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汉中西北两线烽烟骤起,石国联军兵逼阳平关的同时,位于北汉帝国东南方向的豫州大地,也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声。
征南将军张绣在豫州治所谯城接到皇帝吴权的旨意时,几乎是从座席上一跃而起。这位昔日的“北地枪王”,自伐魏成功后,一直镇守豫州,剿剿匪患,维护地方安宁,已经很久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阵了。对于他这样在血火中拼杀出来的将领来说,平静的日子固然安稳,却也难免有些……乏味。骨子里那份对沙场建功的渴望,早已按捺不住。
“终于来了!”张绣用力攥着诏书,指节都有些发白,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光彩,“陛下终于要对南阳用兵了!儿郎们,活动筋骨的时候到了!”
他洪亮的声音在将军府大堂内回荡,立刻点燃了麾下所有将领的战意。
“末将愿为先锋!” “末将请战!” 请命之声此起彼伏。
张绣大手一挥,雷厉风行:“好!典满!徐质!”
“末将在!”两员虎背熊腰、气势彪悍的将领应声出列。典满乃是吴权身边猛将典韦之子,徐质亦是大将军徐晃的独子。
“命你二人为左右先锋,各领五千精锐骑兵,即刻出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逼南阳关下!若遇小股敌军,就地歼灭,不可让其拖延我军行程!”
“得令!”二将声如炸雷,抱拳领命,转身便大步流星地冲出府堂,点兵去了。
“其余诸将,立刻回营,点齐本部兵马!辎重营优先配发火器、箭矢、粮草,特别是攻城器械,一件不得短缺!明日此时,大军必须开拔!”张绣的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豫州的军事机器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
他尤其重视此次随军的“飞熊军”。这是北汉最精锐的重装步骑混合军,士兵和马匹皆身披重甲,悍勇无比,堪称攻坚作战的利器。张绣特意将三万飞熊军全部编入此次出征序列,可见其志在必得之心。
“管巴先生,”张绣又看向帐下一位文士打扮的谋士,“此次出征,军务筹划、粮草调度,还需先生多多费心参赞。”
谋士管巴拱手道:“将军放心,巴必竭尽所能。” 此人精于算计,擅长后勤统筹,正是大军远征所需的角色。
不过一日光景,六万大军已集结完毕。其中三万是装备精良、杀气腾腾的飞熊军,其余三万亦是豫州久经操练的劲旅。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大军浩浩荡荡,如同一条钢铁洪流,开出谯城,一路向南,直扑荆州北部的战略要地——南阳郡。
消息很快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到了南阳郡治所宛城。
郡守府内,南阳太守赵昱和郡都尉孟达接到紧急军情时,几乎是面无人色。
“什么?张绣引六万大军来攻?其中还有三万飞熊军?”赵昱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声音都带着颤抖。他本是文官,擅长治理地方,何曾经历过如此规模的战事?
孟达的脸色也极其难看,他猛地站起身:“来得好快!丞相此前虽有预警,令我等多加防备,可……可没想到北汉真敢两线,不,很可能是多线同时开战!而且一来就是张绣和飞熊军!”
南阳郡虽然富庶,经过诸葛亮多年经营屯田,积累了不少粮草,但军事力量并非最强。常备郡兵加上屯田的军士,临时拼凑,能战之兵不过五万人,且装备和战力远不能与北汉的正规军,尤其是飞熊军这样的精锐相比。
“怎么办?赵太守,我们该如何是好?”孟达虽是武将,但此刻也感到巨大的压力。
赵昱强自镇定,但苍白的脸色出卖了他内心的恐慌:“守!必须守住!南阳乃荆州北部屏障,更是丞相苦心经营的屯田重地,粮仓所在,万不能有失!孟将军,你即刻点齐所有能调动的郡兵和屯田军,火速前往南阳关布防!依托关隘,无论如何也要挡住张绣的兵锋!”
“末将领命!”孟达知道形势危急,不敢怠慢,“我这就去集结兵马!只是……兵力悬殊,恐难久持……”
“我明白!”赵昱打断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手甚至有些发抖地铺开绢帛,“我立刻修书,向成都朝廷,不,直接向丞相告急!请求速发援兵!”
孟达重重点头,转身大步流星地冲出府衙,高声呼喝着下令集结军队。整个宛城顿时陷入一片紧张的备战氛围之中,号角呜咽,士兵奔跑,百姓惊慌失措。
赵昱则提起笔,深吸几口气,努力让手稳定下来,开始奋笔疾书。字迹甚至因为焦急而显得有些潦草:
“丞相钧鉴:十万火急!北汉征南将军张绣,亲统大军六万,其中包含精锐飞熊军三万,以典满、徐质为先锋,已自豫州出动,兵锋直指南阳关!贼势浩大,锐不可当。达已率郡内所有可用之兵约五万前往拒守,然敌众我寡,且贼军精锐,恐南阳关难以久持。南阳若失,则荆州北门洞开,屯田粮草尽毁矣!恳请丞相速发援兵,迟则危矣!太守赵昱,顿首再拜!”
写罢,他迅速用锦囊封好,叫来最得力的亲信:“快!八百里加急!不惜跑死马,也要以最快速度,将这份急报送到成都,呈报朝廷和丞相!”
“是!”信使接过书信,飞奔而出,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赵昱走到门口,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又望向北方,仿佛已经能看到那遮天蔽日的旌旗和卷起的漫天烟尘,脸上写满了忧虑和恐惧。南阳郡,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