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无计可施,只能和亲信们关起王府大门整日大吃大喝,用酒肉安抚自己的不安。
喝了三杯,亲信们安慰李佑不用慌:凭咱几个的武勇,等朝廷的军队来了,哥几个右手端着酒杯不用放下,光左手拿刀枪就能打败他们。
再喝三杯,亲信们又提了第二个方案:要不,咱们把钱粮都带上,往山沟老林子里钻吧?
听听,这帮亲信的脑子,跟尉迟敬德那种纯武夫真是一样一样的啊……
还没等到李佑决定好用哪个方案,朝廷平叛的主帅兵部尚书李世积大军尚未到,但是周边青,淄各州的军队已临其境,而齐王各属县的军民根本没有应从他檄文的。
齐王府的兵曹杜行敏等人知道李佑必败,自己再不反正,到时候少不了一个反贼的杀头大罪,于是谋划抓捕李佑,大家都响应了,于是杜行敏等率兵千余人趁夜翻墙进入齐王府。
到了这时候,李佑和他那几个亲信倒也不负勇武之名,一共就七个人披甲执兵在室内据守,区区七人面对千余人,一直撑到第二天中午,杜行敏最后威胁他们,再不投降就要放火全部烧成灰烬。
最后关头李佑还是很讲义气,喊话说他不怕死,也可以投降,但是担心燕弘亮等手下投降后当场被杀,所以除非保证燕弘亮六人的安全,否则他宁死不降!
杜行敏可没有刘邦夫妇杀韩信那么为了守誓而宁可麻烦,当场假意答应了李佑的条件,等七人一投降,除了留下李佑一个活口解送京师,其余六个齐王的心腹手下当场就被杀光了,燕弘亮死得最惨烈,两个眼珠子被抠出来扔掉,再用铁鞭把双腿打成几截,最后才杀了他!”
张清皱眉道:“齐王李佑造反,他身败名裂后史家自然也不会为他避讳,即使如此,他的罪过也不过是语焉不详的游猎纵乐,结交奸小。
所谓奸小,不过是他舅父阴弘智曾经私下跟他说: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
这话虽然细究起来确实有些大逆不道的味道,但亲厚之人私下商量,于国法不合,于人情却可悯。
难道当年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没给他说过类似的话?便是太宗李世民,他那些亲信手下没跟他说过类似的话?那玄武门之变怎么来的?那些李世民成功后大肆封赏为国之重臣的手下,若要照此来查,岂不都是奸邪小人!
至于喜欢游猎纵乐,更是可笑,李世民父兄都不爱游猎么?哈哈!若不纵乐,齐王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来的?甚至他祖父李渊子嗣也多得惊人,不是纵乐来的,都是克己复礼,天天闭门读儒经生出来的?齐王好歹是太宗第五子,堂堂王爷,就因为不是太子,连打个猎喝个酒就是违法逾制,该被长史禁足甚至弹劾了吗?我觉得过了。
想来他之前也并没有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只是与那个叫权万纪的老古板长史性格不合,两人多番阴差阳错之下,最后可以说同归于尽,真可喟叹!
齐王既然举旗造反,于国法已是逆贼,于天理悖逆人伦,不敬父皇,那齐王府兵曹等人反正,擒杀他和亲信手下,本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你千余人围攻七人,还有什么兵不厌诈的必要吗?千余人从半夜打到第二天中午,无法攻进室里活捉齐王,还要用不杀降的条件欺骗人家放下武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既然答应了齐王的条件,人家投降后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当场把齐王的六个心腹全杀了呢?
便是为绝后患,杀便杀了,大家以前总是同僚,一刀给个痛快便罢了,如何要又是挖眼,又是铁鞭断腿这般虐杀,简直不当人子!”
张清越说越气,怒气勃发,唐烈却住口不言,看向一边,脸上似笑非笑。
张清正说得激动,突然注意到唐烈的神情有些古怪,怔了一怔,顺着唐烈视线瞧去,却是梁山那大拨同伴的方向。
凝神一思,张清不由得大窘,自己在这里慷慨激昂说什么“国法逆贼,悖逆人伦”,可是自己早已不是朝廷将官,自己和五十丈外那些同伴,此时都是连正经反贼还都不如的山贼水寇,自己骂的每一句,每一个字,套在自己头上都是不冤!
便是说什么虐杀残忍,梁山好汉们挖人心肝,人肉包子的手段,难道逊色于古人吗?
张清郁闷地吐了口气,一时间百感交集,想起自己从小苦练武艺,更兼练成飞石绝技,少时满以为自己长大后必然能凭着一身本事报效国家,快意平生。
结果投军后虽然屡立战功,官场上却一再碰壁,功劳总是被别人领走,黑锅倒是背了不少,卡在东昌府守将的位置上难以存进,最后心灰意冷下投了梁山,再回首这半生,竟已成了反贼,终究活成了少时自己幻想剿灭立功的对象……
唐烈见张清消沉,连忙岔开他注意力:
“此事……咱们后人知道的也不可能是全貌。
唐太宗收到权万纪的奏报后,曾经派遣刘德威前往齐州调查,刘德威时任刑部尚书,也是朝中重臣,且与李佑,权万纪双方之前都无甚牵扯,立场应该还算中立公正。
他的回报是权万纪的指责基本属实,李世民才命令李佑和权万纪来京对质,引发了这场祸乱,只怕齐王李佑日常行事,跋扈欺人的事确实不少,所以他事败投降后原齐王府的属军才那么暴戾,非得当场虐杀了他那几个亲信手下,看来之前受了齐王和他的亲信不少鸟气。
只是齐王被解往长安后,赐死自尽在太极宫,但他终究是李世民皇子,事关天家颜面,既已伏诛,平生的恶行,史官不想再大书特书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张将军的看法却与烈不谋而合,再有天大的仇怨,一刀杀了也便债消,毁诺虐杀,总不是大丈夫所为!
说回齐王,他谋反乃是大罪,虽然事败自尽,后续的调查自然少不了,最后竟然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也曾和候君集筹划谋反的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