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至,药膳馆的屋檐下已挂满冰凌。晨起推窗,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粒扑面而来,院子里几株老松树上,墨绿的松针在晨光中覆着薄霜。郑淮安牵着羊从后院走来,那只黑毛山羊蹄子踏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声响。
\"程教授,您看这羊的成色。\"老人轻轻拴好羊绳,粗糙的手掌抚过羊背。山羊体格匀称,毛色油亮,正是用秋末的苜蓿喂肥的陇西黑山羊。
\"羊肉甘温,《本草纲目》谓其'补中益气,暖中补虚'。\"我取来铜盆准备接羊血,\"正值冬至时节,最宜用其温补气血。\"
小林从药柜深处请出个紫檀匣,掀开锦袱,浓郁的草药香顿时盈室。匣中是今秋新采的秦当归,根须完整,断面黄白相间,散发着特有的香气。姑娘小心地拈起一支:\"要选霜降后采的当归,经三蒸三晒方得此味。《食疗本草》载,这样的当归能'补血和血,调经止痛'。\"
宰羊的过程最考验手艺。郑淮安用清水洗净羊身,念着《牲畜经》超度后,方用祖传的厚背刀快速了结。羊血接入铜盆中,羊身倒挂在老枣树下,皮毛完整剥下。
\"取肉要顺纹路。\"老人示范着,竹刀顺着肌肉纹理游走,\"三分力在刀,七分意在巧。\"羊肉切成寸块,羊骨用石锤敲开,露出饱满的骨髓。
炖制时更需用心。羊肉需用山泉水浸泡三刻,去尽血水。大砂锅中先铺羊骨,再码羊肉,加入整块的老姜。火候最是关键,松木炭火要先武后文,待汤沸转微火慢炖三个时辰。
\"当归要后放。\"我指点着小林,\"过早则药性散失,过晚则药味不出。\"待汤色奶白时,方加入当归片,再炖半个时辰。
调味时最考验功夫。海盐需用石磨细细研磨,徐徐撒入汤中。枸杞要在起锅前放入,保持其甘甜本味。这手法要准而轻,方能成就一锅好汤。
门外传来虚弱的咳嗽声。一位老妇人裹着厚棉袄蹒跚而来,苍白的嘴唇微微颤抖。\"入冬以来...畏寒怕冷...\"她声音微弱,手指冰凉。我注意到她青白的指甲和稀疏的白发,这是阳虚血亏之兆。
我奉上一碗新炖的羊肉汤。她双手接过,轻轻吹气。汤色乳白,肉香扑鼻。渐渐地,她冰凉的手指有了暖意,轻声叹道:\"暖和...像是...冻土里涌出暖流...\"
这让我想起师父的教诲:温补气血如文火慢炖,贵在持之以恒。如今这当归生姜羊肉汤,已成为药膳馆冬至时节的珍品。那些需要温补的人,总能在这里找到温暖。
暮色渐沉时,我独坐灶前。砂锅的余温尚存,羊肉的醇香与当归的药香在寒夜中交融。忽然明白,药膳之道,就是以应时之物,用心烹制出温暖身心的滋味。正如这碗羊肉汤,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恰似冬日暖阳,温煦人心。
檐外北风呼啸,雪落无声。明日还会有新的食客踏雪而来,带着各自的故事。而这一碗热汤,将继续温暖每一个需要滋养的身体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