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里的生计
晨光刚漫过院角的菊丛,柳如氏就系上蓝布围裙,把前一晚晾透的菊花瓣倒进瓷盆。最近她的菊花糕生意越发红火,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在摊子前等,昨天甚至有镇上的杂货铺老板来问,能不能长期供货。正揉着面团,院门外传来轻轻的拍门声,是隔壁的王妇人。
“如氏妹子,忙着呢?”王妇人掀着门帘进来,手里攥着块蓝布帕子,眼神里带着些犹豫。柳如氏停下手里的活,擦了擦手请她坐:“刚准备蒸今天的糕,嫂子有事?”王妇人坐下,手指绞着帕子,小声说:“看你这糕卖得好,我也想做点小生意,可琢磨来琢磨去,不知道做啥合适,想问问你……”
柳如氏闻言,笑着往灶里添了把柴火:“嫂子别愁,我倒有个主意。你看镇上的针线铺就两家,卖的鞋垫、布鞋样式都老气,你针线活本来就好,不如做这个。鞋垫吸汗耐穿,布鞋舒服,肯定有人买。”王妇人眼睛亮了亮,又很快垂了头:“我也想过,可我做的布鞋样式不好看,怕没人要。”
“这有啥难的?”柳如氏起身去里屋,翻出个木匣子,里面放着她平日里绣花样的纸样,“你看,我这儿有鞋样,还有些简单的花纹,我教你怎么剪、怎么绣,保准好看。”说着就拿起一张鞋样,铺在布上,用粉饼沿着边缘画轮廓:“先把鞋帮剪出来,针脚要密,这样不容易开线。绣花纹的时候,用回针绣,简单又结实,你看这朵小菊花,绣在鞋头,多俏。”
王妇人凑过去仔细看,柳如氏又拿起针线,手把手教她绣针法。指尖穿过布里,细细的线慢慢勾勒出花瓣的形状,王妇人学得认真,不知不觉就到了正午。临走时,柳如氏把鞋样和几块碎布塞给她:“先试着做两双,有啥不懂的随时来问我。”王妇人攥着东西,连声道谢,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接下来几天,王妇人一有空就来柳如氏家请教。有时候柳如氏正忙着蒸糕,她就坐在旁边看,等柳如氏歇口气,再问剪鞋帮的技巧;有时候柳如氏收摊回来,她已经拿着做好的鞋帮在院门口等,眼里满是期待。柳如氏从不嫌麻烦,哪怕自己累了一天,也会仔细帮她挑毛病:“这里的针脚再密点,不然穿久了会松;这朵花的颜色可以再浅点,看着更清爽。”
过了五天,王妇人捧着三双布鞋来敲门,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如氏妹子,你看,我做好了!”柳如氏接过鞋,只见青布面的鞋头上绣着浅粉的菊花,鞋帮针脚整齐,鞋底纳得厚实,忍不住夸道:“嫂子手真巧,这鞋做得比镇上卖的还好!”王妇人被夸得脸红,又有些忐忑:“真能卖出去?”“肯定能!”柳如氏打包票,还帮她把鞋用干净的布包好,“明天你去集市口,那里人多,准能卖个好价钱。”
第二天傍晚,王妇人几乎是跑着来的,一进门就拉着柳如氏的手,声音都带着颤:“卖完了!三双都卖完了!有个老太太说我这鞋舒服,还问我明天去不去,要再买两双给她闺女!”说着就从布包里掏出钱,数了几文递给柳如氏:“妹子,这钱你拿着,要不是你,我哪能做成生意。”柳如氏赶紧推回去:“嫂子这是干啥?大家都是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你自己留着,以后多做几双,生意会更好。”
王妇人做布鞋赚钱的事,很快在镇上的妇人间传开了。没过几天,就有住在东头的李妇人来找柳如氏,说想做些针线活卖,可不知道选啥样式;又过了两天,南头的张妇人也来了,手里拿着块花布,想请教怎么做小孩穿的虎头鞋。柳如氏都一一应下,每天收摊回来,院子里总能聚着几个妇人,有的拿着鞋帮问针法,有的拿着布料选花样,柳如氏耐心地教,偶尔还会拿出自己的纸样分给她们。
有次李妇人做的虎头鞋,眼睛绣得歪了,看着不精神,急得差点哭了。柳如氏拿过鞋,用温水把线拆了,重新教她怎么定位:“先在鞋头画两个小圆,再沿着圆边绣,针脚要匀,这样眼睛才圆溜。”李妇人跟着学,很快就绣好了,看着虎头鞋精神的样子,她抹了抹眼角:“如氏妹子,你真是个好人,要是没你,我这鞋肯定卖不出去。”
渐渐地,镇上做针线活的妇人多了起来。集市上,王妇人的布鞋摊旁边,多了李妇人的虎头鞋摊,张妇人则在另一边卖绣着花样的鞋垫,有时候她们还会互相帮衬——王妇人忙不过来,李妇人就帮着招呼顾客;张妇人缺了线,王妇人就从自己的布包里拿给她。她们的生意都不错,每天赚的钱,足够贴补家用,有的还能给孩子买些零嘴。
这天柳如氏收摊回来,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王妇人、李妇人她们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东西——王妇人拿着双新做的布鞋,李妇人拿着块花布,张妇人则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如氏妹子,”王妇人把布鞋递过去,“这是我给你做的,你每天跑摊辛苦,穿这个舒服。”李妇人也把布递过来:“这布软和,你做件新衣裳。”张妇人笑着说:“我蒸了些馒头,你明天早上热着吃,省得再做饭。”
柳如氏看着她们手里的东西,心里暖暖的。她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转身去屋里,把刚蒸好的菊花糕拿出来,分给她们:“大家别客气,尝尝我新做的糕,里面多放了些菊花,更甜了。”妇人们接过糕,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吃着,聊着各自的生意,菊丛里的香气飘过来,混着她们的笑声,满院都是温馨的味道。
后来,镇上的妇人们还商量着,把每天做的针线活集中起来,在集市上摆了个“姐妹摊”,谁有空谁就去照看,赚的钱各自分。每次有人问起这个摊子的由来,她们都会指着不远处柳如氏的菊花糕摊,笑着说:“要是没有如氏妹子,就没有我们这个摊子,她可是我们的大恩人。”
柳如氏听了,总是笑着摆手:“都是街坊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她依旧每天卖她的菊花糕,只是偶尔路过“姐妹摊”,看到妇人们忙碌又欢喜的样子,心里就格外踏实——她知道,这菊香里的生计,不仅让她自己的日子好了起来,也让更多人的日子,变得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