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胤禛登基之初,那些曾参与“九子夺嫡”的手足兄弟,或明或暗地挑战着新君的权威;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党羽势力,也让新政推行举步维艰。为稳固皇权,雍正帝以雷霆手段展开了一场历时数年的政治清算——既有对积弊的革除,更有对政敌的无情打压。《清史稿·世宗本纪》载:“世宗以严苛继统,尤恶朋党,屡兴大狱,诸弟多获罪,天下咸称其峻。”(世宗以严厉苛刻继承大统,尤其憎恶朋党,多次兴起大狱,众兄弟多获罪,天下都称他严厉。) 这场清算,既是权力斗争的必然,也深刻影响了清前期的政治格局。
皇八子胤禩(si)始终是雍正帝最大的政敌。这位曾以“贤名”笼络人心的皇子,在康熙朝便集结了皇九子胤禟(táng)、皇十子胤?(é)、皇十四子胤禵(ti)等势力,形成庞大的“八爷党”。雍正继位后,虽表面上对胤禩加以笼络,封其为廉亲王,命其总理事务,实则暗暗积蓄力量。
雍正二年(1724年),随着皇位渐稳,雍正帝开始了动作,他借故指责胤禩“办事疏懒”,罢去其总理事务之职;次年又以“结党营私”为由,削去胤禩的王爵,将其圈禁于宗人府。《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三年十二月,上谕斥责胤禩:“怀挟私心,遇事播弄,希动摇众志,搅扰朕之心思,阻挠朕之政事。”(心怀私心,遇事挑拨,希望动摇众人意志,搅扰朕的心思,阻挠朕的政务。) 这番指控,实则是对“八爷党”势力的公开宣战。
皇九子胤禟是“八爷党”的财政支柱,向来以豪富着称。雍正帝对他的打压更为直接:先是借故将其发往西宁军前效力,实则流放;后又罗织“违悖圣恩,结党乱政”等二十八条罪状,削去宗籍,改名“塞思黑”(满语“猪”之意),囚禁于保定狱所。据《永宪录》记载,胤禟在狱中备受折磨,“铁锁在身,手足拘挛,形容枯槁”,最终于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患腹疾”去世,民间多传言其被毒杀。
皇十子胤?因母家背景显赫(生母为温僖贵妃,遏必隆之女),起初仅被革爵圈禁,但也未能幸免。雍正四年,他被指“党附胤禩”,与胤禩、胤禟一同被削籍,直至乾隆年间才获释。
对于胤禩的最终结局,正史记载为“雍正四年九月,胤禩病卒于禁所”,但《啸亭杂录》等野史则绘声绘色地描述其“被幽禁于高墙之内,日给饮食甚少,最终冻饿而死”。更令人震惊的是,雍正帝还下令将胤禩、胤禟的名字从玉牒(皇室宗谱)中删除,彻底剥夺其皇族身份。这种近乎羞辱的处置,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足见雍正对政敌的深恶痛绝。
相较于对“八爷党”的残酷清算,雍正帝对同母弟胤禵的处置,更暴露出权力斗争的无情。胤禵在康熙晚年手握重兵,是雍正继位前最具威胁的竞争者。康熙驾崩后,胤禵从西北回京奔丧,甫入京城便与雍正发生冲突——据《清世宗实录》,胤禵见到雍正时“不行叩拜之礼”,经侍卫呵斥才“勉强下跪”,君臣之礼已然形同虚设。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禵被派往遵化守护康熙景陵,名为“尽孝”,实则软禁。雍正三年,胤禵被革去郡王爵位,降为贝子;次年又以“在景陵怨望无礼”为由,将其押回北京,囚禁于寿皇殿旁的马圈。《清史稿·胤禵传》记载:“(雍正)四年,禁锢于寿皇殿,不许外出。” 这位曾叱咤西北的大将军,从此沦为阶下囚,直至乾隆帝继位后才获释。
《清稗类钞》载,胤禵被囚禁时,曾作诗哀叹:“百感交集漫自伤,功名富贵等黄粱。” 其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见两个儿子反目,忧愤成疾,雍正元年五月便去世,民间传言“太后欲见胤禵而不得,撞柱而亡”。虽无史料佐证,但这类传说折射出时人对雍正“逼弟弑母”的谴责。
两兄弟同母所生,却因权力走向殊途,最终一囚一帝,令人唏嘘。
雍正帝的清算本质上是与他革除积弊、强化皇权的治国理念紧密相连的。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库亏空,地方官员朋比为奸,而“八爷党”的存在,就是朝堂腐败与派系斗争的缩影。
为整顿吏治,雍正帝即位后立即推行“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打击官员贪腐。他深知,“八爷党”成员多与地方官员勾结,若不根除,新政难行。例如,胤禟曾通过亲信门生控制江南盐务,敛财无数,其党羽多为贪墨之辈。雍正清算胤禟后,顺势清查江南盐税,仅雍正二年便追回亏空银两百余万两。《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曾直言:“朕整饬吏治,首在除朋党,朋党去则吏治清,吏治清则民生安。”(朕整顿吏治,首要在于铲除朋党,朋党去除则吏治清明,吏治清明则民生安定。)
在强化皇权方面,雍正帝于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举措,正是对“八爷党”把持朝政的直接反击——军机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完全听命于君主,彻底终结了宗室诸王干政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的清算并非滥杀无辜。对于未参与党争的兄弟,如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他则予以重用。胤祥被封为怡亲王,总理户部,成为雍正最信任的助手,死后还获配享太庙的殊荣。这种“区别对待”,显露出雍正的政治智慧:他打击的是威胁皇权的“朋党”,而非所有手足。
雍正帝的清算,在当时便引发巨大争议。朝鲜使臣李宜显在《燕行录》中记载:“清主(雍正)即位后,杀戮兄弟,株连甚广,朝野汹汹,人怀危惧。” 这种“峻厉”的统治风格,让他获得“暴君”之名。
但从长远来看,清算党争为雍正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至雍正末年,国库储银从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六千余万两,吏治相对清明,为“康乾盛世”的延续提供了保障。正如史学家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所言:“世宗之刚毅,除积弊,清吏治,实为数百年所未有。其手段虽酷,然成效彰彰。”
民间对雍正清算兄弟的故事,多通过戏曲、小说传播,如《大义觉迷录》中曾静指控雍正“弑兄杀弟”,虽被官方驳斥,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素材。直至今日,影视剧中的雍正形象,大多是“冷酷多疑”“铁腕无情”的形象。
雍正帝对政敌的清算,是一场交织着权力斗争与治国理想的政治风暴。他以“削手足”的决绝,铲除了威胁皇权的朋党势力,为革除积弊扫清了障碍;但也因手段酷烈,留下了“寡恩”的骂名。这场清算,既是他巩固统治的必然选择,也折射出封建皇权的残酷本质——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亲情与道义往往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