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盟新约订立后,万域的光脉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平和期。传承之樱的光纹愈发清晰,连远在星瀚的卡文迪都能通过星核灯接收到樱树的光语,他在回信中说:“星瀚的孩童们开始学唱灯湾的灯谣,他们说这歌声能让星脉更温暖。”
这日清晨,灯湾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东林书院的学子们,他们背着行囊,捧着手抄的《灯史新篇》,要随守灯人学习传灯之术。为首的学子正是当年在藏书阁帮忙重建灯台的少年,他捧着一盏自制的“文脉灯”,灯壁上刻满了工整的小楷:“顾山长说,文脉与光脉同根,读书人也该学守灯,让笔尖的光明照进现实。”
陈文瀚带着学子们参观灯盟的“传灯堂”,堂内陈列着来自各地的灯盏:归墟的珍珠灯、西域的转经灯、北境的冰纹灯……每盏灯旁都放着一本小册子,记录着灯的来历与背后的守灯故事。“传灯不仅是传技艺,更是传故事。”陈文瀚指着一盏磨损的竹灯,“这是黄河滩头望河村的老村长做的,他说灯柱要粗,灯芯要实,就像守灯人的心,得经得住风雨。”
林晚晴则在护族灯坊教年轻守灯人绘制“光脉图谱”,图谱上除了传统的山川河流,还新增了星瀚的星系坐标与归墟的海沟脉络。“现在的光脉图,要让每个守灯人都知道,我们守护的不是一片小天地,是整个万域的光明。”她指着图谱上闪烁的光点,“这些都是新设立的传灯点,有的在星瀚的空间站,有的在归墟的深海礁,还有的在市井小巷的杂货铺里。”
韦小宝的掷灯学堂早已名声在外,不仅有江湖子弟来学,连归墟的小章鱼、星瀚的小星人都跟着凑热闹。他发明了一种“跨域灯轮”,轮缘刻着不同地域的灯语符号,掷出后能根据光脉轨迹自动调整方向。“你看这灯轮,”他得意地向孩子们展示,“在江湖能追着风跑,在归墟能顺着洋流漂,在星瀚还能跟着星光转,这才叫真正的‘灯行万里’!”
苏樱的琉璃灯铺推出了“传灯晶球”,将各地的灯谣与光脉影像存入其中,轻轻一触就能播放。有个来自极寒之地的守灯人,捧着晶球听江南的荷灯谣,眼泪掉在晶球上,竟映出了家乡冰灯草开花的画面——原来光脉早已将两地的温暖连在了一起。
李华元的医灯坊开起了“心光学堂”,教百姓们用简单的灯息法调节心绪。有个曾被暗影兽侵扰的老渔夫,学了三个月后,竟能用渔灯的光脉安抚受惊的鱼群,他说:“李大夫教的不是医术,是让心里亮堂的法子,心里亮了,啥坎儿都能过。”
这年深秋,传承之樱结出了前所未有的饱满果实,每颗樱果都裹着一层淡淡的光膜。陈文瀚召集万域守灯人,在樱树下举行了一场“薪火传灯礼”。他摘下第一颗成熟的樱果,将果肉分给孩子们,果核则交给来自不同地域的守灯人代表:“这是传承的种子,带着灯盟的约定,种到你们守护的土地上,让传承之樱开满万域。”
归墟的渔民将樱核埋在珊瑚丛中,不久后竟长出会发光的樱树苗,鱼群围着树苗游动,像是在守护新的希望;星瀚的工匠将樱核融入星核灯,让星船航行时都带着淡淡的樱香;江湖的学子们则把樱核种在书院的窗前,晨读时总能看到光脉在叶片间流转。
传灯礼的最后,所有人围在樱树下唱起新编的灯谣:“一盏灯,照寒窗,文脉长;两盏灯,暖市井,烟火旺;三盏灯,守山河,光脉扬……”歌声顺着光脉传到远方,归墟的海灯应和着闪烁,星瀚的星辰跟着吟唱,江湖的万家灯火都亮了起来,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海。
陈文瀚看着这一幕,悄悄对林晚晴说:“当年我爹说,守灯人最大的心愿,是让天下再无黑暗。现在我信了,只要这灯谣传下去,薪火不断,光明就永远不会熄灭。”林晚晴握紧他的手,护族灯的光与铜灯的光在掌心凝成小小的光樱:“是啊,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灯,是让薪火相传的希望,是让万域同辉的信念。”
月光下,传承之樱的影子在地上铺成巨大的灯纹,像一张温暖的网,将所有守灯人的心连在一起。陈文瀚知道,属于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渐渐老去,但新的故事正在万域的每个角落上演——在星瀚的星空下,在归墟的深海里,在江湖的烟火中,无数年轻的守灯人正举着灯盏,将灯谣唱向更远的地方,让薪火永远相传,让光明永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