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听罢,沉吟片刻,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如此看来,这‘点土成石’之术,倒非虚妄。姜卿的确颇有些实干之才。”
他没有立刻下达任何旨意,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不久后,一道中旨直接下发至工部:“着工部员外郎姜淮,统筹水泥扩大试制及效能验证事宜,一应所需,各部酌情优先协办。俟成效卓着,再议推广之功。”
这道旨意,并未给予姜淮更高的官职,却赋予了他实际的、超越其品级的权力和皇帝的明确支持。
它像一把尚方宝剑,虽然无形,却足以斩断工部内部大部分残余的阻力和拖延。
姜淮接到这份旨意时,正在窑厂与工匠们讨论改进风箱。他跪地接旨,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工程应用,还有无数艰难险阻。但此刻,他脚下的路,已然宽阔了许多。
水泥的命运,终于不再局限于一个废弃的小院,而是真正进入了帝国工程的视野之中。
……
皇帝的中旨如同一声春雷,惊破了工部内部残存的观望与滞涩。虽然仍有暗流涌动,但表面上,再无人敢公然刁难或拖延“水泥”事宜。
“酌情优先协办”五个字,让姜淮手中的员外郎腰牌,忽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分量。
他首先拿着旨意,再次找到了屯田清吏司。这一次,那位曾经诉苦的炭料库小官态度毕恭毕敬,虽然优质焦炭依旧紧俏,但最终还是咬着牙。
分批拨付了足以维持中型窑炉持续燃烧的份额,质量也远胜之前的次等货。
京郊那处指定的废弃官窑口被迅速整饬出来。在周老主事的规划和几位老窑工的带领下,工匠们砌起了比之前试验窑大上数倍的新窑。
风箱改造、烟道设计、投料口优化……姜淮几乎泡在了窑厂,与工匠们同吃同住,盯着每一个关键环节。
失败依旧难免,一窑烧废的物料价值不菲,令人心疼,但有了皇帝的旨意和尚书的默许,这些损耗终于可以被容忍,并被视为必要的试错成本。
经过多次调整,窑温终于能稳定维持在所需的高温区间。
当第一窑真正意义上的“熟料”成功产出,经研磨后得到灰黑色、细腻均匀的水泥粉时,整个窑厂都沸腾了。产量远非昔日小打小闹可比。
姜淮立刻组织人手,将这批水泥运至永定河畔划定的试验堤段。
这一次,不再是修补裂缝,而是尝试用水泥砂浆砌筑一小段全新的护坡,并尝试浇筑一个简易的排水涵洞。
都水司派来了几名技术官吏,名义上是“协助”,实则是近距离观察记录。起初,他们对这种灰扑扑的“泥浆”能否替代传统的糯米石灰浆和三合土仍心存疑虑。
尤其是看到水泥砂浆初时稀软,甚至有些匠役不知如何掌控其凝固时间,弄得手忙脚乱时,都不禁暗暗摇头。
然而,数日之后,当水泥彻底硬化,呈现出那种令人惊叹的强度时,所有的怀疑都化为了震惊。
新砌的护坡墙面平整坚固,水浪拍上去,只能溅起水花,无法撼动其分毫。
那个用木板做模、水泥浇筑的涵洞,内部光滑,结构一体,毫无缝隙,强度远超传统的砖石砌筑。
都水司的官吏们拿着锤子敲击,听着那沉闷结实的声音,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这……这简直如同天然岩石一般!”
“若全线堤防皆用此物,何惧洪水冲刷?”
“施工速度也确实快了许多,省去了反复捶打的功夫。”
实地应用的成功,其说服力远超任何文书报告。都水司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关注。
甚至开始向姜淮请教水泥的具体特性、施工要点,并暗自评估将其用于明年春修工程的可行性。
消息很快反馈回工部。孟尚书闻讯,亲自微服前往视察。他站在那坚实的水泥护坡前,用脚踹了踹,纹丝不动。
又仔细查看了那个光滑的涵洞,良久,抚须颔首,只对陪同的姜淮说了一句:“善。继续用心办差。”
这一句“善”,分量极重。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首先是成本核算。户部派来了精于算计的官员,开始详细审计水泥试产和应用的所有花费。
燃料、人工、物料、损耗……一笔笔账目被反复核查。尽管姜淮早有准备,记录详尽,但初期试错阶段的较高成本仍被户官紧紧抓住。
“姜大人,你这水泥虽好,但眼下这成本,可比传统河工物料高出不少啊。”户部官员语气委婉,但意思明确,“国库银钱紧张,若无法有效降低成本,大规模推广恐难以为继。”
其次是质量标准的确立与规模化生产的品控。不同批次的石灰石、黏土成分有细微差异,如何保证每一窑水泥的质量稳定?
凝结时间、强度等级是否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如何培训大量匠役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配比?这些问题,都不是小规模试产能完全暴露的。
最后,也是最棘手的,是利益带来的新觊觎。
水泥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开始吸引工部内部乃至外部其他势力的目光。有人试图打探具体配方和工艺。
有人开始活动,想将自己的人安插进窑厂“学习”,甚至有人私下议论,如此利国利民之器,不应由一员外郎“专擅”,应“收归部堂,统一筹办”。
姜淮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他知道,水泥事业到了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刻。成功在望,但每一步都可能踩入陷阱。
他一面督促周老主事和工匠们继续改进工艺,寻找更廉价易得的替代原料,如尝试使用矿渣、煤灰等,优化流程以降低成本。
一面开始着手起草一份《水泥制造及应用则例》,试图将初步的经验固化为标准。
同时,他再次提笔,给皇帝上了一道密折。折中并未抱怨困难,而是详细禀报了试产应用的成效、当前面临的成本与标准化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
请旨于黄河沿岸择一中等险工段,进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试点,“以实战检验其效,以规模促其成本降低,并为天下河工树立范式。”
他将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寄托在了这次更具挑战性的实战考验上。他知道,只有经受了黄河的洗礼,水泥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他也才能在这场由他掀起的变革风暴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
奏折送入宫中,姜淮再次陷入了等待。京郊的窑火依旧日夜不息,但他知道,下一次火焰升腾之时,或许就将照亮一条真正不同的治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