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方能规范标准,避免技术流散。”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静。
这几乎是明目张胆地想要摘桃子,将水泥的掌控权从姜淮手中剥离。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姜淮身上。
姜淮一直沉默地听着,此刻方才缓缓抬头。他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赵郎中脸上,语气不卑不亢:
“赵大人所虑,确有道理。推广之事,确需谨慎。”他先肯定了对方,随即话锋一转,“然,陛下‘尽快推广’之旨意亦不可违。黄河水患不等人,百姓疾苦不等人。”
他转而面向孟尚书和众人,条理清晰地陈述:“下官以为,当分步实施,急缓有序。其一,立即扩大京郊窑厂产能,此事下官已有初步方案,成本核算亦可细化呈报。
其二,于直隶、河南、山东各择一紧要河工段,设立‘水泥推广司’,直属工部,负责本地水泥应用、匠役培训及质量监督。
其三,由下官牵头,联合都水司、虞衡司诸位同僚,即刻编纂《水泥制造与应用则例》,制定统一标准,下发各地遵行。”
他不仅接下了所有难题,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并且明确要求主导权,牵头编纂则例。
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开其他部门,联合都水司、虞衡司,,显得既有担当,又懂进退。
最后,他看向那位提议“收归部堂”的官员,淡然道:“至于设专司统一管理,下官认为时机尚未成熟。
水泥之法仍在不断完善,京外推广亦需摸索经验。此时贸然设司,易生臃滞,反不利于推广实效。待日后推广开来,成效卓着,再议不迟。”
他句句以“实效”和“圣意”为依归,让人难以反驳。
孟尚书听完,微微颔首,显然更倾向于姜淮积极主动的方案:“嗯,姜大人所言,颇为稳妥。便依此议。
扩大生产、编纂则例之事,由姜大人主理,各部协同。
各地推广司人选,由姜大人与都水司、虞衡司会商后拟定,报部堂决定。务求实效,不得延误!”
“下官遵命!”姜淮立刻拱手领命。
赵郎中等人见状,也只得跟着应声,但脸色都不太自然。他们知道,在这场无形的交锋中,姜淮再次占据了主动。
皇帝的支持、成功的实效,以及他本人清晰的目标和执行力,构成了一道难以撼动的壁垒。
会议散去,姜淮被几位真正关心实务的官员围住,商讨细节。而赵郎中等人则默默离开,眼神交汇间,自有盘算。
姜淮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推广之路,每一步都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遇到或明或暗的阻力。
但他毫无惧色,反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冷静。他握有最有力的武器,皇帝的信任和水泥本身的价值。
他快步走回自己的值房,案头上,已经堆满了等待他处理的文书:京郊窑厂的扩建图纸、各地请求技术支援的公文、编纂则例的提纲……
他坐下,拿起笔,目光沉静而锐利。
一场遍布大河上下的宏大工程,即将在他的笔下和手中,徐徐展开。而工部内部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必将随之蔓延到更广阔的地方。
数月时光倏忽而过。京郊窑厂的烟囱日夜不息地喷吐着烟尘,产量逐月攀升。
一船船用厚实油布覆盖的水泥,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发往直隶、河南、山东等地新设立的“水泥推广司”。
姜淮变得更加忙碌。他坐镇工部,却仿佛能遥控千里。案头文书堆积如山,来自各地的请示、报告、困难如雪片般飞来。
他既要统筹全局,审核各地报上来的应用方案,又要及时处理推广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某地水质特殊影响凝结?
某处沙石含土量过高导致强度不足?匠役培训教材是否需要根据方言修改?
他牵头编纂的《水泥制造与应用则例》初稿已成,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不断修订完善。
这部则例事无巨细,从原料标准、煅烧温度、粉磨细度,到不同工程的水灰比、沙石配比、养护要求,甚至简易质量检测方法,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它成了各地推广司和匠役们的“圣经”,也是确保水泥声誉和工程质量的基石。
然而,阻力从未消失,只是变得更加隐蔽和“合规”。
“姜大人,河南布政使司来文,言其境内优质石灰石矿脉多为民间窑厂承揽,若官窑大量采购,恐推高物价,影响民生,请部里统筹定价……”
“姜大人,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咨文,询问大批量水泥经运河运输,其装卸是否会对漕船、码头造成额外损耗,要求我部预先拨付维护款项……”
“姜大人,虞衡司赵郎中批转来的公文,认为直隶推广司申请招募的五十名熟练匠役,薪资过高,超出定例,恐引发其他作坊匠人攀比,建议核减……”
甚至,工部内部核查账目变得异常频繁,户部审计官员的提问也越来越刁钻细致,试图从成本缝隙中找到攻击的借口。
面对这些,姜淮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手腕。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单打独斗或硬碰硬。
对于地方资源的掣肘,他不再直接要求调拨,而是奏请皇帝,由朝廷出面,划定一批“官矿”专供水泥生产。
并制定合理的“官价”和“民价”,既保障供应,又一定程度上平稳市场,减少了直接冲突。
对于漕运的发难,他亲自与都水司、漕运总督衙门反复公文磋商,核算出合理的装卸损耗补偿标准,并同意由水泥推广经费中支付,花钱买顺畅,避免了因小失大。
对于工部内部的刁难,他则更加注重程序合规。所有招募、采购计划,都附上详尽的市场比价和必要性说明,据理力争。
同时,他主动将《则例》的修订研讨会邀请赵郎中等人参加,给予其“指导”之名,满足其部分虚荣心,减少直接对抗。
更重要的是,他每隔半月,便会有一份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的《水泥推广事宜简报》直送御前。
简报中既不回避困难,更突出进展和成效:某处险工加固完成,经受住了春汛考验;某地新修水闸,节省工期几何;水泥量产成本随着工艺优化,已下降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