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君集觉得太子处境不利,正是烧冷灶的好机会,就劝他谋反,举着自己的手对李承乾说:这是好手,应该为殿下用之。
结果因为齐王李佑的反叛,太子的谋划败露,候君集被收审。
他那个女婿贺兰楚石到御前举告候君集,这都不知是他第几次被举告谋反了,因为证据太确凿,也是他最后一次被告谋反。
太宗派人把候君集带来,对他说:我不愿让刀笔吏辱你,所以亲自来审问。
候君集起初不承认谋反,但是太宗让贺兰楚石当面指证他,连他跟太子往来的书信都被查获了,铁证如山,候君集无法抵赖,只好认罪。
即使到了这个地步,李世民还是不想杀他,对群臣说,以往国家没有安定的时候,君集确实出了很多力,我实在不忍心用国法处置他,能饶恕他的性命吗?
可惜谋反的罪名太严重,候君集的人缘也不好,群臣都不同意太宗的请求。
李世民无可奈何,对候君集叹息道,我俩要永别了,从今往后,只能在凌烟阁的遗像上看到你了,说完就哭了起来,候君集也扑倒在地。
于是候君集被抄家处斩,按唐律,谋反是大逆之罪,父子等直系亲属都要连坐处死。
临刑时,候君集神色不变,对监斩的官员说:君集不是谋反的人,落到了这个地步!然而我曾经是国家的大将,破灭了两个敌国,有些微薄的功劳,您帮我给陛下说,乞求他给我保全一个儿子的性命,以后能够祭祀我。
于是唐太宗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改为流放岭南。”
唐烈讲完候君集的故事,张清同为武将,也颇有感慨:
“自古以来,谋反失败的人,很少有能留下儿子的!李世民如此重情重义,也算千古明君了,可惜他和候君集不能善始善终!”
唐烈缓缓摇头:
“便是千古明君,要始终如一,又何其太难!
太宗李世民年轻时东征西讨,多次亲冒矢石,应该受了很多伤,身体后来不好,五十二岁就早早驾崩,寿数并不太长。
在他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自然贤明重情,四十九岁以前,也就是他死前三年之前,基本没有胡乱杀过功臣大将。
一方面,他的确算贤明之君,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他乃是一代雄主,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不管是治政,还是治军,他自己都不怕臣子能超过他,自己的威望是实打实一仗一仗打出来的,谁要是真的要造反,极难成功,所以太宗在历朝开国之初的君王中,对功臣将领的确是比较宽和的。
可是家天下家天下,再宽和的明君,也是把这九州万方看作自己家的私产,等到太宗身体渐渐压不住伤病,自知寿年将至,可就难以保持那份宽和的心态了,为了把这份家产顺利地传给自己的后代,将领们再敢龇牙,太宗也就不再手软!
候君集算是自己有取死之道,之前告发他要谋反,被太宗糊弄过去的另一位将领张亮,跟太宗的关系本来并不在候君集之下。
张亮本来是瓦岗军的骠骑将军,投唐后被房玄龄推荐,进入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天策府,担任车骑将军。
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争位时,双方都极力招纳各方力量,张亮此时已经是李世民的心腹,被秘密派到洛阳,联络山东豪杰,以备局势变化,但是被齐王李元吉得知,把张亮抓了起来。
张亮在狱中遭到各种酷刑拷打,挨了两百鞭子,断了六根肋骨,却始终紧守秘密,不曾出卖太宗李世民,最后被释放谴回洛阳。
张亮在关键时刻对李世民这样忠诚坚贞的举动,自然深得太宗信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登基为帝后,立刻封赏他为右卫将军,怀州总管,长平郡公;之后两封国公,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一直是朝中重臣,在凌烟阁24位功臣画像中,排在第十六位。
候君集案后,张亮因为私下养了五百义子,而且跟信任的假子,术士聊天时有些话语不妥,被人举报蓄意谋反。
在调查和证人对质的时候,张亮始终没有承认,若是在太宗年轻的时候,考虑到两人间这样的感情和功劳,多半会像张亮当初告发候君集一样,私下警告一下就不了了之了。
然而太宗自知大限将至,不想给儿孙留下隐患,还是杀了张亮,抄没了他的家产。
若说张亮私养义子的事,较起真来确实可以说有重大的谋反嫌疑,然而另一位开国将领李君羡,那就真的是完全的冤枉了!
这李君羡乃是一员纯粹的战将,也是从瓦岗寨转投李唐,身经百战,大破宋金刚,参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场战役战斗,击退突厥对长安的进犯,可以说兢兢业业,战功赫赫。
然而贞观年间,流传一句谶语,叫做“女主武王代唐”。
唐代谶讳流行,类似的谣谶可以说不胜枚举,隔一段时间就流行一则。然而一代明主李世民,晚年却也信上了这个,经常琢磨到底是谁要“代唐”。
想来想去,太宗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李君羡,因为谣谶中提到了女和武两个字。
李君羡的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封地是武安县,爵位是武连县公,凑巧这三个方面都带个武字……
再一细打听,李君羡的乳名叫“五娘子”,好嘛,谐音梗也算的话,那不是又跟武和女同时扯上了关系!
这上哪儿说理去,乳名咱们先不说,那些官职,封地,爵位什么的,不都是你唐太宗自己给他封的吗?
反正吧,李世民从此就越看李君羡越不顺眼,虽然他什么错误都没犯,什么嫌疑都没有,还是想办法把他贬成华州刺史。
最后,太宗干脆找了个跟术士员道信交往的罪名,硬是把李君羡杀了,当然顺便也抄了家……
讽刺的是,后来武则天代唐,还真的坐实了这个谶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