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入许昌的第二天,就在皇宫内接到了宇文泰的召见…
侯景跪在冰冷的殿石上,声泪俱下,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肺腑中挤出:\"陛下!高澄那个鲜卑小儿,欺人太甚!臣弱冠追随高欢起兵,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臣在前线作战,他的儿子竟在后方强占臣的爱妾...\"说到这里,他的额头几乎触地,肩膀因抽泣而剧烈颤抖。
朝堂上一片死寂,只有侯景的哭诉声在梁柱间回荡。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神色复杂。几位老将不由自主地点头,他们能理解夺妻之恨对男人的羞辱;但更多大臣冷眼旁观,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讥讽——乱世之中,这等戏码他们见得多了。
宇文泰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如水,心中却冷笑不已:\"好个侯景,演技倒是越发精湛了。若非早知道你是什么货色,只怕也要被你这番表演骗了。\"
\"侯将军请起。\"宇文泰语气温和,带着恰到好处的同情,\"高澄暴虐,天下皆知。将军弃暗投明,实乃明智之举。\"
侯景却不肯起身,继续哭诉,声音更加悲切:\"臣恳请陛下北伐河北!臣愿为先锋,必生擒高澄小儿,以雪此耻!\"他抬头时,眼眶通红,泪水顺着脸上的皱纹蜿蜒而下,任谁看了都会动容。
宇文泰心中暗骂:\"好个狡猾的侯景,刚来就想要借刀杀人。\"脸上却露出欣慰之色:\"将军忠心可嘉,但北伐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
他起身走下台阶,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扶起侯景。这个动作引得朝臣们低声议论——陛下何等尊贵,竟对一个降将如此礼遇。
\"将军暂且安心在许昌休整,\"宇文泰握着侯景的手,语气诚恳,\"待时机成熟,必让将军一雪前耻。\"
侯景顺势起身,暗中观察宇文泰的表情。见对方神色真诚,心下稍安。
他在心中冷笑:\"宇文泰,你当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等我站稳脚跟,再看谁利用谁!\"
朝会结束后,宇文泰刚回到御书房,大将赵贵和尉迟炯就跟了进来。
\"陛下!\"赵贵性子急,开门见山道,\"侯景此人反复无常,今日能叛高氏,明日就能叛我大周。不如趁其立足未稳,杀之收编其部众!\"
尉迟炯也附和道:\"赵将军所言极是。侯景部众三万,皆是百战之兵,若得此军,我军实力必大增。\"
宇文泰慢条斯理地品了口茶,突然提高声音训斥:\"荒谬!侯景势穷来投,朕若背信弃义,何以取信于天下?将来还会有人来投奔朕吗?\"
赵贵和尉迟炯被这突如其来的训斥弄得莫名其妙,正要辩解,却见宇文泰暗中使了个眼色。两人会意,只得佯装惶恐:\"臣等愚钝,谢陛下教诲。\"
待二人退下后,宇文泰才对身旁的内侍淡淡道:\"刚才朕训斥二位将军的话,想办法让侯景知道。\"
内侍心领神会:\"奴才明白。陛下这是要安侯景的心?\"
\"不仅是安他的心,\"宇文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更是要看看,他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
果然,不出半日,宇文泰那番\"义正辞严\"的话就传到了侯景耳中。
\"陛下当真如此说?\"侯景眯着眼睛问心腹宋子仙。
\"千真万确。\"宋子仙低声道,\"赵贵和尉迟炯建议陛下杀将军以收编部众,被陛下严词拒绝。\"
侯景心中稍稍落地,但多年的乱世漂泊让他不敢完全相信任何人。他决定再试探一番。
次日,侯景在府中大摆宴席,邀请周国诸将。请柬送出三十余份,言辞恳切,说是要\"与诸将结识,共谋大业\"。
然而从日落到夜深,竟无一人前来。宴厅里烛火通明,珍馐美馔摆满长案,乐师们不知所措地呆坐一旁。
\"将军,这...\"宋子仙看着满桌凉透的菜肴,面露尴尬。
侯景却不怒反笑,自顾自地斟酒:\"好,好得很。这说明周将都防着我呢。\"他仰头饮尽杯中酒,\"这样才真实。若他们都来赴宴,反倒可疑了。\"
又过几日,侯景上书宇文泰:\"臣昔在光州与段韶作战,权景宣见死不救,坐看臣战败。今臣欲与国中诸将亲近,却无一人赴宴。可见臣不得诸将喜爱,恳请陛下为臣做主。\"
宇文泰收到这封信时,正在与心腹大臣议事。他将信传阅众人,苦笑道:\"这个侯景,倒会给朕出难题。\"
卢辩沉吟道:\"侯景这是在试探陛下,看陛下是否会为他责罚权景宣。若陛下照做,则寒了忠臣的心;若不照做,则侯景有借口生事。\"
宇文泰点头:\"朕岂能中他之计?但这信又不能不复。\"他思索片刻,\"暂且压下,容朕想想如何应对。\"
就在宇文泰思考如何应对侯景时,许昌周边已经乱成一团。
侯景的三万部众大多是六镇将士和羯族部众,纪律涣散,烧杀抢掠已成习惯。到了富庶的许昌地区,更是如老鼠掉进米缸,整日滋扰百姓。
\"陛下!不能再纵容侯景部众了!\"许昌县令王勉跪在殿前,声泪俱下,\"这半月来,许昌周边村落遭劫掠者十有七八,百姓苦不堪言啊!\"
宇文泰皱眉:\"朕已下旨命侯景约束部众...\"
\"侯景阳奉阴违啊陛下!\"王勉叩首道,\"昨日又有三个村庄被洗劫,妇女被掳,男子被杀,粮食被抢。数千百姓无家可归!再这样下去,只怕要民变了!\"
宇文泰心中烦躁。他何尝不知侯景部众的恶行?但此时处置侯景,又怕逼反了这个瘟神。
\"爱卿先退下,朕自有主张。\"宇文泰挥退王勉,独自在殿中踱步。
良久,他终于下定决心:\"传旨:迁侯景为淮州刺史,镇南将军,即日率本部人马赴任。\"
内侍记录旨意后,小心问道:\"陛下,对侯景部众的恶行...\"
\"只字不提。\"宇文泰摆摆手,\"再传一道密旨给权景宣:调回长安,以战场抗命为由,贬为校尉。\"
内侍恍然大悟:\"陛下明鉴!此举既调走侯景安抚民心,又贬斥权景宣给侯景一个交代,一箭双雕!\"
宇文泰冷笑:\"侯景想要朕处罚权景宣,朕就如他所愿。不过...等侯景到了淮北,有的是苦头让他吃。\"
彭城,权景宣接到圣旨时,正在校场操练士兵。
\"……无视朕命,抗旨不遵,今贬为校尉,即日回许昌听用...\"传旨官念完圣旨,同情地看着权景宣,\"权将军,接旨吧。\"
权景宣愣在原地,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他颤抖着接过圣旨,又看了一遍,突然仰天大笑:\"好!好一个战场抗命!好一个英明圣主!\"
众将面面相觑,都不敢说话。权景宣笑着笑着,突然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手中的圣旨。
\"将军!\"部将王轨急忙上前扶住他,\"将军保重啊!\"
权景宣推开王轨,指着西方大骂:\"宇文泰!你昏聩!侯景分明是挑拨离间,你竟中他奸计!我权景宣为你出生入死数年,竟不如一个降将的谗言!\"
他又喷出一口血,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快传军医!\"王轨急忙扶住权景宣,对传旨官怒目而视,\"将军若有闪失,我必上书陛下,还将军一个公道!\"
传旨官无奈道:\"王将军息怒,陛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好个不得已!\"王轨冷笑,\"无非是怕侯景造反,就拿自家将军开刀!寒了将士们的心,看以后谁还为你宇文家卖命!\"
与此同时,许昌侯府。
侯景接到调任圣旨,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宇文泰果然中计了。\"
宋子仙担忧道:\"将军,宇文泰调我们去淮北,怕是别有用心。淮北夹在齐国和梁国之间,战事频繁...\"
\"正合我意!\"侯景大笑,\"在许昌受宇文泰监视,束手束脚。不如去淮北,天高皇帝远,正是我们发展势力的好机会!\"
他站起身,眼中闪烁着野心勃勃的光芒:\"通知弟兄们,准备开拔。这许昌...我们还会回来的。\"
次日,侯景率领三万部众离开许昌。许昌百姓夹道\"欢送\",不少人暗中唾骂:\"瘟神总算走了!\"
侯景骑在马上,回头望了一眼许昌城楼,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宇文泰,你以为把我调去淮北就安心了?等着吧,好戏还在后头呢...\"
许昌皇宫,宇文泰站在地图前,目光落在淮北地区。
\"陛下真的放心让侯景去淮北?\"杨侃在一旁担忧地问。
\"放心?\"宇文泰冷笑,\"朕当然不放心。所以才要让他去淮北。\"
他指着地图上的淮北地区:\"这里与齐国、梁国接壤,侯景若要有所动作,必先与齐军、梁军冲突。届时无论谁胜谁负,都能消耗双方实力。\"
杨侃恍然大悟:\"陛下英明!那权景宣...\"
\"暂时委屈他一下。\"宇文泰淡淡道,\"等侯景的事解决了,再官复原职不迟。顺便...也能看看朝中哪些人与权景宣过从甚密。\"
杨侃心中一惊,这才明白宇文泰一石三鸟之计:既安抚侯景,又试探朝臣,还能消耗两国实力。
\"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杨侃由衷道。
宇文泰却叹了口气:\"乱世之中,不得不如此。但愿...朕没有看错人。\"
他望向窗外,心中暗想:侯景,你可别让朕失望啊。好好在淮北...给高欢、萧衍添点麻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