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君集是典型的武将,本事大,脾气大,野心也大!
当初他远征西域,平灭高昌,为国也曾立下大功。
可惜他出身行伍,少时没读过什么书,性格又刚强桀骜,虽然太宗李世民很喜欢他,与其他同僚却大多处不好关系,是初唐少有的被多次举报谋反,太宗李世民都予以原谅的大将。”
张清一惊:“自来谋反乃是必死的大罪,被人举报一次,不死已是万幸,这候君集怎么能多次被举谋反,这人缘也太差,圣眷也太浓了吧?”
唐烈笑起来:“第一次最好笑,他跟李靖互相指责对方要谋反!
李世民任命候君集为吏部尚书时,见他干得不错,非常喜欢他,让李靖教他兵法。
结果候君集学了一阵,就去找太宗说,李靖要造反!
太宗吓一跳,问为什么。
候君集说,他只教我简单的兵法,精华部分都藏起来,所以我知道他想要造反!
太宗拿这事去问李靖,李靖叫起屈来,说这是候君集自己想要造反啊!现在主要地方的诸夏已经平定,就只剩下边远地方的四方蛮夷,我教他的那些已经足够了,他非要把臣的本事全学去,这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张清也不由莞尔:“这两个人,一个教得心不甘情不愿,想要留一手,另一个干脆就给对方扣个造反的大帽子,却是过分了,幸得太宗这时还算气度宽广,对两人都没有深究。”
唐烈也笑:“对呀,这就看出来候君集气量偏狭,你想想,这样处事,怎么能跟别人搞好关系?
果然不久就又有人举报他,江夏王李道宗对太宗说,候君集这个人,志向大而智慧小,又以自己微小的功劳而自负,耻于居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然做了吏部尚书,但是仍不能满足他的志向,我看他必然会作乱。
太宗还是赏识喜欢候君集,回答说,以他的材器,坐哪个位置都可以!我并不是吝惜重位,只是按资历,顺序都还轮不到他。你不可随便揣度别人的意思,对他妄生猜疑。”
张清不由咂舌:“这唐太宗竟如此信重候君集?对他评价这么高!而且李道宗不光同是功臣大将,还是皇族,他出面举报,李世民都信之不疑,若是君父如此信重我等,我便是粉身碎骨,又有何悔!”
神往一阵,张清皱眉道:“既然如此,那候君集就真个天生狼子野心不成,这样都还要反?”
唐烈叹息:“古来治军之道,无非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方能收军将之心,如臂使指。
这候君集虽自幼读书少,确实才气过人,太宗和建成,元吉争位时,他献策出力颇多,所以太宗即位后,封他为潞国公,赐下食邑千户,拜为右卫大将军。
后来候君集和李靖一起讨平了吐谷浑,太宗封他为吏部尚书,到这时都还是君臣相得。
问题就出在候君集后来又立下的生平最大的那桩功业,灭高昌国上。
候君集率大军西行七千里,穿越两千里戈壁不毛无食水之地,讨平高昌,本来是大功一件。
可惜也许是离朝廷太远,候君集有些忘形,擅自分配高昌无辜的壮男美女,又偷偷地贪没了高昌国库的酒宝。
所谓上行下效,他手下的将士知道了,纷纷巧取豪夺高昌的子女财物,这时候,候君集自己有把柄被属下知道,就不敢禁止军队。
等回了长安,这事他手下太多人知情,涉及,根本瞒不住朝廷,有司自然要奏请皇帝治他的罪。
高昌虽然远在西域,却也是货真价实的一个王国,其国王某种意义上说之前跟你大唐的皇帝是平起平坐,最多低上半级一级,但是要比两国的其他所有臣子都要高的位格。
所以自古灭国之功虽然很大,但是对灭国后的人力,财物的处置权都看得很重,哪怕是别人王宫里一个不值钱的小东西,这个权力和资格只能自家的皇帝才有,你一个带兵的将领随便处置人家的国王和国库,那你置自家的君王于何地?
所以太宗虽然喜爱候君集,这次也只能把他下狱,不久后岑文本上疏,认为不应该轻易折辱功臣大将,李世民趁势就赦免了候君集的罪过。
这事太宗倒并没有对不起候君集,但是候气量偏狭,觉得有大功于朝,却反而因为贪冒被囚,自此就有了怨望之心。
贞观十七年,另一位大将,太子詹事张亮出任洛州都督。
候君集就故意激怒他,问他为什么被排挤,出任外职。
张亮也是个军中的浑不吝,立刻回嘴道,被排挤的是你才对!
这下就正好捅了候君集的肺管子,他闷闷不乐地说:我平定一国,有大功,却遭受嗔怪。
郁郁不可活呀,您能造反吗?我和您一起造反咋样?
这就是候君集不自知,也不知人了,本来随便跟同僚吐槽下老板,问题倒不大,但是张口就约人谋反,这就太随便了……
张亮扭头就去唐太宗那里举报他了,要说太宗对老侯倒是真爱,想了半天,对张亮说:你是功臣,候君集也是功臣。他单独跟你谈这事,又没有第三个人听见,如果去问罪他,候君集肯定不承认说没这回事,你们两个功臣对质,这事儿就说不清楚……
就这样,唐太宗就把这事儿生抹过去了,再也没提!对候君集还是像以前一样,还把他和其他功臣的画像一起放在凌烟阁,晚年经常观看感叹。
要说呀,唐太宗李世民至少在气量上,在对功臣,老伙计们的感情上,是称得上千古一帝的!
可惜候君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野心和嘴巴,后来太子李承乾因为有一只脚有病,行走不太方便,加之喜爱男宠的事被世人所知,外界对他的风评不太好,太子害怕被废,知道候君集有本事,又经常心怀不满,就想收买他为臂助。
当时候君集的女婿贺兰楚时是太子东宫的卫士,李承乾就好几次让他引候君集入东宫,求教自安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