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禾苗的鲜气,漫过蓟州春苗田的 “精细化管护区”。王阿福蹲在样田第三行,手里捏着 “苗情测量尺”—— 这是林小满按北宋《农桑辑要》改良的工具,能精准测量苗高、茎粗、叶片数。春苗已过三叶期,进入 “拔节预备期”,按 “苗期精细化管理” 要求,需每日监测生长数据,及时调整水肥,防止徒长或弱苗。此刻,汉契农户们分成 “测量组”“浇水组”“除草组”,在晨雾中展开网格化管护。
“陈叔,你这组负责东侧五亩,每株苗都要测,记清楚‘苗高四寸、茎粗三分、叶片四片’为达标,” 王阿福递过记录册,“低于这个标准的,做上红标记,等下施‘偏心肥’。” 陈老栓点头,带着组员弯腰测量,晨雾中,测量尺与苗株的触碰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契丹农户耶律娜的浇水组则提着 “定量陶壶”,壶嘴刻着刻度,每株苗浇二两水:“林技师说拔节前浇水要‘少量多次’,浇多了茎秆会细,容易倒伏。”
归降的耶律石带着除草组,用 “小锄钩” 清理苗间杂草 —— 这种锄钩比普通锄头小一半,能精准勾出杂草根系,不碰伤苗株。“这草叫‘稗草’,和粟苗长得像,得仔细认,” 他指着一株与苗株相似的杂草,“稗草的叶片更宽,根须少,拔的时候要连根拔,不然还会长。”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样田做 “水肥对比试验”:将样田分成三组,一组施 “氮钾肥”,一组施 “草木灰肥”,一组不施肥,记录生长差异:“下周就能看出哪种肥更适合拔节期,到时候全田推广。”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管护区的 “苗情公示牌” 上。牌上用汉契双语标注着 “今日达标率 92%,需补肥苗株 320 株”。王阿福召集各组组长:“红标记的苗株下午施‘草木灰 + 羊粪’混合肥,浓度要比常规肥高两成;浇水组明日起改为‘早晚各一次’,避开正午高温;除草组要在三日内完成全田杂草清理,不留死角。” 晨雾彻底消散后,管护区的苗株在阳光下舒展叶片,达标苗株挺拔如剑,待补肥的苗株也在标记下等待养分,整整齐齐的田垄像是精心梳理的绿绸。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互市点的 “业态升级现场” 热闹非凡。王晏之带着互市官们,在原有 “商品区”“技艺区” 基础上,新增 “粮食兑换区”“医疗服务区”“文化交流区”—— 按 “互市多元业态” 规划,进一步解决部落牧民 “余粮变现难”“小病就医难”“文化交流浅” 的问题。
“十斤带壳粟米换三斤面粉,五斤麦粒换两斤麦饼!” 粮食兑换区的交易员高声吆喝,萧哈里部落的牧民们推着粮车排队,将多余的粮食兑换成加工品。牧民周巴图换了二十斤麦饼,笑着说:“以前余粮只能自己吃,现在能换麦饼,方便携带,放牧时再也不用啃干硬的粟米饼了。” 医疗服务区内,大宋郎中正在给牧民诊脉,旁边的药箱里装着 “风寒散”“止血膏” 等常用药:“你这是风寒感冒,喝两副麻黄汤就好,药包上有服用说明,用汉契双语写的。”
最热闹的是文化交流区,汉人说书先生正在讲 “汉契互助秋收” 的故事,契丹牧民围坐倾听,不时拍手叫好;几名契丹孩童则跟着汉人绣娘学绣 “五谷丰登” 图案,小手里的针线虽笨拙,却格外认真。王晏之看着这一幕,对互市官说:“下次开市要增设‘儿童游乐区’,用稻草扎秋千、做迷宫,让汉契孩童一起玩耍,从小培养感情。” 午间的互市点,各业态间人流穿梭,交易声、欢笑声、技艺演示的讲解声交织,汇成一幅 “汉契共生” 的鲜活图景。
黄昏的风带着微凉,居庸关的 “联盟联防演训场” 上尘土飞扬。李二郎与萧哈里、耶律哈里、周巴图三位部落首领,正带领 “联合联防队”(大宋联防队两百人 + 各部落骑兵百人)进行首次 “协同防御演训”—— 按 “部落联盟协同规范”,演训模拟 “辽军百人小队袭扰互市点”,重点演练 “情报传递 - 侧翼包抄 - 正面拦截 - 俘虏处置” 全流程。
“联合情报网传来信号:辽军小队从西北方向来袭,距互市点十里!” 斥候高声汇报。李二郎立刻下令:“萧哈里部落骑兵绕至西北侧翼,截断退路;耶律哈里部落骑兵在互市点西侧设伏,用套马索迟滞敌军;周巴图部落骑兵随我正面列阵,用神臂弓威慑!” 黄昏的余晖中,各部落骑兵动作迅捷,大宋联防队的盾墙阵迅速成型,神臂弓手箭上弦、刀出鞘,整个部署仅用一刻钟。
演训中的 “辽军小队” 刚靠近互市点,就被耶律哈里的伏兵用套马索缠住马匹,萧哈里的侧翼骑兵同时冲锋,“辽军” 瞬间陷入包围。“放下武器!” 李二郎高声喝止,正面盾墙阵前移,神臂弓手箭矢对准 “辽军”。“辽军” 见大势已去,弃械投降,演训圆满结束。复盘时,萧哈里部落骑兵首领提出:“下次可在互市点外围挖‘隐蔽壕沟’,既能隐蔽伏兵,又能阻挡骑兵冲锋。” 李二郎立刻采纳,让人在演训场标记壕沟位置:“明日就组织人手开挖,深度三尺、宽度两尺,沟内埋尖木,顶部用稻草伪装。”
黄昏的风渐冷,演训场的灯火亮起。李二郎将 “联盟联防令牌” 授予三位部落首领:“令牌分金、银、铜三枚,金令牌由萧哈里首领持有,可调动全部联合联防队;银令牌由耶律哈里、周巴图持有,可调动本部落骑兵及附近大宋联防队,” 他举起自己的令牌,“我的令牌与金令牌同等效力,遇事可相互调度。” 首领们接过令牌,令牌上刻着 “汉契联盟,共守边疆” 八个字,在灯火下泛着冷光。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沙盘旁,复盘当日的苗情管护、互市升级与联盟演训。“春苗精细化管护达标,明日可推广拔节期专用肥;互市新增业态反响热烈,粮食兑换区首日兑换粮食五千斤;联盟联防演训完成预定科目,协同效率超预期,” 范仲淹总结道,“燕云已形成‘农业稳基、互市聚心、联盟固边’的完整生态,这正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王阿福汇报农业后续计划:“下周启动‘拔节肥’全田施用,每亩施草木灰肥三十斤;在望川渠支渠安装‘定量水闸’,实现每亩田灌溉量精准控制;已培育完成‘抗倒伏粟种’,明年春耕可推广两千亩。” 王晏之补充互市规划:“下月丰收节将举办‘汉契厨艺大赛’,汉人做中原菜肴,契丹做草原美食,评选‘最佳融合菜品’;互市点的‘永久商铺’已动工,将给各部落分配固定摊位,方便长期经营。”
李二郎则强调联盟深化:“联合情报网已在边境线布设二十个观察点,各部落斥候与大宋联防队每日交接情报;隐蔽壕沟明日完工,互市点安全防御再升级;下月将组织‘联盟骑兵集训’,重点训练‘草原地形作战’,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范仲淹看着沙盘上标注的 “农业区”“互市圈”“联防带”,眼中满是期许:“燕云的今天,是汉契百姓用双手共同创造的;燕云的明天,要靠这份同心协力,继续书写下去。”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苗田,管护员已开始巡查红标记苗株;居庸关的互市点,工匠们在搭建永久商铺;联盟联防的观察点,大宋斥候与部落斥候正交接值守 —— 晨雾中,不同民族的身影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却朝着同一个 “安稳繁荣” 的目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