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风云,从不因千里之外的江南困局而停歇。
就在李明在苏州布下双线追查黑金的同时,紫禁城文渊阁内,一场关乎帝国未来权力格局的最终博弈,也落下了帷幕。
数月来,关于《内阁规制》的“详议”,几乎成了朝堂上每日的必修课。
通政司、六科给事中、翰林院组成的“详议小组”,成了各方势力角力的新战场。
勋贵集团、守旧清流、部分六部堂官组成的反对联盟,虽然被陈文瑞阁老一锤定音暂时压下了气势,但并未放弃。他们在细则上锱铢必较,在首辅人选上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反对派的核心攻击目标,自然是李承宗!他们抓住“权柄集于一门”的流言不放,反复强调李承宗父子权势过盛,若再入阁掌票拟之权,恐成“权相之祸”!
甚至有人翻出李承宗在户部“拍桌顶撞上官”的旧事,攻击其“性情刚愎,难容人言”,不宜入阁。
支持改革的太子一系官员则据理力争,力陈李承宗才干卓着,公忠体国,于漕运、财税革新皆有大功,乃阁臣不二人选。双方在“详议”的框架内,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
皇帝始终冷眼旁观,如同高踞云端的神只,俯瞰着下方臣子的表演。他时而召见阁老垂询,时而翻阅“详议”奏报,却始终不露口风。直到“详议”的期限将至。
这日,大朝会。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当“详议小组”代表将最终修改完善、厚达尺余的《内阁规制章程》呈上御案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皇帝并未当场翻阅,而是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屏息凝神的百官,最终落在了垂垂老矣、却依旧强撑着病体上朝的陈文瑞阁老身上。
“陈爱卿,”皇帝的声音温和中带着敬重,“卿乃三朝元老,国之柱石。于内阁规制,卿洞悉时弊,见解深远。朕,欲以卿为内阁首辅,总领阁务,协朕理政。卿…可愿为社稷苍生,再担此重任?”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虽然陈阁老德高望重,但以其年迈病弱之躯,众人原以为皇帝会选更年富力强者为首辅。反对派更是心头一沉,陈文瑞虽非他们首要攻击目标,但其威望太高,他若为首辅,李承宗入阁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陈文瑞颤巍巍出列,深深一揖,声音苍老却清晰:“老臣…老迈昏聩,本不堪重任。然陛下信重,社稷所需,老臣…虽万死,不敢辞!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目光转向另一位同样资历深厚、以持重着称的刘文正阁老,“刘爱卿,老成谋国,勤勉持重,可为次辅,佐陈爱卿理事。”
“臣,领旨谢恩!”刘文正出列拜谢。
最后,皇帝的目光,如同两道实质的探照灯,落在了李承宗身上。殿内瞬间死寂!所有目光都聚焦于此!反对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太子一系的官员则握紧了拳头。
“李承宗。”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臣在!”李承宗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
“卿才干优长,勇于任事,于国计民生,多所建树。特简拔入阁,位列大学士,参赞机务!望卿恪尽职守,公忠体国,不负朕望!”
“臣,李承宗,叩谢陛下天恩!定当竭尽肱骨,死而后已!”李承宗的声音沉稳有力,深深拜下。这一刻,他多年的抱负、半生的沉浮,终于踏入了帝国权力的最核心!
尘埃落定!内阁大学士名单正式公布:
首辅:陈文瑞
次辅:刘文正
阁臣:李承宗(排名第三)
阁臣:赵秉忠(原户部尚书,务实派)
阁臣:孙士毅(原礼部侍郎,偏向太子)
这份名单,堪称皇帝平衡术的巅峰之作!
陈文瑞德高望重,为首辅众望所归,无人敢置喙;刘文正持重中和,可平衡各方;李承宗锐意革新,代表改革力量;赵秉忠精通钱粮;孙士毅熟悉礼仪文教。既保证了内阁的权威和效率,又兼顾了各方利益和制衡。
然而,对于反对派,尤其是景王府一系来说,这份名单无异于晴天霹雳!
李承宗,这个他们全力狙击的目标,赫然在列!而且排名第三!
这意味着他将在未来的票拟和决策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他们数月来的攻讦、流言、阻挠,在皇帝的乾纲独断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散朝之时,反对派官员面如死灰,如同斗败的公鸡。
武定侯徐光祖更是气得胡子乱颤,拂袖而去。
而景王朱翊钧,虽然表面上维持着平静,但在转身离开金銮殿的刹那,那阴鸷如毒蛇的眼神,狠狠地扫过李承宗和李朗(李朗作为翰林院官员列席)的方向,其中的怨毒与不甘,几乎要化为实质!
帝国的中枢权力格局,在这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承宗入阁,不仅是他个人仕途的巅峰,更标志着以太子为核心、以改革为旗帜的新兴力量,正式登上了帝国舞台的最中央!
而李家,这个因“六元及第”而名动天下,又因漕运革新而权柄日重的家族,终于真正踏入了帝国权力的心脏地带!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