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毕,已是傍晚。
林叔热情地留他们吃饭。
饭桌就支在院子里,简单的几样家常菜。
红枣小米粥熬得稠糯香甜,清炒园子里刚摘的青菜,一盘自家晾晒的熏鱼,还有一碟农家自制的小酱菜。
没有山珍海味,但每一样都透着食材最本真的味道。
那碗红枣小米粥尤其暖胃熨帖,喝下去感觉一路的奔波和心中的焦躁似乎都被抚平了。
“林叔,”饭桌上,苏浩泽放下碗筷,神色郑重,“您看这样行不行。这次的订单,您能提供多少,我们就收多少,不勉强。但我们想和您签一个长期的优先采购协议。我们提前支付一部分定金,您可以用这笔钱,按照您的节奏,稳步地、一点点地扩大种植规模,不必追求速度,一切以保证品质为前提。苏氏希望成为您最稳定的客户。”
林叔端着碗的手顿住了,眉头微锁,沉吟了片刻。
“苏老板,这心意我领了。但…扩规模是大事,我这把年纪,怕精力跟不上,也怕市场万一有个波动,辜负了你们的信任…”
苏浩泽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加诚恳:“林叔,您放心。这个协议的核心就是‘按您的节奏’。我们不催您,不要您立刻增产多少。这笔定金是让您没有后顾之忧,哪怕先只是换套更好的工具,或者请个零工帮忙打理一下果园,让我们未来的合作基础更稳。我们要的,是您这片园子里持续、稳定的好品质,而不是一时的数量。”
林叔沉默了良久,脸上的顾虑渐渐化开,重重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好!苏老板,你放心!我林老汉别的不敢保证,但只要是从我这园子里出去的枣子,绝对个个都对得起你们的信任!”
夕阳的余晖洒满小院,将枣园、晒场和桌前的人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空气中弥漫着红枣的甜香和小米粥的暖香。
回程的路上,车厢里很安静。
苏浩泽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园景色,忽然开口:“子明,回去后让研发部试试,能不能用林叔的枣和小米,开发一款红枣小米粥,作为冬季的暖胃轻食。味道...就按今天的来。”
“好的,老板。”金子明应下,他从后视镜里看到,苏浩泽微蹙了一天的眉头,此刻终于完全舒展开,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舒缓的笑意。
他心里也默默松了口气,看来这次走访,收获远比预期更大。
与此同时苏氏小饭桌各家门店的晚高峰逐渐回落。
持续一整天的火爆销售,让所有员工都透着一股疲惫,但每个人的眼神里却都带着一种满足的亮光。
天海市华东街门店负责员工餐的柳师傅看着几大桶熬煮姜枣茶后剔出的、依然饱满红润的红枣肉和少量剩余的桂圆肉,觉得直接废弃实在可惜。
他灵机一动,想到仓库里还有为早餐准备的优质小米。
“兄弟们,忙了一天,都辛苦了!今天咱们吃点不一样的!”柳师傅那洪亮又带着点乡音的声音在后厨响起,“苏老板说了,咱们的姜枣茶能火,靠的就是真材实料。这些枣肉和桂圆可是精华,弃了浪费!咱自个儿熬一锅桂圆红枣小米粥,暖暖胃,也尝尝咱们自家产品的‘边角料’到底啥味道!”
他的提议当即就得到了不少回应。
只有一个年轻的帮厨犹豫了一下,小声提醒:“柳师傅,这…用煮过茶的料再煮员工餐,符合食品安全规定吗?”
正在检查工作的店长周亦铭闻言,走了过来,看了看那些干净饱满的枣肉,果断拍板:“老柳说得对,好东西不能浪费。特殊情况,我们在彻底清洁消毒后的专用汤桶里做,只做员工餐,注意操作规范就行。这比浪费强!”
说完,他当即就打电话给家里的妻子,“喂,老婆,把你做的那个酱黄瓜和小酱菜送两坛子过来,晚上店里喝粥正好吃点爽口的。”
厨房里柳师傅迅速地动了起来。
金黄的小米淘洗干净,与大量的红枣肉、桂圆肉一同倒入已彻底清洁消毒的巨大汤桶中,加上足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又转为文火慢慢熬煮。
很快,一种不同于白天那款茶饮的、更加醇厚朴实的香甜气息便弥漫开来。
那是一种充满温暖的谷物香气,混合着红枣和桂圆特有的甜润,缓缓驱散着后厨里忙碌一天的油烟味和员工们的疲惫。
粥熬好了,稠糯得当,米油充沛,红枣和桂圆的香甜滋味已经完全融入每一粒米中。
大家纷纷拿着自己的碗勺,围坐在一起。
不再是匆忙的扒饭,而是真正地围坐休息。
一碗碗热气腾腾、色泽暖人的粥被端到手里。
旁边还配上了一小碟刚送来的爽口酱黄瓜。
“唔…好香!这枣肉真甜!”
“没想到咱们这茶料煮粥也这么好吃!”
“感觉比店里卖的还好喝,更浓更踏实!”
“柳师傅,你这手艺可以啊!明天还做不?”
大家一边喝粥,一边闲聊开玩笑,分享着白天遇到的趣事。
“今天有个大哥,一口气买了五杯,说是要带回办公室当‘续命神水’!”
“听说好多都是看了梁教授文章特地来的。”
容州店的许店长也通过内部群分享了今天的经历:“...最后还是按老板说的,实话实说,送了糖烤栗子,客人居然都很理解,还说明天再来。我这心才算放回肚子里。”
他的话引发了其他店长的一阵感慨和讨论,对“品质至上”的理念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一碗简单却用料实在的粥,不仅暖了胃,更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渗入每个人心中。
团队的氛围在氤氲的热气中显得格外温馨融洽。
稍晚些,苏浩泽回到了办公室处理完了手上的公务,准备离开。
经过后厨时,柳师傅特意给他留了一保温壶的热粥。
“老板,尝尝,用咱们今天煮茶的枣肉和桂圆熬的,在员工餐专用桶里熬的,没浪费您的好材料。”
苏浩泽有些意外,接过保温壶,笑道:“谢谢柳师傅,有心了。”
回到家,二老正在客厅看电视。
屋里灯光明亮,充满家的气息。
“爸,妈,还没休息?”苏浩泽一边换鞋一边说。
“等你呢,今天这么忙?”母亲李爱华关切地看了过来。
苏浩泽没多说什么,只是走进厨房,将保温壶里的粥倒进碗里重新加热。
那熟悉而温暖的甜香立刻飘散出来。
他将两碗热气腾腾的桂圆红枣小米粥端到父母面前。
“尝尝这个,我们店里的...嗯,算是新品试吃。”他语气轻松地说着,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李爱华惊讶地接过,舀了一勺吹了吹,送入口中。
粥熬得火候极好,小米软糯,枣肉融化带来的自然甜味和桂圆的醇香完美融合,温暖妥帖地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
“嗯!好喝!”李爱华眼睛一亮,“又香又甜,还不腻人,胃里真舒服。”
父亲苏东军也默默吃着,不住点头:“这个好,晚上吃这个,暖和,也好消化。”
看着父母喝着粥,脸上露出舒适满意的表情,闲话着家常,问着他工作累不累。
苏浩泽笑着摇了摇头,心中只有这一碗桂圆红枣小米粥带来的温暖与满足。
姜枣桂圆茶引发的销售狂潮持续了数日后,热度终于逐渐趋于平稳,但一种坚实而持久的需求已然形成。
它不再是昙花一现的“爆款”,而是稳稳地成为了苏氏小饭桌秋冬菜单上的明星产品,持续散发着温暖的能量。
各家门店的客流恢复了往常的节奏,但点单声中,“一杯姜枣茶”已然成为高频词。
许多顾客成了回头客,甚至养成了每日一杯的习惯。
“老板,老规矩,一份白切鸡套餐,加一杯姜枣桂圆茶,打包。”
“天气一冷就想来你们家喝这个,舒服。”
口碑在熟客间口耳相传,也持续吸引着新的尝试者。
网络媒体上,关于姜枣茶的讨论也从最初爆炸式的晒图,转向了更细致的体验分享。
“连喝一周苏氏姜枣茶,手脚冰凉真的改善了好多!不是心理作用!”
“经期必备神器,比红糖水给力多了!”
同时,网上的评论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反馈。
“茶是真的好,就是对我这种控糖人士不太友好,@苏氏小饭桌能不能出个无糖或代糖选项呀?”
“建议出个配套的小点心,光喝茶有时候觉得有点单调,配你们家的肉酥又感觉糖油分量有点超标。”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杯子太小了吗?每次都不够喝!”
苏浩泽滚动着屏幕上这些精选出的顾客评论,目光在“无糖”、“配点心”、“杯子小”这些词上停留片刻。
他关掉页面,按通了内部电话:“子明,通知各店店长还有徐娇他们半个小时后我们开个线上小会。有些事情需要聊一下。”
半个小时后,苏浩泽召集了大家开了一个线上的小会。
会议上,他首先定下基调:“顾客的反馈大家都看到了。姜枣茶的成功,证明了‘健康’、‘温暖’、‘便捷’是我们秋冬产品正确的方向。”
“关于无糖版本,技术上有难度。姜枣茶的甜味主要来自红枣和桂圆自身的果糖,完全无糖会失去风味,且姜的辛辣感会过于突出。”
徐娇拿着试验数据分析道,“但我们可以尝试开发‘低糖’版本,进一步减少额外添加的冰糖比例,突出食材本味,或许能满足部分控糖顾客的需求。”
“这个方向可以。”苏浩泽点头,“更重要的是...”
他拿起另一份报告,“关于配套点心的提议。我们不要局限于‘茶点’的思维。还记得我们去林叔那里吃的那碗红枣小米粥吗?”
他看向众人:“那种温暖、朴实、养胃的感觉,是不是和姜枣桂圆茶的理念一脉相承?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粥品’作为冬季轻食的一个新系列?红枣小米粥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还可以开发其他如桂圆核桃羹、山药糯米粥等。它们同样具备健康、温暖的特质,既能单独作为餐点,也能与我们的饮品搭配。”
这个提议让线上的几位店长眼睛一亮,纷纷开始讨论可行性,新的研发方向似乎豁然开朗。
“另外,”苏浩泽手指轻轻点着桌面,补充道:“关于杯子容量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这背后反映的是顾客对我们产品的喜爱和更大的需求。或许我们可以在保持现有杯型的基础上,推出一个‘大杯’选项,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细节往往最能体现用心。”
会议结束后,新组建的研发团队立刻行动起来。
徐娇带着助手开始调试低糖版本的姜枣茶配方,反复平衡着红枣、桂圆自带的甜味与姜的辛辣感。
而另一组人则开始搜集各类养生粥谱,准备进行初步的筛选和试制。
一种由市场热烈反馈催生出的创新活力,正在悄然涌动。
苏浩泽没有忘记那位点燃这一切的起点。
他让金子明精心准备了一份谢礼.
一套在苏氏比较受欢迎的糕点,包括持续热卖的橘香核桃肉酥和几张姜枣茶特饮券,并附上了一封他亲笔手写的感谢信。
信中,他没有过多提及姜枣桂圆茶带来的商业成功,而是真诚地写道:“...您的专业分析,让更多人关注到食物背后健康与温暖的价值,这也正是苏氏一直努力的方向。您的认可,对我们而言是比任何销量都珍贵的鼓励...”
几天后,梁教授在她的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这份礼物和信件的部分内容,并配文道:“一份意外的、充满心意的礼物。最打动我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这份对专业的尊重和对初心的坚守。能看到一个品牌如此珍视用户的健康反馈,并愿意为之持续努力,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期待更多用心做好产品的品牌被大家看到。#暖冬好食光#”
这条动态,无疑又为苏氏小饭桌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品牌背书,其带来的长远影响,远超一次简单的产品推广。
这条动态下的评论区也十分热闹。
“哇!苏氏真的好用心啊!路转粉了!”
“这才是一个品牌该有的格局和温度,关注了。”
“梁教授都认可的牌子,品质肯定没话说,明天就去试试!”
“这种双向奔赴的感觉真好,消费者提的合理建议被重视,专家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金子明将评论区这些积极的反馈精选出来,整理成一份简短的报告放在了苏浩泽的桌上。
苏浩泽浏览着这些温暖的文字,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他知道,这些无形的口碑资产,远比一时的销量增长更为宝贵。
秋意渐深,天气一天比一天凉。
苏氏小饭桌的各家门店里,热气腾腾的姜枣茶依旧是最受欢迎的明星。
而备用小厨房里,关于低糖姜枣茶配方和冬日养生粥系列的测试正在悄然进行。
苏浩泽的办公桌上,那份关于姜枣桂圆茶的总结报告旁边,已经放上了新的产品研发计划书。
他端起手边那杯姜枣桂圆茶,喝了一口。
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带来熟悉的暖意。
他看着楼下街道上匆匆的行人,心中一片平静。
这个秋冬,注定会是一个温暖的时节。
而苏氏小饭桌的故事,也将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