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禾苗的清甜,漫过蓟州的春苗田。王阿福手持 “定苗尺”(竹制直尺,刻有株距刻度)蹲在田垄间,眼前的春苗已长至三寸高,叶片舒展如嫩绿的翡翠 —— 按北宋 “苗期定苗规范”,春苗长到三叶期需进行 “定苗固本”,去除弱苗、病苗,保留壮苗,确保每亩留苗密度稳定在一万两千株左右,这是决定后期产量的关键环节。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带着 “间苗剪”“残苗筐” 在田边列队,归降的耶律石推着装满 “壮苗肥”(腐熟羊粪与草木灰混合)的牛车,车辙在晨露打湿的田埂上留下浅痕。
“定苗标准记清楚:株距六寸,行距一尺二,每穴留一株壮苗,去病弱、留粗壮,去歪斜、留挺直!” 王阿福高声强调,手中定苗尺比量着两株幼苗,“像这株,叶片发黄、茎秆纤细,要拔掉;旁边这株,叶片浓绿、根系饱满,要保留。” 晨雾中,农户们迅速分散到各自地块,按标准展开定苗。
陈老栓握着间苗剪,动作娴熟地剪断弱苗茎秆:“这定苗可得仔细,去年我家这块地没定好,弱苗抢了养分,壮苗也长不高,产量少了一成,” 他将剪下的残苗放入竹筐,“残苗不能扔在田里,要集中埋掉,不然会滋生蚜虫。” 契丹农户耶律娜则带着部落妇女进行 “逐行复查”,她手持定苗尺,逐穴核对株距:“陈叔,这行有两穴留了双苗,得拔一株,” 她蹲下身,轻轻拨开重叠的叶片,“留这株更壮的,以后结穗才饱满。”
耶律石的壮苗肥施得格外细致,他用小竹勺将肥料均匀撒在壮苗根部三寸处:“这肥要离根远点,不然会烧根,” 他对身旁的农户说,“撒完用土盖一层,肥料融得慢,能持续供养分到拔节期。”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田间 “抽样测密度”,随机选取十个一平方丈的样方,数出壮苗数量:“密度达标,壮苗率九成三,很好,” 他对王阿福说,“定苗后要浇一次‘稳苗水’,用望川渠的活水,浇透不浇涝,帮助根系扎稳。”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定苗后的田垄上。齐整的壮苗在微风中摇曳,嫩绿的叶片泛着光泽,王阿福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对农户们说:“定苗是固本,后续还要防蚜虫、勤除草,咱们一步一步来,秋收肯定能有好收成。”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互市点的 “盟约台” 前人头攒动。王晏之与萧哈里部落首领,以及新加入的耶律哈里、周巴图两个辽境部落首领,正共同签订《汉契互市长效盟约》—— 按北宋 “互市盟约制度”,盟约明确 “每月初一、十五开市,比价每季度调整一次;设立‘互市管理委员会’,由大宋互市官与各部落代表共同组成,负责纠纷调解、商品检疫、安全维护;开通‘绿色通道’,部落牧民可凭‘互市令牌’自由出入互市点,免受盘查”。
“从此刻起,汉契互市不再是临时交易,而是长久之约!” 王晏之高举盟约文本,汉契双语书写的盟约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各部落首领依次在盟约上按手印,萧哈里笑着说:“我部落已准备好下次开市的三百张羊皮、五十匹骏马,还要带牧民学习大宋的农具制作技艺!” 耶律哈里则提出:“希望大宋能派农技师去部落指导种植,我们也想在草原边缘开垦荒地,种些粟米。” 王晏之立刻答应:“下周就派三名农技师随你回去,带上良种与农具,教大家科学种植。”
午间的互市点,盟约签订后更添热闹。“互市管理委员会” 首次议事,就解决了 “商品检疫标准” 问题 —— 大宋的布匹需加盖 “防虫印”,部落的牲畜需经兽医检查盖章,方可交易。在 “技艺交流区”,汉人铁匠正在演示改良农具打造,契丹牧民则展示羊毛编织技艺,围观的汉契百姓不时发出赞叹声。王晏之看着这一幕,对互市官说:“互市不仅是交易,更是技艺与文化的交流,要把‘技艺交流区’固定下来,每次开市都安排展示。”
黄昏的风带着暖意,居庸关的 “部落联盟会商厅” 内气氛融洽。李二郎与萧哈里、耶律哈里、周巴图三位部落首领围坐沙盘旁,商议建立 “汉契边境联盟”—— 针对辽军黑山城的潜在威胁,形成 “情报共享、联防互助、应急支援” 的协同机制。
“各部落选派五名斥候,与大宋联防队组成‘联合情报网’,每三日交换一次情报;若遇辽军袭扰,部落可点燃‘四堆狼烟’,大宋联防队两时辰内必到支援,”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部落位置,“作为回报,大宋每年给各部落提供‘联盟物资’—— 粟米五十石、粗布百匹、农具二十套,还会在部落周边设‘临时补给点’。”
萧哈里首先响应:“我部落愿派最精锐的斥候加入情报网,若辽军来犯,部落骑兵可随时参战!” 耶律哈里则补充:“草原上的‘风语者’(擅长传递消息的牧民)能在两日内将情报传到任何部落,我们可负责情报传递,比信鸽还快!” 周巴图也点头:“我们部落靠近黑山城,可在城外设‘观察哨’,监视辽军动向,有异常第一时间通报。”
黄昏的余晖中,《汉契边境联盟公约》初步拟定,约定下月初一正式成立联盟。三位部落首领起身告辞时,李二郎送给每人一面 “联盟令牌”:“凭此令牌,可直接调用附近的联防队支援,令牌如我亲临。” 首领们接过令牌,郑重收好,黄昏的风带着他们的马蹄声远去,居庸关的灯火渐渐亮起。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在一起,复盘当日的定苗、盟约与联盟会商。“春苗定苗顺利,壮苗率达标;互市长效盟约签订,新增两个友好部落;边境联盟初步成型,情报与联防体系更完善,” 范仲淹欣慰地说,“燕云的治理,已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稳定’,这是最难得的成果。”
王阿福汇报后续农业计划:“定苗后十日,将进行‘拔节期管理’,施一次‘拔节肥’;望川渠的支渠要再疏浚一次,确保灌溉充足;已培育‘蚜虫天敌’—— 七星瓢虫,下周将投放至春苗田,用生物防治代替药液,更环保。” 王晏之补充互市规划:“下个月联盟成立时,将举办‘首届汉契丰收节’,邀请各部落百姓参加,展示春耕成果,增进感情;互市点的‘临时住宿区’已建好,能容纳两百人,配备了炊火与防潮毡。”
李二郎则强调联盟落地:“下周将组织联合情报网的斥候培训,教他们使用望远镜、信号烟;在各部落周边的临时补给点已开始建设,月底前完工;针对黑山城的辽军,已制定‘梯次防御计划’,联盟部落负责外围预警,联防队负责正面防御,确保万无一失。”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苗田,农户们已开始浇稳苗水,齐整的壮苗在晨雾中如绿色的波浪;居庸关的互市点,工作人员正整理盟约文本,准备张贴公示;边境的联合情报网斥候已开始巡逻,马蹄声在晨雾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