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瀛台涵元殿的窗纸被暮色染成灰紫色。病榻上的光绪帝载湉忽然睁开眼睛,枯瘦的手指指向案上的《时务报》旧刊,喉间发出\"嗬嗬\"的声响。侍立一旁的太监小德张慌忙凑上前,却只听见断断续续的\"杀...袁...\"二字——这位被囚禁十年的皇帝,在生命最后一刻,念的仍是戊戌政变中背叛他的袁世凯。未等小德张回话,光绪帝的头便歪向枕边,终年三十八岁。
光绪的病,是积年累月的心病。自戊戌政变被囚瀛台,他便常\"夜不能寐,食不下咽\"(《光绪朝起居注》),尤其是目睹《辛丑条约》签订、科举废除等一系列变局,却无力干预,精神日益萎靡。光绪三十四年春,他患上\"咳喘不止,腰膝酸软\"之症,太医诊断为\"心肺衰竭,肾气枯竭\",实则是抑郁成疾。
七月的一个午后,光绪曾趁着看守松懈,踉跄着走到瀛台水边,望着对岸紫禁城的角楼发呆。他对随侍的太监说:\"朕自亲政以来,何尝不想振作?奈何...奈何受制于妇人,空有救国之心。\"(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说着便咳起血来,染红了手中的白玉把玩。这份绝望,在他临终前的日记中更显悲怆:\"朕虽有国,却无实权;虽有民,却不能救。\"(《光绪帝密记》)
十月初十那天,慈禧太后派人送来一剂\"汤药\",光绪服后便\"上吐下泻,高热不退\"(《清稗类钞》)。太医周景焘私下对人说:\"皇上之病,本有起色,此药恐非善类。\"但无人敢深究——此时的慈禧,也已病入膏肓,却仍牢牢掌控着最高权力,她在光绪病重期间,频繁召见军机大臣,安排后事。
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绪驾崩的消息传到颐和园,慈禧正在批阅奏折。她只是微微停顿,便对李莲英说:\"传旨,命溥仪过继给穆宗毅皇帝(同治帝),兼祧光绪帝,即皇帝位。\"(《慈禧外纪》)她仿佛早已预知这一切。当晚,她又下旨:\"以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由其裁定。\"
慈禧的病,始于光绪三十四年六月的\"痢疾\"。起初她不以为意,仍坚持处理政务,甚至在九月主持了\"秋操\"(军事演习)。但到十月,病情愈发严重,\"腹泻不止,形容枯槁\"(《清宫医案》),却始终不肯放权。她在病榻上对奕匡说:\"朕若不撑着,这江山怕要乱了。\"(《晚清宫廷见闻录》)
得知光绪驾崩,慈禧精神反而一振。她在十月二十二日清晨召见载沣、张之洞等大臣,强撑着坐起,声音微弱却威严:\"溥仪年幼,载沣当以摄政王身份,辅佐朝政。但有大事,须请隆裕太后懿旨。\"(《宣统政纪》)这看似平衡的安排,实则暗藏深意——让侄女隆裕太后牵制载沣,确保皇权不落入旁支。
张之洞忧心忡忡地奏道:\"国遭大故,宜速定大局,示中外以安定。\"他建议立即颁布溥仪继位的诏书,以安人心。慈禧点头同意,却又特别叮嘱:\"摄政王遇事当与诸大臣商议,不可专断。\"(《张文襄公年谱》)她深知载沣年轻气盛,又痛恨袁世凯,担心他贸然行事引发动荡。
就在诏书拟好之际,慈禧的病情突然恶化。她指着案上的玉玺,对李莲英说:\"盖上印...发出去...\"话音未落便昏迷过去。午时三刻,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在仪鸾殿咽下最后一口气,终年七十四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此后军国政事,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清实录》)白话的意思是:今后的军国大事,由摄政王决定,遇到重大事件,必须请示皇太后的旨意,由摄政王随时当面请示后施行。这份遗诏,为日后隆裕与载沣的权力之争埋下伏笔。
两宫在二十四小时内相继离世,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北京城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白幡,却难掩人心惶惶。内阁学士文海在日记中写道:\"国无长君,主少国疑,外有列强环伺,内有革命党蠢动,恐祸不远矣。\"(《文海日记》)
袁世凯的心腹们纷纷打探消息,这位被载沣痛恨的军机大臣,此刻如坐针毡。他托张之洞向载沣求情,希望能保全职位,却被载沣厉声回绝:\"袁世凯戊戌年间背叛皇上,罪该万死!\"(《载沣日记》)张之洞劝道:\"此时诛杀大臣,恐动摇军心,不如暂贬斥之。\"最终,载沣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回河南彰德。
在上海,《申报》刊登了光绪与慈禧的遗像,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说\"皇上是被太后害死的\",有人叹\"这下朝廷要变天了\"。革命党人黄兴在香港读到消息,对胡汉民说:\"清廷失其主,正是举事的好时机!\"(《黄兴年谱》)而立宪派张謇则忧心忡忡,他致电载沣:\"请速开国会,行宪政,以安民心。\"
英国公使朱尔典向伦敦报告:\"中国权力真空,可能引发内乱,建议增兵保护侨民。\"(《英国蓝皮书》)日本驻华武官青木宣纯则密切关注北洋军的动向,他在给军部的信中写道:\"袁世凯虽去,但其势力仍在,载沣难以完全掌控军队。\"
十月二十三日,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三岁的小皇帝被父亲载沣抱在怀里,面对黑压压的文武百官,吓得哇哇大哭。载沣只能在他耳边哄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这句无心之言,竟成了清王朝的谶语。
载沣摄政后,试图延续慈禧晚年的新政,以挽救王朝颓势。他下令\"继续筹备立宪\",并加快编练新军。但他缺乏慈禧的政治手腕,又急于集权,很快陷入困境。
在军事上,载沣任命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为军咨大臣,试图掌控军权,却引起北洋系将领的不满。段祺瑞、冯国璋等袁世凯旧部,表面服从,暗中却与彰德的袁世凯保持联系。张之洞曾劝载沣:\"治军当用人才,不论文武,不问亲疏。\"(《张文襄公全集》)但载沣听不进去,反而罢免了北洋系的骨干铁良,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在政治上,载沣虽重启立宪,却坚持\"皇族集权\"。宣统元年(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立宪派纷纷要求速开国会,载沣却以\"筹备未竣\"为由拖延。张謇在江苏咨议局会议上怒斥:\"朝廷无立宪之诚,百姓有革命之心!\"(《张謇日记》)部分立宪派开始转向革命,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经济上,新政的巨额开支让财政雪上加霜。为弥补亏空,载沣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却暗中抵押给列强,引发四川保路运动。这一事件,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而被罢黜的袁世凯,在彰德洹上村\"垂钓\",实则密切关注时局。他的亲信徐世昌、段祺瑞等人,不断向他传递京城消息。当保路运动爆发时,袁世凯对家人说:\"乱局将起,载沣无能为也。\"(《袁世凯年谱》)他知道,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不远了。
宣统元年正月(1909年2月),光绪与慈禧的灵柩被送往遵化东陵安葬。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百姓跪在道旁,却少有人哭——这个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和这位渴望变革却无力回天的皇帝,终究没能挽救这个腐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