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谈至此,殿中众人都已心知肚明,开设“商部”之事已是板上钉钉,圣意已决,再无转圜余地。
一时间,众人心思各异,有的琢磨着如何在新衙门里安插自己人,有的计算着此举会带来多少利益格局的变动,也有人纯粹是看热闹。
其中,户部尚书陈大人的嘴角最是压不住,那笑意几乎要从眼睛里溢出来。他老人家暗自感受了一下自己硬朗的身子骨,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照这个架势,自己在户部尚书的位子上,再干个十年八年肯定没问题!这么长的时间,足够他那宝贝爱徒林淡在商部站稳脚跟,积累功勋,一步步爬到商部尚书的位子了!
今日皇上给商部尚书定了正三品的品级,这意味着正二品的尚书依旧只有吏部和户部这两个最重要的部。
到时候,等自己干不动了,从户部尚书的位子上光荣致仕,回乡颐养天年,正好由出类拔萃的爱徒林淡回来接任户部尚书!这安排,简直是完美!
想到此处,陈尚书只觉得老怀大慰,看林淡的眼神愈发慈爱,心里感叹:这徒弟收得真是太值了!太出息了!
当然,此时正高兴得合不拢嘴的陈尚书,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十年之后,会因为他的爱徒实在太会挣钱,推出的各项政策使得国库充盈无比,国家发展迅猛,对精通经济、算学、管理的官员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林淡也因功勋卓着,官阶一路飙升,竟官至一品,地位远超其师。
更让陈尚书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朝廷各处衙门极度缺人,尤其是户部这种核心部门,他的辞官申请被皇上以“国事艰难,离不开老臣坐镇”为由,一次又一次地驳回。硬是让他从一个精神矍铄的六十岁“小老头”,一直干到了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八十岁“老老头”,才终于被“恩准”回家养老。
届时,心情无比复杂的陈尚书,常常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拍着同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诫”:“收徒弟啊,千万不能收天分太高的!忒累人!”
然而,听到他这番“肺腑之言”的同僚们,无一例外都认为他这是在变着法地炫耀,尤其是那位收了十几个徒弟却没一个能挑大梁的新任工部尚书,每次听到这话,脸色都黑得如同锅底。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眼下,商部的架子已经在皇上的金口玉言下迅速搭了起来。
尚书一职,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欲哭无泪的忠顺亲王头上。林淡被任命为左侍郎,领正四品衔。其实皇上本想直接让他做右侍郎,但林淡主动推辞了。他觉得自己升迁速度已然过快,官场之上,有时需要暂缓一步,以免成为众矢之的,根基更为重要。
皇上见林淡态度坚决,且理由充分,便也没有勉强。
林淡趁机提出,商部需要一位精通律法的侍郎,专职负责针对商事活动进行立法规范。毕竟,日后草拟各种商业法案、契约范本、纠纷仲裁条例时,总不能一直去刑部借人吧?
皇上觉得有理,便让林淡直接推荐人选。然而林淡再次展现了他的“公平”原则,他表示,涉及立法乃国之重事,不如面向所有朝臣,公开考核选拔,既能广纳贤才,也能确保公正,避免私相授受之嫌。
如今,朝中各位大臣对林淡动不动就“开考”的提议已经有些麻木了。毕竟这位状元郎出身的林大人,似乎对“考试”有一种独特的偏爱。
但转念一想,也正是因为他设立的“算学考”等选拔方式,为六部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解决了许多实际麻烦。所以,他爱考就考吧,这种方式也确实相对公平,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
对此,林淡自然是刻意为之。他深知,国家若要长远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而人才并非凭空产生,需要系统的教育和选拔机制。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知识水平,才是根本之道。
但他也清楚,如果现在就贸然提出普及教育,势必会触动现有勋贵集团垄断教育资源的核心利益,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自己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况且,眼下许多百姓连温饱都尚未完全解决,饿着肚子,哪有心思想着读书科举?
因此,林淡深思熟虑后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先赚钱,大力发展经济,让百姓富足,国库充盈。让大家都吃饱肚子,有了余钱,自然会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教育需求。
国内市场暂时有限,那就把眼光投向海外,“自家没钱就赚外人的”!通过扩张性的商业和贸易政策,迅速做大蛋糕。
这样一来,既能迅速扩大官员的缺口,让更多人看到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希望,又能让朝廷上下、甚至民间都能从蓬勃的商业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到时候,巨大的用人需求和广泛的支持力量,将会倒逼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普及。一切便是水到渠成。
按照林淡的估算,以商部为核心的这套新体系建立并运转起来后,最多三年,朝廷对精通算术、管理、律法、外语的新型官员的需求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难以填补的缺口。
那时,便是他顺势提出扩大官学、鼓励私学、甚至推动某种程度上的基础教育的绝佳时机。
他的每一步,都看似在为解决眼前问题,实则都在为那个更为宏大的目标铺路。
另一边,工部尚书虽然不情不愿,但还是得为新开的商部衙门选址,建造,说来这钱也是林淡刚刚挣来的,一时间虽有不满意林淡此举的朝臣,到底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第一个开口弹劾的官员,已经被皇上以不能为国库谋来同等钱财的理由贬去了鸟不拉屎的地方。
商部衙门还没落成,所以林淡虽然领了商部左侍郎的官职,还依旧在户部衙门办公,争取在商部落成前将手里的公务交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