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雪幕之中,四台除雪车并排,从起飞位置开始缓缓往跑道的尽头推进。
张二标、韩彩云二人操纵着歼-8FR从机堡里滑行出来,沿着平行公路往起飞位置而去。
飞行塔台里,李干扫了一眼风速风向,所幸风不大,否则飞机能不能顺利滑行到起飞位置都是个问题。
两架歼-8FR从塔台前的滑行道划过,距离不过三百米,从塔台看过去,却无法看清楚歼-8FR的全身,可见能见度有多糟糕。
张二标和韩彩云顺利抵达了起飞位置,此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黑乎乎的跑道,左右宽度不过十六米,其余地方全都是厚达几十公分的积雪。
“飞行检查,注意电传系统的状态。”李干右手握着送话器,沉声提醒张二标和韩彩云。
极低温情况下,液压油有冻结的危险,电子设备也会有失灵的可能,因此,飞行检查需要格外的仔细。
此外,襟翼除冰系统也要进行检查,一旦襟翼被冻伤,飞机就会像被抓住翅膀的小鸟,坠机是肯定的。
二人反复检查了三遍,系统自检三遍,人工检查三遍,确认所有系统都处于正常状态。
张二标呼叫塔台,“塔台,猎鹰11号检查完毕。”
韩彩云呼叫塔台,“猎鹰17号检查完毕。”
李干下令,“计时起飞。”
张二标缓缓向前推油门杆,歼-8FR开始加速滑跑。跑道湿滑的情况下不能猛加油门,否则飞机会有失控的危险。
足足滑跑了一千米,飞机才超过了起飞速度,张二标缓缓拉杆抬起机头爬升了一百多米高度才收起起落架,可见他是非常谨慎的。
随即,韩彩云驾驶另一架歼-8FR起飞。
他并不需要和张二标编队,而是分成两条航线,有惊无险地爬升到云层之上后,调整航向朝哈萨克斯坦北部飞,一边飞一边缓缓爬升。
在越过边境线后,两架歼-8FR的飞行高度已经在2.2万米。
这个时候,张二标和韩彩云开始加速持续爬升,直到飞行高度稳定在2.5万米。
在这个高度上,苏联部署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防空雷达很难发现,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天气情况下,暴雪和云层对防空雷达的探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歼-8FR犹如高空幽灵一般,在防空导弹无法到达的高度上以亚音速飞行着。
1小时15分后,张二标首先抵达了目标空域。
他仔细看了一遍坐标,确认目标区域就在下方,他向基地发送了一条文字信息,开始进行照向侦察。
开启高空照相机后,张二标从东向西横穿哈萨克斯坦北部黑土区,随即转向北,打算从北往南再进行一次拍照。
他忽然发现,云层面积太大,在这个高度上进行拍照效果很差。
张二标没有犹豫,立即选择下降高度,飞到了云层下方去,然后才开始拍照。
负责另一半区域的韩彩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如果带回去的照片因为清晰度问题失去价值,那么这一趟就算是白干了。
这种秘密高空侦察飞行一年到头也搞不了两次,机会非常的难得。
降低飞行高度的危险则是,他们二人很快被哈萨克斯坦的防空雷达发现了,苏联空军立即做出了反应。
张二标和韩彩云几乎同时采取了同样的操作——加速飞行,在苏联空军的苏-27战斗机到达之前完成了侦察任务。
而此时,两批4架苏-27逼近了歼-8FR。
张二标扭头看了眼,随即打开了加力,把油门推到了底。
苏-27的飞行员惊恐地发现,从来没有见过的这种战机,在极短的时间里把航速提升到了2马赫,持续不断地爬升,超过了1.8万米还要爬升。
他立即打开加力进行追击拦截,可是越追他越心惊,眼前那架样子很陌生的战机竟然还在加速,并且还在爬升!
苏-27的飞行员眼睁睁地看着歼-8FR在他眼皮子底下溜走,他最后确定了歼-8FR的航速和航高,惊恐地发现,这种飞机机竟然能够在2.5万米的高度以2.5马赫的航速飞行!
张二标和韩彩云轻轻松松地摆脱了苏-27的追击拦截,一溜烟就消失在了云层之上。
苏-27的最大升限是1.8万米,最大航速是1.8马赫,压根连歼-8FR的防撞灯都看不到,更别说追击拦截了。
4架苏-27一直追击到边境线,也没能重新捕捉到歼-8FR的踪迹。
编队指挥官无奈向塔台报告,“我们失去了目标,一种全新的战机,飞行速度两点五马赫,飞行高度两万五千米,我们没有办法。”
塔台里的指挥官们全都傻眼了。
除了美国的S-71黑鸟侦察机,没有一种飞机能够飞2.5万米、2.5马赫。
苏联空军心知肚明,黑鸟飞不到中亚,黑鸟的样子也和此时他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答案只有一个,那两架战机是东大的。
除了东大,没有哪个国家能造出性能如此恐怖的战机。
一个多小时后,张二标和韩彩云有惊无险地返回了阿泰空军基地,在着陆的时候,他们二人都差点冲到跑道外面去了,有惊无险。
高分辨率拍摄的照片如果通过数据链进行传输的话,因为速率限制,时间很长,反而没有等飞机回来直接进行解读来得快。
两架歼-8FR拍摄到的照片被迅速洗出来,第一时间送到了李干的办公桌上。
饶是李干他们不是农业专家,在看了照片之后,也知道哈萨克斯坦黑土区的农作物情况有多糟糕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地区的小麦生长情况比乌克兰平原的还要严重!
一亩地能存活下来0.5分地的小麦,那都算是老天开眼了。
张二标拍摄的照片显示,小麦田里,有许多人在抢救小麦,然而,在如此暴雪严寒的情况下,所有的抢救措施都是徒劳无功的。
等到了夜里,章世平教授到了,他把他的团队带了过来。
李干把搜集到的关于乌克兰平原、哈萨克斯坦黑土区的农作物情报,全部摆在了长条会议桌上,请章世平教授进行研判。
当晚,章世平教授带着他的团队通宵达旦地工作。
凌晨5点的时候,陆近山到了。
他在京城安排好工作后,才乘坐军机冒着大雪飞到了阿泰空军基地,是九死一生。
李干一直在办公室里待着,古道风把陆近山领进来的时候,他的办公室里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陆近山的身上都是未融化掉的积雪,他把大衣脱了挂在门边的衣架上,随即把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打开,取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递给李干。
他道,“我等林罗恒那边的情况到了才过来的,你先看老罗送回来的情报。”
林罗恒常驻莫斯科,表面身份是外交人员,实际上是情报局放在莫斯科的情报人员主管,他在莫斯科经营了多条很重要的情报线,战略价值很大。
李干看完林罗恒紧急发回来的情报,缓缓坐下来,陷入了沉思。
苏联的粮食储备只有三个月。
仅仅三个月。
换言之,如果乌克兰平原、哈萨克斯坦黑土区小麦歉收,苏联人民三个月后就得饿肚子。
四年前,苏联遭遇了类似的情况,那一次是蝗虫灾害和农作物病灾,西方国家恨不得苏联人都饿死,是东大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
而现在,如果苏联再一次爆发粮食危机,东大还会不会伸出援手?
答案是肯定会。
东大这几年的农业技术发展很快,而且把粮食安全提升到了国家第一战略的高度,搞出了21亿亩农田面积红线,比另一时空的18亿亩多了整整3亿亩。
章世平搞出来的杂交水稻,使得亩产量从800斤提升到了1200斤。
如此以来,北方地区许多地方有更多的地方种植了小麦。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第一战略性安全要素。
到了今年,东大的粮食储备是三年!
是苏联的整整12倍!
哪怕三年里一粒稻谷都收不上来,全国人民也饿不死。
要知道,东大有10亿人,而苏联才3亿多。
可以这么说,如果苏联再次爆发粮食危机,能救苏联的就只有东大和美国。
然而这一次,苏联人不会再接受用工业换粮食的方案了,因为他们要把远东地区夺回来。
粮食危机一爆发,巴里亚政府肯定会引导国内舆论集中在远东地区,引导到东大身上。
在汹涌的民意之下,巴里亚政府能够轻松地完成全国战争总动员,对东大发起侵略战争。
夺取粮食,夺回远东地区。
当次日早上,章世平把分析报告放到李干手里,说,“李师长,乌克兰平原和哈萨克斯坦黑土区的秋小麦没有希望了,这是我的结论,我已经在报告上署名。”
李干顿时懊悔不已。
他后悔的是,此前不应该跑去莫斯科和索布恰克谈对日作战,现在,巴利亚政府知道东大要对日本动手,对他们来说,这是夺回远东地区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一旦粮食危机爆发,空前团结起来的苏联,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李干看向依然还在呼啦啦降雪的天空,不得不感慨一句,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