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统治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但器物的使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当时,人们做饭多用竹筒,盛水则靠兽皮,这些器具遇火就裂,逢雨就漏。就算粮食丰收,也难以长久储存;即便有甘甜的泉水和美酒,也没法长途携带。帝尧看在眼里,常对大臣们感叹:“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都需要器具来承载。如果没有坚固的器具,就算粮仓堆满粮食,也像没有地基的大厦,难以稳固。”
大臣中,有个叫舜的平民,住在历山脚下。他虽然以耕田为生,却胸怀天下,尤其善于观察草木的特性。舜从小丧母,父亲固执愚昧,后母蛮横,弟弟象傲慢无礼,一家人常常想害他。但舜总能沉着应对。他在历山耕种时,看到邻居的木耒(农具)被雨水一淋就腐烂,三天就没法用了,心里很担忧:“农时不等人,要是器具总坏,怎么解决温饱呢?”
一天,舜上山砍柴,发现一种奇特的树:树干像梧桐树,叶子像椿树,树皮划破后,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接触空气后渐渐变成褐红色,黏稠得像胶水。偶尔有虫子爬过,碰到汁液就死了。舜心里疑惑,摘了一片树叶蘸了点汁液,涂在腐烂的木耒柄上。三天后去看,涂了汁液的地方竟然变得像皮革一样坚硬,就算泡在水里,也不发霉腐烂。
舜恍然大悟,于是砍了这种树的枝条,把汁液装进陶罐,用草木灰调和后,再涂在木器上。一开始,漆汁黏稠得不好涂匀,涂完还会干裂;舜试着往里面掺了点桐油,漆汁竟然变得顺滑,干了以后也很柔韧。他又往漆里加了赤铁矿粉,涂出来的器物红得像朝霞;掺进石青,就蓝得像天空。
邻居们看到舜的木耒特别耐用,都来请教方法。舜不独占技艺,教大家如何识别漆树、采集漆液、调配漆料。历山的农民从此用上了坚固的农具,耕作效率大大提高,都感激舜的恩德。
这事传到了帝尧耳朵里。尧年纪大了,正在寻找能继承天下的人,听说舜品德高尚,又擅长制作漆器,就把舜召到都城平阳。尧看到舜做的漆俎(祭祀用的案几),朱红得像燃烧的火焰,光滑得像玉石,装酒三天不渗漏,放肉十天不腐烂,抚摸着感叹道:“这不仅仅是一件器具,实在是承载礼仪的载体、救济百姓的工具啊!”
当时尧想修建祖庙,正发愁梁柱容易被虫蛀。舜建议:“用漆涂在木头上,外面能抵挡风雨,里面能防止虫蛀,能保证百年不腐烂。”尧听从了他的建议,让舜监督工程。舜带领工匠采集漆液、调配漆料,先用粗布裹住梁柱,再涂三遍漆,干了以后用细沙打磨,这样反复九次,竟然让木柱像裹了层红铜,敲起来铮铮作响。祖庙建成后,经历十年风雨,梁柱没有一点腐朽的痕迹。
帝尧知道舜不仅有巧思,更有仁爱之心,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渐渐把国家政务托付给他。舜代理国政后,没忘记漆器的功劳,命令九州进贡漆料,设立“漆正”这一官职,专门负责采集和制作漆器。他亲自撰写《漆经》,详细记载“采集漆液必须在春秋两季,日出时开工,日落时收工,防止漆液的毒气伤害人体”;“调配漆料要根据四季变化,春天掺桐油,夏天掺松烟,秋天掺丹砂,冬天掺蜡,以适应温度变化”。
舜治理天下时,漆器逐渐普及:祭祀用的漆鼎,庄重威严;饮酒用的漆觚(酒器),光彩照人;农具中的漆耒,经久耐用;战场上的漆盾,坚固不可摧毁。诸侯来朝见时,看到尧都宫殿的梁柱都涂着朱漆,光彩夺目,都感叹:“华夏的繁盛,先从器物上就能看出来!”
但舜没忘记漆工的辛苦。采集漆液时,漆汁碰到皮肤就会红肿,溅到眼睛就会失明。舜亲自制作防护用具:用厚布做手套,用桐木做面罩,让工匠采集漆液时必须穿戴。又定下“漆工三戒”:不采集幼苗的漆液,不伤害漆树的根本,不违背时令乱采,以此表示对草木的敬重。
舜南巡到苍梧时,还带着漆工同行。途中看到百越地区气候潮湿,木器容易腐烂,就教当地人制作漆器。他在苍梧去世后,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漆树旁建了祠堂,尊他为“漆祖”。
漆器行业从此有了传承的规矩:学徒拜师,要先认识漆树,再学习采集漆液,三年才能独立调配漆料;工匠腰间必须佩戴漆刀,刀柄上刻“舜”字,以示师承;开工前要用漆液点在木头上,祈祷说:“祖师爷赐予技艺,愿漆层坚硬如石,色泽明亮如镜。”
民间祭祀也有固定的习俗。传说舜的诞辰是九月初九,每逢这一天,漆工都会停工,在漆树下摆上供桌,供奉漆桶、漆刷、调色盘三样东西,用新做的漆碗盛酒,祭拜说:“漆祖在上,保佑我们采集漆液不受伤,调配漆料不开裂,制作的器物能流传后世,不辜负匠心。”祭拜结束后,把第一桶新漆倒进河里,称为“谢漆神”,如果漆液在水面不散开,就预示着这一年会丰收顺利。
到了商周时期,漆器技艺更加精湛,有“漆豆(食器)雕刻花纹,朱漆中镶嵌金丝”的说法。考古人员在殷墟曾发现一口漆棺,经历三千年,朱漆仍然鲜艳,足以看出舜传下的方法有多精妙。楚地出土的漆器上,常常刻着“舜作”二字,工匠们说:“不是舜亲手制作,而是依照舜的技艺,表明不忘本源。”
江南的漆工祠堂有一副对联:“一漆裹木,化朽为坚载万古;双手调色,凝霞聚雾照千秋。”这副对联说尽了舜的功绩:用草木的汁液保护百姓的器具,用朱红的色彩彰显礼仪的华美,让朽木变成不朽的材料,让匠心随着漆光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