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新亭的晨光如碎金般洒在登基台上,“中兴” 匾额在朝阳中泛着红光。军营临时搭建的朝堂内,刘骏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通天冠。
刘义恭捧着传国玉玺,缓步上前,双手奉上:“陛下,此乃太祖皇帝传下的玉玺,今日归还给陛下。愿陛下持此玉玺,号令天下,开创中兴大业!”
刘骏接过玉玺,指尖触到冰凉的玉质,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望着玉玺上的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字,又看了眼台下的沈庆之、柳元景、申坦等人,沉声道。
“朕能有今日,全靠诸位卿家与将士们的辅佐。若无你们浴血奋战,朕何以登此帝位?若无百姓们的支持,朕何以安此天下?昨日仓促间拟旨,似有不足,不知众卿家有何可以教我。”
刘义恭率先奏道:“陛下,昔年汉高祖刘邦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天下归心。如今陛下登基,当大赦天下,荡除旧恶,以安人心。昨日的大赦天下,已尽显陛下仁德!”
群臣轰然响应,沈庆之补充道:“陛下仁厚,此乃百姓之福。老臣建议,还当崇改太祖皇帝的号谥,以正名分 —— 昔年汉明帝改光武帝号谥,便是为了彰显先帝之功。”
刘骏应允,又觉昨日封赏百官过于简单,几无赏赐,随即进行加封。
他看向刘义恭:“王叔乃宗室之望,功绩卓着,朕封你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赐绢万匹,田千亩。”
刘义恭跪地谢恩:“臣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开创中兴大业!”
刘骏又看向南谯郡王义宣:“王叔,你常年镇守荆州,更是在拓跋焘调集大军攻襄阳时仍死守住了荆州,况且自朕讨逆以来王叔第一时间举荆州之兵响应朕,功不可没。朕封你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仍镇荆州,赐黄金五百斤,锦缎千匹。”
刘义宣躬身道:“臣谢陛下!臣定当守好荆州,为陛下屏障!”
接下来,刘骏封随郡王刘诞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改封竟陵王,雍州刺史臧质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抚军将军萧思话为中书令。。。
每念到一人,阶下便响起谢恩之声,朝堂内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当念到沈庆之时,刘骏的声音顿了顿:“沈公,你历经四朝,多次率大军屡立奇功,从元嘉北伐到新亭大捷,无不彰显你的军事才能。朕封你为镇军将军,食邑两千户,赐环首刀一柄,锦缎五百匹,仍协助柳元景平定建康。”
沈庆之躬身谢恩,却忽然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此次大捷,非臣一人之功,乃全体将士用命之果。臣愿将食邑减半,锦缎全部分给将士们 —— 昔年赵奢破秦后,将赏赐全部分给将士,才得军心所向。臣虽不才,却也愿效仿先贤。”
刘骏闻言,眼中闪过赞许:“沈公高义,朕甚欣慰。但赏罚分明,乃治国之道,你之功,当受此赏。至于将士们,朕另赐钱百万,酒千坛,以慰其劳。”
沈庆之仍要推辞,却被刘骏抬手制止:“沈公不必多言。朕知你心系将士,但若连你都不受赏,将士们岂敢安心?你且受下,日后再为朕将建康攻下便是。”
沈庆之只得谢恩,心中却更加坚定 —— 定要早日平定战乱,不负陛下信任,不负将士们的期望。
随后,刘骏封董元嗣为辅国将军,赐甲胄一副、短斧百柄;封柳元景为护军将军,赐长矛五十杆、弓弩百张;其余将士也各有封赏,朝堂内一片欢腾。
封赏完毕,刘骏忽然对群臣道:“众卿家当以国事为重,早日攻破建康,既然朕在此登基,当改新亭为‘中兴亭’,以记今日之事。”
他转向沈庆之,“沈公,此事便交与你去办。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宋的中兴,从这里开始。”
沈庆之领命,心中忽然涌起一股热流 —— 从跟随太武帝刘裕北伐,到全国几近统一,再到又一次见证新帝登基,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夙愿,正在一步步实现。
散朝后,沈庆之在中兴亭旁遇到董元嗣。
董元嗣捧着新赐的甲胄,笑得合不拢嘴:“沈老将军,陛下赐的这副甲胄,比某之前的好多了!某定要穿着它,亲手斩了刘劭!”
沈庆之笑道:“董将军勇猛,定能如愿。只是建康城防坚固,不可轻敌。”
他顿了顿,“江夏王已派人潜入建康,联络旧部为内应。我们当做好准备,待内应就绪,便一举攻克建康。”
董元嗣点头:“将军放心,某这就去训练将士,保证到时一鼓作气拿下城门!”
两人正说着,柳元景走了过来。
他手中拿着一份文书,递给沈庆之:“沈公,这是陛下让臣拟定的进攻建康的计划,你看看可有不妥之处。”
沈庆之接过文书,见上面详细写着:申坦率部攻京城,朱修之攻东府,沈庆之率大军为中路接应,董元嗣为先锋,柳元景坐镇中军。
他点头道:“柳将军此计甚妙,分工明确,可保万无一失。只是东府乃刘劭的粮草重地,朱修之将军攻东府时,需防刘劭焚烧粮草,为我们后续治理带来麻烦 —— 昔年曹操烧乌巢,靠的是奇袭,我们此次当引以为戒,严防其狗急跳墙。”
柳元景笑道:“某已想到此事,已让朱修之将军带足弓弩与灭火之物,若刘劭要烧粮草,便先一步将其控制。”
三人正商议间,宋孝武帝刘骏身边的内侍走了进来。
内侍恭敬的说道:“三位将军,陛下召你们去议事,关于平定建康后的新政,陛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沈庆之、柳元景、董元嗣闻言,立刻随内侍前往刘骏的临时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