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像一块密不透风的灰布,把星城市农业局的玻璃幕墙砸得噼啪作响。林砚之攥着那份边缘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的《基因编辑水稻“青禾3号”审批申请书》,站在伦理审查委员会会议室门口,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下一位,市农科院林砚之研究员。”门内传来的声音透过厚重的木门,带着几分冷硬的穿透力。林砚之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沉重的门——圆形会议桌旁坐着七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摊着“青禾3号”的资料,眼神里的审视像细密的针,扎得她后背发紧。
“林研究员,先说说‘青禾3号’的核心编辑位点吧。”坐在主位的老院士陈敬亭率先开口,他的手指在资料上敲了敲,“资料显示,你们敲除了osbAdh2基因,同时导入了来自拟南芥的AtdREb1A基因,前者解决米香不足的问题,后者增强抗旱性,对吗?”
林砚之点头,声音尽量保持平稳:“是的,陈院士。经过三年田间试验,‘青禾3号’在中度干旱环境下的亩产比传统水稻提高18%,且香气物质2-乙酰基-1-吡咯啉含量达到0.68mg\/kg,符合优质香米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确认,没有脱靶效应,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也远离食用安全相关区域。”
话音刚落,坐在右侧的法学教授周明远便皱起了眉:“田间试验的数据我不质疑,但伦理审查的核心是‘风险可控’。你们如何证明,这种基因编辑作物进入自然环境后,不会对本地稻种资源造成基因污染?去年邻省出现过转基因油菜的基因漂移,导致传统油菜品种纯度下降,这个责任谁来担?”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砸进林砚之的心里。她早有准备,却还是被周明远的尖锐语气刺了一下。她打开平板,调出试验田的卫星地图:“我们在试验田周围设置了50米宽的隔离带,种植非转基因水稻,同时每季度采集隔离带外的野生稻样本进行基因检测,连续三年未发现基因漂移。此外,‘青禾3号’的花粉活力比传统水稻低23%,进一步降低了基因污染的风险。”
“降低风险不等于没有风险。”周明远追问,“如果审批通过,大规模种植后,隔离带的成本谁来承担?一旦出现意外,补救措施是什么?”
会议室里的空气顿时变得凝滞。林砚之攥了攥手心,正要开口,坐在陈敬亭旁边的农业经济专家李梅却先开了口:“周教授,我倒想从另一个角度问。星城市下辖的三个县,去年因为干旱,水稻减产了30%,有近千户农户面临绝收。‘青禾3号’如果能推广,不仅能解决抗旱问题,还能提高米价,让农户增收。伦理审批不能只盯着‘风险’,还要看‘收益’,尤其是对农民的收益。”
“收益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周明远立刻反驳,“农民的收益是短期的,但基因污染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粮食安全。我们不能用未来的风险换现在的收益。”
两人的争论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紧张。林砚之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想起半年前在试验田遇到的老农张建国。那天也是个雨天,张建国蹲在试验田边,看着长势喜人的“青禾3号”,手里攥着一把发潮的稻种,声音沙哑地说:“林研究员,这稻子要是能种,我家那两亩旱地就有救了。去年干旱,我家的稻子全枯了,孙子的学费都是借的。”
想到这里,林砚之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坚定:“周教授,李老师,我理解你们的担忧。其实在申请审批前,我们已经和农户代表开过三次座谈会,也邀请了环保组织的专家参与风险评估。我们提出的‘分级管理方案’里,明确了不同区域的种植要求——在生态敏感区,禁止种植;在一般农业区,必须保留10%的传统水稻种植面积,作为基因库备份;同时,我们会建立追溯系统,每一袋‘青禾3号’种子都有唯一的二维码,记录种植户、种植面积、收获时间,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溯源。”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补救措施,我们和市农科院的种子库合作,保存了星城市所有传统稻种的种质资源。如果真的出现基因污染,我们可以免费为农户提供传统稻种,并且补偿减产损失。这些都写在《风险应对预案》里,已经通过了市财政局的审核。”
陈敬亭听完,缓缓点了点头,看向其他委员:“林研究员的方案考虑得比较周全,但还有一个问题——基因编辑作物的标识。根据《食品安全法》,转基因食品必须标识,但基因编辑食品的标识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青禾3号’作为基因编辑作物,是否需要标识?如果标识,消费者会不会因为‘基因编辑’这个词产生恐慌,影响推广?如果不标识,是不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个问题让林砚之陷入了沉思。她想起之前做的市场调研,有62%的消费者表示“不愿意购买基因编辑食品”,但当他们了解到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的区别——前者是对作物自身基因的修饰,后者是导入外源基因——后,愿意购买的比例上升到了45%。
“我们建议进行‘自愿标识’。”林砚之说,“在包装上标注‘基因编辑作物,经伦理审查通过’,同时附上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扫描了解编辑的基因位点、风险评估结果。这样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避免了因强制标识导致的市场恐慌。”
“自愿标识等于没有标识。”周明远立刻反对,“大部分消费者不会主动扫描二维码,他们只会看到‘基因编辑’四个字,还是会恐慌。而且,有些商家可能为了销量,故意不标识,这就违背了伦理原则。”
“那强制标识的成本谁来承担?”李梅反问,“如果强制标识,种子的成本会增加15%,最终还是转嫁到农户身上。本来‘青禾3号’的种子价格就比传统种子高10%,再增加成本,农户可能就不愿意种了。”
争论再次陷入僵局。陈敬亭看着窗外的暴雨,突然叹了口气:“我想起三十年前,我们推广杂交水稻的时候,也有人质疑‘ unnatural ’,担心吃了会有问题。但现在,杂交水稻养活了上亿人。科技发展总是伴随着争议,伦理审批的意义,不是阻止科技进步,而是为科技进步划定边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
他看向林砚之,眼神里多了几分温和:“你们的方案里,有风险防控,有收益保障,也考虑到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还有一点,我希望你们能补充——长期的环境监测。基因编辑作物的影响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才会显现,所以审批通过后,你们必须每年提交环境监测报告,持续十年。如果期间出现任何问题,立即停止推广。”
林砚之立刻点头:“我们可以补充这个条款,并且愿意接受第三方机构的监督。”
陈敬亭看向其他委员:“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周明远沉默了片刻,终于松了口气:“如果能补充长期环境监测条款,并且明确标识要求,我同意审批通过。”
其他委员也纷纷点头。陈敬亭拿起笔,在审批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星城市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青禾3号’基因编辑水稻的种植审批,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三年,三年后重新评估。”
听到这句话,林砚之的眼睛突然湿润了。她走出会议室的时候,暴雨已经停了,天边露出一道淡淡的彩虹。她拿出手机,给张建国打了个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张大爷,‘青禾3号’审批通过了,明年春天,你们就能种上了。”
电话那头,张建国的声音哽咽了:“真的?太好了……太好了……林研究员,谢谢你,谢谢你……”
林砚之挂了电话,看着天边的彩虹,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她知道,基因编辑作物的伦理审批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但至少现在,“青禾3号”迈出了第一步,像一粒种子,在伦理的土壤里,开始生根发芽。
三个月后,“青禾3号”的种子正式发放到农户手中。张建国拿着种子袋,在试验田边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青禾3号,希望之稻。”春风吹过,木牌轻轻晃动,远处的稻田里,新播下的种子正悄悄破土,带着希望,向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