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吴国皇宫温德殿内,气氛比昨日更加凝重。文武群臣分列两旁,几乎所有核心重臣均已到场。引人注目的是,从柴桑连夜赶回的鲁肃和陆逊也立于班列之中。鲁肃面色沉静,目光深邃,似乎在仔细权衡着利弊;而陆逊则显得更为沉稳,甚至有些内敛,让人看不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北汉使臣陈琳被引入殿内,他整了整衣冠,面对满殿的吴国精英,毫无惧色,从容行礼。
孙权开门见山:“陈先生,昨日你所提之事,朕已与群臣商议,然争议颇大。今日特请你前来,与朕之臣工当面论个明白。”
陈琳心知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再次慷慨陈词,将北汉的强大、伐蜀的决心、吴国可获得的巨大利益(尤其是富庶的南阳郡)以及蜀国即将覆灭的“必然”趋势,又极具感染力地阐述了一遍。他特别强调:“陛下,此乃天赐良机!北汉与吴,若能借此机会并力西向,则荆州可定,蜀国可图。届时,两家划江而治,共分天下,岂不美哉?若迟疑不决,待我北汉独力平定西蜀,整合其地其民,届时……呵呵,江东虽安,恐难独善其身矣。” 这番话,既是利诱,也暗含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
他话音刚落,老臣张昭立刻出列反驳,重申其保守观点,认为吴国不应冒险。孙静也再次强调与北汉的旧怨。
然而,就在主和派声音占据上风之时,一直沉默的陆逊,突然向前迈出一步。他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陛下,臣以为,陈先生之言,并非全无道理。” 陆逊开口,竟是倾向于出兵!
满殿皆惊,连鲁肃都略带惊讶地看了他一眼。
陆逊不慌不忙,冷静分析道:“诚然,北汉势大,其心难测。然正因其势大,我才更应抓住一切机会增强自身实力!荆西二郡,特别是南郡,乃荆州核心,控扼长江上游,战略地位何其重要?昔日关羽据此,便让我江东如鲠在喉!如今机会送上门来,岂能因惧北汉而自弃臂助?”
他转向陈琳,目光锐利:“陈先生,北汉欲以南阳换广陵,可是真心?又如何保证在我军出兵之后,北汉能履约?”
陈琳立刻应对:“陆都督明鉴!我主陛下金口玉言,岂会儿戏?此有国书为证!况且,我军主力正与蜀军鏖战于汉中、南阳,岂有余力再与贵国争夺荆州?届时,贵国取荆西,我军得汉中、巩固南阳,各取所需,此乃双赢之局。若我军有意欺瞒,又何必多此一举,邀贵国共分其利?独吞岂不更好?”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
陆逊似乎对陈琳的回答还算满意,微微点头,继续对孙权说道:“陛下,诸葛子瑜与步子山所言长远之虑,确有道理。然眼下之机,若不相争,则必为北汉所独得。取得荆西,全据长江之险,我吴国防守纵深大增,未来无论是对北汉周旋,还是图谋其他,主动权都将更大!至于将来是否联蜀抗汉,可待日后根据形势再定。但此刻,增强自身实力,乃第一要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陆逊的这番话,逻辑清晰,既承认了风险,更强调了机遇和增强自身实力的紧迫性,极具说服力。他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殿内许多原本摇摆不定的将领和官员。
接着,陈琳抓住机会,凭借其无双辩才,与张昭、诸葛瑾等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舌战。他引经据典,分析天下大势,将出兵的利益描绘得天花乱坠,同时巧妙地将不出兵的风险无限放大。
殿内争论达到了白热化。孙权碧眼闪烁,目光在激烈辩论的群臣脸上扫过,最终,停留在了态度坚决的陆逊和能言善辩的陈琳身上。
良久,孙权猛地一拍御案!
“噤声!”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孙权站起身,目光坚定,已然做出了决断:“不必再争了!伯言(陆逊字)所言甚合朕意!荆州乃我江东门户,南郡、武陵本早该属我!如今北汉既愿做此顺水人情,朕岂能拒之门外?”
他环视群臣,朗声道:“朕意已决!出兵十万,由大都督陆逊统率,自陆路进兵,攻打南郡、武陵郡!”
“陛下圣明!”陆逊及主战派官员齐声应道。张昭、诸葛瑾等人则面露忧色,但见孙权决心已定,也不再好多言。
孙权看向陆逊:“伯言,朕将十万大军交于你手,务必夺回荆西二郡!”
“臣,领旨!必不辱命!”陆逊单膝跪地,声音沉稳而有力。
他又看向陈琳:“陈先生,回复贵国陛下,我东吴同意出兵!望贵国谨守承诺!”
陈琳心中大喜,深深一揖:“外臣必当如实禀报我主陛下!恭祝吴皇陛下旗开得胜,吴汉两国,永结盟好!”
至此,司马懿“五路伐蜀”计策中最关键、也最险峻的一步——驱吴攻荆,终于达成。天下的棋局,因为孙权的这一个决定,变得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陆逊率领的十万吴军,即将成为投入这场大战的又一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