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夜将试验过程、数据对比、众人见证画押的记录,以及那份最初被赵郎中搁置的详实报告,重新整理誊写,装订成册。
连同那几块历经冲刷撞击而岿然不动的“水泥砖”样本,他决定不再遵循常规层级上报,而是寻求一个直接面呈工部尚书杜大人的机会。
这并非易事。
尚书大人日理万机,岂是一个五品员外郎想见就能见?之后姜淮通过一位在尚书值房当值的旧识书办。
巧妙地将“虞衡司员外郎姜淮有关于河工新材料之紧要成果禀报”的消息,夹杂在一批需要尚书急阅的公文摘要里,递到了孟尚书的案头。
“新材料?”工部尚书孟尧翻阅文摘要,目光在这条不同寻常的消息上停留了片刻。
他对姜淮其人有印象,知道是陛下特许其试制“水泥”的那个较真官员。
对比试验的风声,他也略有耳闻。沉吟少许,他对手下吩咐道:“让他明日巳时初刻来见。”
次日,姜淮提前一刻钟便候在尚书值房外。他官袍整洁,怀抱着那份厚重的报告和沉甸甸的样本,神色平静,唯有微微抿紧的嘴唇泄露出一丝紧张。
被引入值房后,姜淮依礼参见,不卑不亢。
孟尚书并未寒暄,直接问道:“姜员外郎,你所言新材料成果,便是那‘水泥’?试验情形如何?”语气中带着上位者的审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回禀部堂大人,”姜淮将报告与样本恭敬呈上,“此乃试制记录、对比数据及见证文书。
此二物,一为传统灰泥所砌,一为水泥砂浆所砌,经相同条件冲刷撞击后之状态,请大人明鉴。”
孟尚书先拿起那两块砖,入手分量差异不大,但仔细看去,传统灰泥砌筑的那块,砖缝已然松散,边缘有破损;
而水泥砌筑的那块,砖与灰浆几乎融为一体,坚固异常。他用力掰了掰,纹丝不动。眼中不由闪过一丝讶异。
接着,他翻开那份报告。里面不仅文字记录详尽,更有简单的图示对比,数据清晰:抗冲刷时间、承受撞击次数、硬化时间、所需人工物料对比……
一目了然。后面附着的见证画押,有虞衡司、都水司甚至营缮司的人员,显得颇具说服力。
姜淮在一旁适时补充,语气沉稳而恳切:“部堂大人,水泥之利,非止于坚凝。其原料易得,石灰石、黏土遍地皆是,远胜千里运木采石之耗;
其施工便捷,可湿法作业,灌注缝隙,解决堤防渗漏痼疾;其凝结快速,能缩短工期,应对汛期险情;
更因其制作流程可控,标准统一,能从根源上减少物料以次充好之贪弊!”
他每一句都戳在河工管理的痛点上——成本、效率、质量、腐败。
孟尚书听着,面色逐渐凝重。他久居工部,深知黄河河工每年吞蚀多少国库银两,又生出多少弊案。
若此物真如姜淮所言,其意义绝非一种新材料那么简单,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工程领域的变革。
但他身居高位,顾虑更深。他合上报告,目光锐利地看向姜淮:“姜员外郎,你所言虽看似有理,然此物毕竟新出。
大规模煅烧,其炉温、工艺能否稳定?长期浸水,会否产生未知变化,反而损及堤防?用于浩大工程,其成本核算是否真如你所估?凡此种种,皆需慎之又慎。”
姜淮早有准备,坦然应对:“大人所虑极是。下官不敢妄言万全。
故恳请大人,允准进行下一步:其一,扩大窑炉,进行稳定性试产,精确核算成本;其二,选取一段真正的、非紧要的旧堤或水闸,进行实地小规模应用试验,观其长期效验。
如此,则其利弊优劣,方可真正明了,而非仅止于纸上空谈或院墙试验。”
这是一个务实且难以反驳的建议。杜尚书沉吟良久。
他欣赏姜淮的才干和执着,也看到了水泥潜在的巨大价值,但部中阻力、朝中非议,他亦需权衡。最终,务实和为国谋利的心思占了上风。
“好。”孟尚书终于点头,“便依你所请。本官会行文虞衡司,拨给你京郊官窑一处废弃旧窑口,并少量银钱物料,准你进行扩大试产。
至于实地试验……”他略一思忖,“本官会与都水司商议,于永定河一段旧堤,划出些许地段,允你试用。一应事宜,你需详细记录,定期禀报。”
“下官遵命!谢部堂大人!”姜淮强压激动,深深一揖。他知道,这已是巨大的突破!
有了尚书的手令,事情立刻变得不同。赵郎中的态度彻底转变,虽然笑容依旧勉强,但调配资源、开具文书变得异常“高效”。
京郊的旧窑口很快清理出来,周老主事和匠役们有了更大的舞台。都水司也划出了一段合适的旧堤。
姜淮几乎常驻在了京郊窑厂和永定河畔。他盯着窑温的控制,记录着每一窑的成败,调整着配料比例。
他亲自监督水泥砂浆的搅拌,看着那灰色的泥浆被浇筑进堤坝的裂缝和加固处。
这个过程依旧充满挑战,扩大生产出现了许多小规模试验时未曾遇到的问题,但姜淮和他的小团队一次次克服。
实地应用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显着地证明了水泥的优越性。
消息不可能完全封锁。工部内部对此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姜淮定期呈送给孟尚书的详细报告,也经由孟尚书之手,被悄然送到了一个人的案头,那便是皇帝。
皇帝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的进展。当他看到姜淮报告中那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对比图表以及实地应用的良好效果时,他知道,当初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一日,皇帝于偏殿召见工部尚书孟尧,看似随意地问及:“孟爱卿,朕记得前番姜爱卿所奏水泥之事,如今进展如何了?”
孟尚书心领神会,便将姜淮近期取得的进展、实地试验的成效,以及工部内部逐渐转变的看法,择要禀报,语气中已带上了明显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