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三十名汉人工匠正指挥着印度劳工夯筑地基。钢钎插入红土的声响与蒸汽起重机的轰鸣交织在一起,一座带着棱堡的石质堡垒已具雏形——这是林远授意修建的首个“大明南亚殖民区”,取名“恒安堡”,扼守着恒河与孟加拉湾的交汇处。赵成站在堡墙基台上,望着远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加尔各答据点,对护卫队长说:“商路靠规矩,规矩靠枪杆子——这堡垒,就是规矩的最后保障。”
殖民区的选址与布局:扼喉与辐射
林远在京师的海图上圈定恒安堡位置时,特意标注了三个理由:
- 控恒河入海口,商盟的织锦、香料船从此出入,可避开英国在加尔各答的盘查;
- 邻近拉贾斯坦等友好土邦,遇袭时能快速获得支援;
- 周边是肥沃的三角洲,可开垦两洲麦和长绒棉田,实现粮食自给。
堡垒的设计融合了大明与印度风格:主体用本地红砂岩砌筑,四角却立着汉式棱堡,炮位朝向孟加拉湾;堡内除驻军营房,还设了商栈分号、学堂分校和医馆,甚至留了片空地给印度劳工建聚居区。“要让他们觉得,这不是外来的堡垒,是能带来安稳的地方。”赵成在给林远的信里写道。
开工那天,拉贾斯坦王公派来五百名民夫帮忙,还送来十车石料。他对赵成说:“英国的堡垒是抢钱的,你们的堡垒是护商的——我们信得过。”
武装力量的部署:明枪与暗卫
恒安堡的驻军是林远从南洋水师调的三百精兵,配备了二十门轻型钢炮和百杆连发铳。他们不穿大明军服,而是着“商盟护卫队”制服,帽徽是钢犁与麦穗的组合——对外只称“保护商路的武装”。
更隐蔽的是堡内的“暗卫营”。五十名锦衣卫混在工匠和商栈伙计里,精通印度语和追踪术,专门监视英国动向和土邦的异常。有次英国探子想混进工地,刚靠近就被暗卫认出,一顿“教训”后扔回加尔各答,托马斯气得暴跳如雷,却抓不到任何把柄。
赵成还按林远的指令,帮商盟组建了“土邦联防队”。从各土邦抽调的两千名士兵,在恒安堡接受汉人教官的训练,用的是商站淘汰的旧钢枪。“他们的枪是咱给的,训练是咱教的,打起仗来,自然向着咱。”赵成对教官们说。
英国的警惕与试探性冲突
英国东印度公司很快察觉了恒安堡的威胁。托马斯派战船沿恒河而上,试图封锁堡垒的建材运输,却被联防队用钢炮击退——这些土邦士兵虽枪法一般,架炮的准头却被汉人教官练得极准,一发炮弹就击沉了英国的小艇。
托马斯又想拉拢反商盟的土邦联手袭扰,却发现那些土邦的粮仓早已空了——赵成提前让人用通宝高价收购了周边的余粮,没粮的土邦根本无力出兵。“这群波斯商人,比狐狸还精!”托马斯在日记里咒骂,却想不出破解之法。
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恒安堡竣工那天。英国雇佣军三百人突袭堡垒外围的棉田,想烧毁即将收割的长绒棉。暗卫提前报信,驻军与联防队前后夹击,用连发铳打了个伏击,英国兵丢下二十具尸体狼狈逃窜。这是大明在印度首次公开动用武力,消息传开,各土邦再不敢怀疑商盟的“护商”实力。
殖民区的“明式治理”:软硬兼施
恒安堡的治理透着林远的算计:
- 硬规矩:堡内及周边十里,只认两洲通宝,用大明律法调解纠纷,英国的“卢比”和土邦的“土钱”一概不收;
- 软手段:在聚居区开“惠民坊”,印度劳工凭工票可换麦饼、看病,孩子免费入学堂,甚至能优先获得商栈的小额贷款。
有个叫卡里姆的印度劳工,在堡里盖房时摔伤了腿,医馆免费治好了他,还给他儿子在学堂留了名额。卡里姆伤好后,成了恒安堡最忠实的守卫,逢人就说:“大明人比英国人好,他们把咱当人看。”
殖民区还推出“归化政策”:在堡内住满五年、会说汉语、懂商盟规矩的印度人,可获得“明印公民”身份,免三成税,还能参与堡内事务。阿米尔的儿子第一个申请,这个在明印学堂长大的少年,用流利的汉语说:“我想让恒河和长江一样,永远太平。”
林远的全局考量:殖民区的三重意义
恒安堡的落成,让林远在京师的战略棋盘上又落稳一子。他对万历皇帝解释这步棋的深意:
- 军事屏障:守住恒河入海口,就等于掐住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的贸易咽喉,让商盟的货船畅行无阻;
- 示范效应:让印度土邦看到“大明式治理”的好处——有秩序、有饭吃、不受欺负,比跟着英法强;
- 资源锚点:以堡垒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棉田、织锦作坊、香料产地,将印度的资源牢牢绑在大明的商网上。
他特意嘱咐赵成:“殖民区不是要占多少地,是要立个标杆。让全印度都知道,跟着这个标杆走,日子能更好。”
当郑明在非洲的铁轨铺到印度洋沿岸时,恒安堡的商栈已成为连接亚非的枢纽——印度的织锦从这里装船,非洲的钢器从这里登陆,两洲通宝则像血液一样,在两条商路间循环流动。
赵成站在恒安堡的棱堡上,望着夕阳下归港的商队,突然明白林远为何坚持要建这座堡垒。贸易的根基是信任,信任的根基是实力——当钢炮的射程能覆盖商路,当堡垒的影子能庇护民生,大明的规矩才能真正在南亚扎下根。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加尔各答据点里,托马斯正对着恒安堡的方向发愁。他知道,大明正在悄然改变印度土地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