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楼”的宴席最终未能成行。钱七爷那边临时派人递话,称“偶感风寒,恐过病气给钦差大人”,将宴席无限期推迟了。
这看似示弱的举动,在李明眼中却更像是一种警惕和观望——钱七爷这条老泥鳅,显然嗅到了什么不寻常的气息,选择了暂避锋芒,静观其变。
老烟枪那份密信带来的寒意,让李明无法再专注于单纯的漕运困局。
沈万金、陈四海这些豪商巨贾与景王府、军械走私案余资可能的勾连,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斩落!这已不仅仅是漕运新法的阻力,更是关乎帝国安危的巨大隐患!
李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通过最机密的渠道,将情报和自己的分析,写成密折,八百里加急直送东宫太子和皇帝御前!
信中详细禀报了江南豪商异常资金流动的诡异轨迹、与景王旧部及军械案余资的潜在关联,以及“三爷”残部在江南现踪的惊人消息。他深知,仅凭自己在江南的力量,想要深挖这条毒藤,力有未逮,且极易打草惊蛇。
密折送出后,李明并未坐等京城的指示。他深知,时间就是关键!必须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布下天罗地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李明在静室中踱步,眼神锐利,“柱子,备纸笔!”
很快,两封措辞迥异的密信从行辕发出。
第一封,发往京城吏科都给事中周秉正(清流直臣,素有铁面之名,与李明在漕运案中有过合作):
信中,李明以漕务协理的身份,“忧心忡忡”地提及江南推行新法过程中,发现部分豪商巨贾(点名沈万金、陈四海及其关联商行)存在“疑似规避商税”、“利用漕运夹带私货牟取暴利”、“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等行为。
他请求周御史以朝廷名义,行文江南布政使司及按察使司,对这些商家的账目进行“例行核查”,以儆效尤,为新法推行扫清障碍。
第二封,发往京城皇城司提督太监冯保(通过特殊渠道):
这封信极其简短,只有一句话:“江南有鱼,疑染旧疾,鳞光隐现金鳞痕,恐溯北源。渔夫(指老烟枪)已见爪痕,望司礼监速遣高明渔者(皇城司密探)南来,共查水脉(资金流向)及爪牙(三爷残部)踪迹。漕网或可助。”
明线,由周御史以“查税”、“查商业违规”的名义发起调查。
这是阳谋!就是要打草惊蛇!
沈万金、陈四海这些老狐狸,一旦得知朝廷要查账,必然会惊慌失措,要么拼命掩盖、毁灭证据,要么紧急转移资金、串供,甚至可能切断与某些敏感人物的联系!
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可能在慌乱中露出马脚,为暗中的调查提供线索和方向!
暗线,则是请动帝国最锋利、最隐秘的匕首——皇城司!
冯保这条老阉狗,对景王府和军械案本就恨之入骨,接到李明这指向明确的密信,岂会放过?
皇城司的密探将悄然南下,利用其无孔不入的侦查网络和特殊手段,追踪那笔诡异巨额资金的最终流向,追查“三爷”残部的下落和意图!
而李明,则利用总理漕务衙门在运河沿线建立的庞大信息网络(漕关记录、船只报备、货物流向等),为皇城司提供最直接的漕运系统内部信息支持,寻找资金流动和人员活动的蛛丝马迹。
“少爷,咱这招…能行吗?”张铁柱看着李明写完密信,用火漆封好,有些担忧,“那帮老狐狸精得很,查账能查出啥?皇城司那帮番狗…能信得过?”
李明将密信交给最可靠的心腹信使,眼神冰冷而坚定:
“查账是引子,惊蛇才是目的!蛇惊了,才会动,动了,才会露出破绽!至于皇城司…冯保与景王势同水火,在这件事上,他是最可靠的刀!我们只需要提供线索,盯紧江南的动静,配合好这把刀就行!”
他走到窗前,望向北方京城的方向,又看了看烟雨朦胧的苏州城。
双线并进,明暗交织。一场围绕着黑金流向、景王余孽和帝国安全的无声较量,已经在江南这片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展开。
沈万金、陈四海收到周御史要求查账的公文时,会是何等表情?“三爷”的残部,此刻又潜伏在哪个阴暗的角落?那笔流向北方的巨额黑金,最终的目的地,又会指向何方?
风暴,在平静中酝酿,只待一个爆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