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东京赤坂区黑龙会所内,七十多位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志士围坐在榻榻米上,孙中山站在壁龛前,手中的折扇重重敲在案上:\"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他的广东口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当念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时,全场齐声应和,木屐踏击地板的声响仿佛擂动的战鼓——中国同盟会在此刻宣告成立,晚清的革命浪潮从此有了统一的旗手。
光绪三十一年春(1905年),孙中山在横滨码头登岸,前来迎接的黄兴握着他的手说:\"先生振臂一呼,天下英雄必闻风而至。\"(《黄兴年谱》)此时的东京,聚集着上万名中国留学生,他们中既有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更有渴望革命的激进青年。
第一次集会选在富士见楼,孙中山登台演讲时,台下挤得水泄不通。他指着窗外的樱花说:\"日本变法三十年而强,中国不变法则亡。然清廷之法,实亡中国之法,故必颠覆之,方能图存。\"(《孙中山年谱长编》)话音刚落,后排突然有人高呼:\"孙先生若举事,吾辈愿效死力!\"说话都是华兴会领袖宋教仁。
整合各革命团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光复会的章太炎主张\"排满复汉\",对\"平均地权\"颇有异议;部分兴中会成员则担心\"合并后权力分散\"。孙中山在黑龙会的密谈中耐心解释:\"革命非仅排满,更在建立共和。地权不均,民生难安,共和亦难久存。\"(《宋教仁日记》)直到七月二十日,各团体代表终于达成共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确立了\"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当天,会员们在盟约上按指印时,陈天华突然站起,将自己撰写的《猛回头》手稿放在桌上:\"此乃吾之绝笔,愿与诸君共勉!\"这位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因反对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不久后便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遗书里写道:\"唯有牺牲可唤醒国人。\"(《陈天华集》)他的死激起轩然大波,数千留学生罢课抗议,更多人因此投身同盟会,连原本主张改良的梁启超都感叹:\"革命党之势,一日千里。\"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成了革命思想传播的号角。光绪三十一年十月(1905年11月),第一期《民报》问世,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系统阐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统治;民权主义要\"创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解决社会问题。(《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通俗来说就是:用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用政治革命建立共和政府,用社会革命解决土地问题,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中国的复兴。
《民报》与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论战。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行共和\",主张\"君主立宪\";汪精卫在《民报》上针锋相对:\"民权者,天赋之权,岂因民智未开而可夺?\"(《汪精卫文集》)这场论战席卷了海内外华人社群,新加坡的《中兴日报》、旧金山的《大同日报》纷纷转载,连偏远州县的学堂里,学生们都偷偷传阅剪报,\"共和民权\"成了最时髦的词汇。
孙中山则奔波于世界各地,为革命募集资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在吉隆坡华侨会馆演讲时,指着台下的橡胶园主说:\"诸君在海外经商,受尽洋人欺凌,皆因祖国不强。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诸君回国投资,必能扬眉吐气。\"(《孙中山南洋演讲集》)华侨们深受触动,当场认捐数万元。仅1905至1907年,同盟会便从海外募集到二十多万银元,为武装起义提供了关键资金。
在国内,同盟会员们深入新军、会党,秘密发展组织。安徽的徐锡麟在巡警学堂担任监督,借机培养革命骨干;四川的熊克武在泸州设立\"酒肆\",作为联络据点;湖南的焦达峰则加入哥老会,成为\"龙头大哥\"。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盟会已在国内十八省建立分会,会员达数万人,连张之洞的门生吴禄贞都暗中加入,在新军第六镇中发展势力。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萍浏醴起义打响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枪。湖南浏阳的会党首领龚春台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名义发布檄文,宣称\"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萍浏醴起义史料》)。起义军十几天内发展到三万人,一度攻占萍乡煤矿,却因缺乏统一指挥、装备落后,最终被清军镇压,刘道一、蔡绍南等志士牺牲。
孙中山在河内得知消息,既痛惜又振奋:\"此次起义虽败,然革命思想已深入民心。\"(《孙中山年谱》)他随即策划了一系列西南边境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7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州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在镇南关之役中,孙中山亲赴前线,在战壕里为伤员包扎,还亲手发炮轰击清军阵地,事后笑着说:\"吾亦能为战士矣。\"(《黄兴回忆录》)
这些起义虽遭遇失败,却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河口起义中,黄兴率革命军一度占领云南河口,控制边防督办署,清军士兵纷纷倒戈,喊出\"打倒满清\"的口号。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在奏折中惊呼:\"革命党行踪诡秘,蔓延迅速,若不速剿,恐成燎原之势。\"(《张文襄公全集》)
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4月)的广州新军起义最为鼓舞人心。倪映典率三千新军在城郊起义,与清军展开巷战,他身先士卒,中弹牺牲时仍高呼\"共和万岁\"。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广州城外搜捕革命党,年仅24岁的同盟会员温生才愤于满汉不平,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被捕后面对审讯,厉声说道:\"我一汉人,岂能坐视满虏宰割?\"(《温生才就义记》)
但连续的失败也让部分会员产生动摇,章太炎、陶成章等人甚至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等骨干,坚定地说:\"屡败屡战,乃革命常态。吾辈当集全党之力,再举广州!\"(《槟榔屿会议记录》)这次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由黄兴担任总指挥,赵声负责统筹,计划占领广州后北伐,直捣京师。
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率一百二十余名\"选锋队\"(敢死队)猛攻两广总督署,他右手被打断两根手指,仍坚持指挥战斗,喊出\"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壮语。(《黄兴自述》)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72名烈士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文集》)这封字字泣血的家书在《民立报》刊登后,无数国人读后落泪,连清廷官员都感叹\"革命党人之志可嘉\"。
黄花岗起义的鲜血,成了辛亥革命的催化剂。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率先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消息传到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等人决定乘势举事,他们在楚望台军械库的油灯下,传阅着黄兴从香港发来的密信:\"时机已至,速举义旗!\"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这声枪响,正是同盟会十余年革命浪潮积累的爆发。起义军迅速占领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颁布《鄂州约法》,首次在中国土地上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此时的孙中山正在美国筹募革命经费,从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他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先赴英、法争取外交支持,直到12月才抵达上海。当他在十六铺码头登陆时,数万民众前来迎接,欢呼声震耳欲聋。黄兴握着他的手说:\"先生归来,革命可成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终于部分实现。站在总统府的台阶上,他回望过去的艰辛——从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东京聚义,从十次起义的失败到武昌起义的成功,无数志士的鲜血终于浇灌出共和之花。
但革命尚未完成。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继续为\"三民主义\"奔走,直到晚年仍告诫同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遗嘱》)而那些在东京黑龙会盟誓的志士,有的成了民国元勋,有的为扞卫共和牺牲,有的则迷失在权力的漩涡中,却都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同盟会的兴起,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的开端,更是一个民族思想觉醒的标志。它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迷信,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铺设了道路。正如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所预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股革命浪潮,终将冲垮旧时代的堤坝,奔向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