八月十八,声势浩大、为期九日的太上皇万寿圣节庆典正式拉开了序幕。
但对于林淡而言,除了第一日需随百官入宫朝贺之外,其余诸如宗室宴饮、戏曲杂耍、赏灯游园等娱乐活动,都与他这五品郎中没太大关系了。
他一心惦记着先前答应皇上,待寿宴过后便需呈上的那份关于如何为国库持续“开源”的奏折。
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对早已草拟好的方案进行最后的润色与推敲。期间,他还特意一一请教了他的恩师户部尚书陈大人、太傅刘老大人,以及与他关系尚可的马、福两位大学士,汲取了诸多宝贵意见,确保方案尽可能周全。
总算在约定的期限内,将那份沉甸甸的奏折呈递到了御前。
早已翘首以盼多日的皇帝,在下朝后的第一时间,便迫不及待地在紫宸宫打开了林淡的奏折。这一看,便是整整半个时辰,期间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击节赞叹,时而抚掌轻笑。
又过了一个时辰,一道紧急口谕传出:宣忠顺亲王、刘太傅、四位大学士、六部尚书以及户部郎中林淡,即刻至紫宸宫议事!
本朝并未设立内阁,平日有重要朝政,一般是皇帝召见相关衙门的堂官及几位核心大学士商议。像今日这般,几乎将朝中最顶尖的重臣悉数召来,还是头一遭。众人心中不免都有些猜测,不知发生了何等大事。
待人员到齐,果不其然,皇上开门见山,直接将议题抛了出来:“今日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议一议林郎中方才所奏——奏请新开‘商部’一事。”
“商部?!”
此言一出,除却早已通过气的刘太傅、陈尚书及马、福二位学士,其余众人皆是一愣,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解。
什么“商部”?这名称闻所未闻!
皇上示意大太监夏守忠,将林淡的奏折拿给众位大臣传阅。
一时间,紫宸宫内鸦雀无声,只余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几位事先不知情的大臣纷纷围拢,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着奏疏的内容。]
率先发难的,果然是礼部尚书张大人。
这位老臣面容古板,神情严肃,开口便引经据典:“陛下!臣以为此事大为不妥!自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以来,历朝历代,皆循此例,从未闻有‘商部’之说!且我朝立国之本,在于重农抑商!此乃祖宗成法,国之大策!若贸然新设商部,岂非与本朝国策背道而驰?还应遵循古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政务当以此为先,岂能本末倒置,推崇商贾之事?”
林淡站在一旁,安静地观察着在场众人的表情。
刘太傅、陈尚书等人自是面色平静,显然是支持他的。
吏部尚书夏邦谟夏大人城府极深,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兵部尚书郎大人则微微皱眉,似乎对礼部尚书那套老生常谈并不完全认同;而工部的周尚书和刑部的杨尚书则频频点头,显然很是赞同礼部尚书的观点。
再看两位未通过气的大学士,范大学士眉头紧锁,似在深思;彭大学士则面无表情,难以捉摸。
粗略算来,殿中除自己外的十一位朝臣,明确支持和态度倾向支持的,约有五六人。林淡心中稍定,见礼部尚书张大人一番慷慨陈词完毕,这才不慌不忙地出列。
他先是向皇上和诸位大臣行了一礼,然后缓缓开口,第一句话便让所有人一愣:“臣以为,张尚书方才所言,句句在理。”
“???”刚刚还一脸义正辞严的礼部尚书张大人顿时有些懵了,这不按常理出牌啊?不反驳也就罢了,怎么还支持起对手来了?
却听林淡话锋陡然一转:“然,张尚书,无论是‘祀’还是‘戎’,其前提,皆需国库充盈,粮饷充足!空谈礼仪兵事,而无钱粮支撑,无异于空中楼阁。况且,臣并不认为,单凭祭祀真能解决国计民生之患。便说几年前江南水患频发,杭州府、扬州府等地官员也没少举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结果如何?依旧是颗粒无收,灾民流离,死伤无数!唯有苏州府幸免于难,靠的是什么?绝非祭祀,而是未雨绸缪,兴修水利,实干而来!”
他声音清朗,逻辑清晰:“更何况,臣奏请设立商部,并非要颠覆‘重农’之本,而是要以‘商’之利,反哺‘农’之根本!臣并不认为,以正道谋取钱财有何不对?士农工商,商虽居末,却绝非无用之辈,更非贱业!纵观史册,凡商户繁荣、贸易畅通之时,多为太平盛世!譬如贞观年间,万国来朝,长安商贾云集,丝绸之路驼铃不绝,方才真正展现我天朝上国之泱泱气度,何等风光?!”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御座上的皇帝,语气变得激昂而充满诱惑力:“如今,在陛下圣明治理之下,我朝商户发展势头迅猛,海外贸易日益增多,此实乃太平盛世之先兆,国力蒸蒸日上之体现!陛下乃千古明君,正当顺势而为,开创前所未有之格局!若因固执于陈旧观念而错失此良机,岂非白白辜负了上天厚赐,丢了这名垂青史、超越前古的绝佳机会?!臣恳请陛下,三思啊!”
这一番话,层层递进,先是肯定对方,然后指出其局限性,再抛出“盛世”、“名垂青史”的巨大诱惑,直接将设立商部提升到了关乎皇帝历史地位的高度!
若说之前皇帝心中的天平只是稍稍偏向林淡,此刻听完这番话,只觉得林淡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而礼部尚书那套说辞,相比之下则显得迂腐不堪,瞬间被秒得渣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