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冬天,高阳关的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人脸上生疼。杨延昭穿着厚重的铠甲,站在城楼上巡查,哈出的白气刚飘到眼前就冻成了小冰晶。他望着远处边境线的方向,心里跟揣了块冰疙瘩——探马刚送来消息,辽圣宗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幽州集结,粮草堆得像小山,看这架势,开春后肯定要跟高阳关死磕。
“将军,天儿太冷了,您先回帐喝碗热汤吧?”周信裹着棉袄,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的姜汤还冒着热气,“刚让伙房煮的,加了红糖,驱寒。”
杨延昭接过碗,喝了一口,姜汤的热流顺着喉咙滑下去,才算暖了点身子。“周信,城里的粮草还够撑多久?新征的士兵训练得怎么样了?”
周信叹了口气:“粮草勉强够撑到开春,要是辽军拖到夏天,咱们就得喝西北风了。新征的士兵大多是百姓,没怎么练过武,也就王小二那小子机灵,学射箭学得快,昨天还射中了靶心呢。”
提到王小二,杨延昭嘴角微微上扬。那小子才十六岁,却比同龄人机灵得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箭,胳膊练肿了也不喊疼,眼里那股报仇的狠劲,倒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让伙房多给士兵们做点热乎的,训练强度别太大,先把身子骨养结实了。”杨延昭叮嘱道,“另外,再派几队探马,密切监视辽军的动向,有任何情况立刻禀报。”
周信刚领命要走,王超就急匆匆跑了过来,脸色比外面的北风还难看:“将军,不好了!汴梁传来消息,陛下要去汾阴祭祀后土,还要修玉清昭应宫,让各地官员再凑一笔钱!”
杨延昭手里的碗“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姜汤洒了一地,很快就结了冰。“什么?!”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泰山封禅刚花光了国库,现在又要去汾阴祭祀,还要修宫殿?他知不知道边境的情况有多危急?士兵们的军饷都快发不出来了!”
王超递过赵恒的圣旨,声音压低了些:“将军,张大人在奏折里劝过陛下,可陛下不听,还说‘祭祀天地能保大宋平安’,让各地必须按时凑齐钱财,不然就革职查办。”
杨延昭接过圣旨,上面的字迹工整华丽,内容却看得他心头冒火。他捏着圣旨,指节都泛了白:“平安?靠祭祀就能换来平安?当年爹和弟弟在陈家谷战死的时候,怎么不见天地显灵?!”
这话刚说出口,他就后悔了——毕竟是当朝天子,这话要是传出去,就是大逆不道。周信连忙四处看了看,见没人,才松了口气:“将军,慎言!现在不是说这话的时候,咱们得想办法,不能让士兵们寒了心。”
杨延昭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你说得对。这样,你去把我私藏的那些银子拿出来,先给士兵们发一半军饷,剩下的留着买粮草。另外,我再写一封奏折,恳请陛下暂缓祭祀和修宫殿,把钱财用在边境防务上。”
可他心里清楚,这封奏折大概率是石沉大海。赵恒自从泰山封禅后,就迷上了这些祭祀活动,听不进任何劝谏。
果然,半个月后,汴梁传来消息——赵恒不仅没同意杨延昭的请求,还在奏折里批评他“不懂君臣之道,妄议朝政”,让他专心守好高阳关,别管其他事。
杨延昭拿着回信,坐在帐里沉默了半天。周信进来的时候,见他脸色不好,也不敢多问,只是递过一份军报:“将军,辽军开始往边境运攻城器械了,看样子,开春后真的要动手了。”
杨延昭点点头,站起身:“走,去看看新做的‘轰天雷’。”
城外的作坊里,工匠们正在忙着做“轰天雷”。这次的“轰天雷”比上次在莫州用的更大,里面除了火药和碎石,还加了铁钉,杀伤力更强。有个老工匠见杨延昭来了,连忙迎上来:“将军,您看这新做的‘轰天雷’,要是扔到辽军堆里,保管能炸得他们哭爹喊娘!”
杨延昭拿起一个“轰天雷”,掂量了掂量,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好!告诉兄弟们,多做些,越快越好,开春后就靠它们了。”
老工匠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心!我们每天两班倒,肯定能赶在辽军来之前做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春天。边境的积雪刚化,辽圣宗就率领二十万辽军,浩浩荡荡地朝着高阳关杀来。辽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发抖,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黑色的潮水,朝着高阳关涌来。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看着越来越近的辽军,高声喊道:“兄弟们!辽军来了!咱们身后就是大宋的土地,就是咱们的爹娘妻儿!今天,咱们就算拼了性命,也要守住高阳关,不让辽军前进一步!”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齐声呐喊:“守住高阳关!不让辽军前进一步!”
呐喊声震耳欲聋,连辽军的马蹄声都被压下去了几分。辽圣宗勒住战马,看着城楼上士气高昂的宋军,心里有些意外——他以为大宋国库空虚,士兵们肯定士气低落,没想到居然这么有斗志。
“耶律休哥,你率领五万大军,先试试他们的虚实。”辽圣宗下令道。
耶律休哥领了命,率领五万辽军,朝着高阳关冲来。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箭如雨下,朝着城墙上的宋军射去。
杨延昭下令:“放箭!扔‘轰天雷’!”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一个个“轰天雷”被扔了下去。“轰!轰!轰!”爆炸声此起彼伏,辽军士兵被炸得血肉模糊,攻城塔也被炸塌了好几座。
耶律休哥见伤亡惨重,只能下令撤军。第一次进攻,辽军就折损了上千人。
辽圣宗气得脸色铁青:“废物!五万大军居然连高阳关的城墙都没摸到!”
耶律斜轸连忙上前:“陛下息怒!杨延昭那小子有‘轰天雷’,咱们的攻城器械根本靠近不了。不如咱们先围而不攻,等他们粮草耗尽,自然就会投降。”
辽圣宗想了想,觉得耶律斜轸说得有道理。他下令,把高阳关团团围住,不准任何人进出,想把宋军困死在城里。
这一围,就是一个月。高阳关城里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每天只能喝稀粥,有的士兵因为营养不良,已经开始生病。百姓们也把家里的存粮捐了出来,可还是杯水车薪。
王小二因为天天跑前跑后传递军情,累得瘦了一圈,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这天,他给杨延昭送军报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差点摔了一跤。
杨延昭见了,心里很是心疼。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硬的饼,递给王小二:“快吃吧,别饿坏了。”
王小二接过饼,却没有吃,而是分成了好几块,递给身边的几个士兵:“将军,我不饿,让兄弟们吃吧,他们还要守城呢。”
杨延昭看着王小二,眼里满是感动。他知道,现在城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守住高阳关拼尽全力。
可情况越来越糟糕。探马禀报,城外的辽军开始挖地道,想从地道里进城。杨延昭立刻下令,让士兵们在城里挖深沟,一旦发现辽军的地道,就往里面灌烟或者倒水。
士兵们刚挖好深沟,就发现了辽军的地道。他们立刻往地道里灌烟,里面的辽军被呛得半死,纷纷逃了出去。
辽圣宗见挖地道也没用,心里更加着急。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这么难对付,二十万大军围了一个月,居然连高阳关的门都没摸到。
就在这时,耶律休哥想出了一个主意:“陛下,咱们可以派人去劝降杨延昭。告诉他,只要他投降,咱们就封他为燕王,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要是他不投降,等咱们攻破高阳关,就屠城!”
辽圣宗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你立刻派人去劝降杨延昭。”
耶律休哥派了一个使者,来到高阳关城下,对着城楼上的杨延昭高声喊道:“杨延昭!我家陛下说了,只要你投降,就封你为燕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要是你不投降,等攻破高阳关,就屠城!你赶紧投降吧,别连累城里的百姓!”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冷笑一声:“你回去告诉辽圣宗,我杨延昭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想让我投降,做梦!要是他敢屠城,我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拉他一起垫背!”
说完,杨延昭下令:“放箭!”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使者吓得连忙逃跑,差点被箭射中。
辽圣宗得知杨延昭不肯投降,气得暴跳如雷:“好!好一个杨延昭!既然他不识抬举,那咱们就强攻!传朕旨意,全军出击,不惜一切代价,攻破高阳关!”
辽军士兵们接到命令,像疯了一样朝着高阳关冲来。他们推着新造的攻城塔,扛着云梯,箭如雨下,朝着城墙上的宋军射去。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兄弟们!跟辽军拼了!”
宋军士兵们虽然饿得头晕眼花,但还是拿起武器,顽强地抵抗辽军的进攻。周信、王超等人也亲自上阵,挥舞着大刀,斩杀冲上来的辽军士兵。
王小二也拿着弓箭,躲在城墙后面,一箭一个准,射倒了好几个辽军士兵。可他毕竟年纪小,力气不足,射了几箭后,胳膊就开始发酸。就在这时,一支辽军的箭朝着他射来,杨延昭眼疾手快,一把推开王小二,自己却被箭射中了肩膀。
“将军!”周信、王超等人齐声喊道,连忙围了过来。
杨延昭忍着疼痛,说道:“别管我!继续守城!”
他拔出肩膀上的箭,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拿起长枪,继续指挥士兵们守城。
宋军士兵们见杨延昭受伤了还在坚持,士气更加高涨。他们纷纷拿起武器,朝着辽军冲去,跟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双方死伤惨重。高阳关的城墙被染成了红色,城外的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宋军的抵抗太顽强,还是没能攻破高阳关。
辽圣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二十万大军迟早会被拖垮。他只能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杨延昭回到帐里,肩膀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军医给他换药的时候,疼得他满头大汗,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
周信看着杨延昭的伤口,心里很是心疼:“将军,您都受伤了,就好好休息几天吧,守城的事交给我们就行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不行,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不能休息。对了,城里的粮草还够撑多久?”
周信叹了口气:“最多还能撑十天。要是十天后还没有援军,咱们就真的撑不住了。”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说道:“再派几队探马,去汴梁方向看看,有没有援军的消息。另外,让伙房把剩下的粮食集中起来,优先给守城的士兵吃,百姓们就先吃树皮和草根吧,等咱们打退辽军,再想办法补偿他们。”
百姓们得知后,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主动去城外挖树皮、草根,有的甚至把家里的家具劈了烧火,只为了能让士兵们有足够的力气守城。
有个老奶奶,家里只剩下最后一碗米,她却把米熬成粥,送到了军营里,给受伤的士兵喝。杨延昭见了,心里很是感动,他跪在老奶奶面前,说道:“老奶奶,谢谢您!等打退辽军,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老奶奶却摇了摇头,说道:“将军,您别这么说。要是没有你们守住高阳关,咱们早就被辽军杀了。这点米不算什么,只要能打退辽军,咱们就算饿几天也愿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可辽军的进攻却越来越猛烈,每天都有士兵牺牲。
王小二在一次传递军情的时候,被辽军的箭射中了腿。他忍着疼痛,把军报送到了杨延昭手里,然后就晕了过去。杨延昭看着王小二苍白的脸,心里很是自责——要是自己能早点打退辽军,这孩子就不会受伤了。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探马突然带来了好消息:“将军!援军来了!李继隆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朝着高阳关方向赶来,还有三天就能到了!”
杨延昭听了,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他连忙下令:“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城里的所有人!让大家再坚持三天,援军就到了!”
消息传开后,城里的士兵和百姓们都欢呼雀跃。大家仿佛又有了力气,纷纷拿起武器,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辽圣宗得知大宋的援军快到了,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要是等援军到了,再想攻破高阳关就难了。他下令,全军出击,务必在援军到达之前,攻破高阳关。
辽军的进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像潮水一样朝着高阳关冲来。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虽然虚弱,但还是顽强地抵抗着。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肩膀上的伤口还在疼,可他还是挥舞着长枪,指挥士兵们守城。“兄弟们!再坚持三天,援军就到了!咱们一定能打退辽军!”
宋军士兵们齐声呐喊:“打退辽军!打退辽军!”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周信在斩杀一个辽军将领的时候,被辽军的刀砍中了胳膊,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继续斩杀辽军士兵。王超也在战斗中受伤了,可他还是不肯下去休息,依旧守在城墙上。
王小二虽然腿受伤了,但他还是坐在城墙后面,用弓箭射向辽军士兵。他的箭术越来越准,射死了好几个辽军士兵。
就这样,宋军坚持了三天。第三天下午,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李继隆率领的援军终于到了!
李继隆率领十万大军,朝着辽军的大营冲来。辽军士兵们没想到宋军的援军来得这么快,顿时乱作一团。
杨延昭见援军到了,立刻下令:“兄弟们!冲啊!跟援军一起,打退辽军!”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从城里冲出来,配合援军,一起进攻辽军。
辽圣宗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立刻撤军!”
辽军士兵们如蒙大赦,纷纷撤退。宋军士兵们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
高阳关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可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宋军死伤了近半士兵,百姓们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杨延昭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远去的辽军,心里很是感慨。他知道,这场胜利,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生命换来的。
李继隆来到杨延昭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延昭,好样的!你守住了高阳关,为大宋立了大功!”
杨延昭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士兵和百姓的功劳。要是没有他们,我根本守不住高阳关。”
李继隆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对。这次我带来了一些粮草和药品,先给士兵和百姓们分发下去,让他们好好休养。”
杨延昭连忙道谢:“谢谢你,李将军。要是没有这些粮草和药品,咱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和李继隆一起,安抚士兵和百姓,处理战后的事宜。他们给受伤的士兵和百姓治疗伤口,给饥饿的百姓分发粮草,还派人去埋葬牺牲的士兵和百姓。
百姓们为了感谢杨延昭和李继隆,特意在高阳关的城门口立了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杨六郎死守高阳关,保家卫国显忠勇”和“李继隆率军援高阳,军民同心破辽寇”。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大喜过望。他没想到,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杨延昭居然还能守住高阳关。他下旨,封杨延昭为鄚州防御使,赏黄金三百两,锦缎八百匹;李继隆晋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赏黄金二百两,锦缎六百匹;周信、王超等人也各有升迁,连受伤的王小二都被破格封为从九品的进义校尉,赏银五十两。
可这份圣旨传到高阳关时,杨延昭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帐内堆积如山的赏赐,又想起那些战死的士兵、饿得啃树皮的百姓,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周信端着刚熬好的药进来,见他对着圣旨发呆,忍不住问道:“将军,陛下赏了这么多东西,您怎么还愁眉苦脸的?”
杨延昭叹了口气,指着圣旨上“朕心甚慰,特赐嘉奖”几个字:“周信,你说陛下是真的‘甚慰’吗?他要是知道咱们守城时,士兵们每天喝稀粥,百姓们挖树皮充饥,会不会还这么‘慰’?这些赏赐,要是换成战前的粮草和军饷,多少兄弟能活下来?”
周信沉默了——他知道杨延昭说的是实话,可这话没法接。倒是帐外传来个清脆的声音:“将军,俺觉得陛下还是好的!”
两人抬头一看,是王小二。他腿上的伤还没好,拄着根木棍,一瘸一拐地走进来,手里还攥着那五十两赏银:“俺娘说了,陛下赏俺银子,是记着俺们的功劳。虽然守城苦,可咱们守住了家,比啥都强!”
杨延昭看着王小二眼里的光,心里的郁结散了些。他走过去,拍了拍小二的肩膀:“你说得对,守住家比啥都强。这银子你收好,回去给你娘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
王小二挠了挠头,把银子揣进怀里:“俺知道!等伤好了,俺还跟着将军打仗,再杀几个辽贼,为俺爹报仇!”
杨延昭笑着点头,心里却暗暗盘算——辽军这次虽然撤退了,但元气未伤,辽圣宗肯定不会善罢甘休。高阳关经此一战,城防受损,士兵疲惫,必须尽快修整。他立刻写了份奏折,请求赵恒拨款修缮高阳关、抚恤战死士兵家属,再补充些粮草和武器。
可这次的奏折,又石沉大海了。过了半个月,汴梁只派来个太监,带来赵恒的口谕:“杨爱卿忠勇可嘉,然国库需支撑玉清昭应宫修缮,暂无余钱拨给边境。卿可自行筹措,务必守好高阳关。”
杨延昭气得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摔了。周信连忙拉住他:“将军,别冲动!现在跟陛下置气没用,咱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办法倒是有,可都难。杨延昭只能把自己的赏赐换成粮草,又动员城里的富商捐钱捐物。上次帮过他的张老板,这次直接捐了两千两银子,还说:“杨将军,俺这银子是赚大宋百姓的,现在大宋有难,俺不能看着。只要能守住高阳关,俺捐多少都愿意!”
有了张老板带头,其他富商也纷纷解囊,总算凑够了修缮城防和购买粮草的钱。杨延昭亲自带着士兵和百姓,修补城墙、加固护城河,还把新缴获的辽军武器分发给士兵,日夜操练。
日子刚安稳没几天,并州那边又传来消息——杨延浦在抵御契丹小股部队时,不慎中了埋伏,虽然后来突围成功,但也受了重伤,需要静养。杨延昭得知后,心里急得不行,可高阳关离不开他,只能派王超带着些药品和补品,去并州看望弟弟。
王超回来后,带来了杨延浦的信。信里说他伤势无大碍,让哥哥放心,还叮嘱杨延昭注意身体,别太劳累。杨延昭看着信上熟悉的字迹,眼眶忍不住红了——他们兄弟几个,为了守护大宋,个个都在刀尖上过日子,不知道哪天就会像父亲和弟弟延玉一样,再也回不来。
佘太君也听说了杨延浦受伤的事,特意让人从汴梁捎来封信,信里没说别的,只让兄弟俩保重身体,还说天波府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杨延昭把信贴身收好,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心里就又有了劲。
时间转眼到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夏天。这年夏天格外热,高阳关城里的井水都快干了,庄稼也蔫了不少。杨延昭正组织士兵挖井抗旱,突然接到探马禀报:“将军,不好了!辽圣宗又率领十万辽军,攻打咱们高阳关来了!这次他们还带了新的攻城器械,叫‘飞梯’,能直接搭到城墙上!”
杨延昭心里一紧——辽军刚败没多久,怎么又来这么快?他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周信皱着眉说:“将军,辽军这次来势汹汹,咱们的士兵刚经历过大战,还没完全恢复,要是硬拼,恐怕吃亏。”
王小二也插了句嘴:“将军,俺听说那‘飞梯’可厉害着呢,能一下子搭到城墙上,咱们的‘轰天雷’可能都来不及扔!”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高阳关不能丢,咱们只能想办法应对。周信,你负责训练士兵,专门对付‘飞梯’,比如在城墙上装钩子,等辽军的‘飞梯’搭上来,就用钩子把它掀翻;王超,你负责看守粮草和水源,绝不能出任何差错;王小二,你继续负责传递军情,一旦发现辽军有新动向,立刻禀报!”
将领们领了命,纷纷下去准备。杨延昭则带着几个工匠,在城墙上研究对付“飞梯”的办法。他们在城墙顶部装了很多铁钩,还在城墙根下挖了深沟,沟里插满了尖木,就算辽军的“飞梯”搭上来,士兵们也能把它掀翻,让辽军掉进沟里。
没过几天,辽军就到了高阳关城下。辽圣宗坐在马上,看着城墙上忙碌的宋军,冷笑着说:“杨延昭,这次朕带了‘飞梯’,我倒要看看,你还怎么守!”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毫不示弱:“辽圣宗,别以为有个破‘飞梯’就能攻破高阳关!有本事你就来,我定让你有来无回!”
辽圣宗气得下令:“攻城!让杨延昭见识见识朕的‘飞梯’厉害!”
辽军士兵推着“飞梯”,朝着高阳关冲来。这“飞梯”果然厉害,比普通的云梯高得多,底部有轮子,能快速推进,顶部还有钩子,能牢牢钩住城墙。很快,就有好几架“飞梯”搭到了城墙上,辽军士兵像蚂蚁一样,顺着“飞梯”往上爬。
“快!用钩子掀翻他们的‘飞梯’!”杨延昭高声喊道。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立刻拿起铁钩,钩住“飞梯”的横梁,用力一拉,“哗啦”一声,一架“飞梯”就被掀翻了,上面的辽军士兵摔进沟里,被尖木扎得惨叫连连。
可辽军的“飞梯”太多了,掀翻了一架,又来一架。有几架“飞梯”还是搭到了城墙上,辽军士兵跳上城,跟宋军展开了肉搏战。
杨延昭手持长枪,冲上去跟辽军士兵厮杀。他的枪法精湛,一枪一个准,很快就杀了好几个辽军士兵。可辽军士兵越来越多,杨延昭渐渐有些体力不支。就在这时,王小二拿着弓箭,一箭射倒了一个正要偷袭杨延昭的辽军士兵。
“将军,小心!”王小二高声喊道。
杨延昭回头看了一眼王小二,心里很是感激。他深吸一口气,又杀向辽军士兵。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双方死伤惨重。宋军虽然守住了城墙,但也折损了不少士兵,杨延昭的胳膊也被辽军的刀划了个口子,鲜血直流。
辽圣宗见攻不下高阳关,只能下令撤军。他坐在中军大帐里,看着伤亡名单,心里又气又急——他这次带的十万大军,才一天就折损了两万,要是再这么打下去,恐怕连高阳关的门都摸不到。
耶律休哥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杨延昭太狡猾了,咱们的‘飞梯’也不管用。不如咱们还是围而不攻,等他们粮草耗尽,自然就会投降。”
辽圣宗想了想,只能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传朕旨意,把高阳关团团围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就算渴死饿死他们,也要让他们投降!”
辽军再次把高阳关围了起来。这次,他们不仅围了城,还把城外的水井都填了,想断了宋军的水源。
高阳关城里的情况越来越糟。井水越来越少,士兵和百姓们每天只能喝少量的水,有的人因为缺水,嘴唇都干裂了,甚至开始流鼻血。粮草也快用完了,士兵们每天只能吃一小碗稀粥,根本没力气训练和守城。
杨延昭看着城里的情况,心里像刀割一样。他让人把自己帐里的水和粮食都拿出来,分给士兵和百姓,自己则每天只喝一点米汤。周信见了,心疼地说:“将军,您不能这样!您要是倒下了,咱们就真的完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我没事。士兵和百姓们比我更需要这些。只要能守住高阳关,我就算饿几天、渴几天,也没关系。”
王小二见杨延昭这么辛苦,偷偷跑到城外,想找辽军的水源。可他刚出城门没多远,就被辽军的巡逻兵发现了。王小二拼命逃跑,虽然逃回了城里,但腿上又中了一箭,还被俘虏了一个宋军士兵。
辽圣宗得知俘虏了宋军士兵,立刻亲自审问。那士兵受不了严刑拷打,把城里缺水缺粮的情况全说了。辽圣宗听了,高兴得哈哈大笑:“好!太好了!杨延昭,这次我看你还怎么守!传朕旨意,加大包围力度,不准任何人靠近高阳关,等他们渴死饿死!”
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危急。有几个士兵因为实在太渴,偷偷跑到城外找水,结果被辽军杀了。百姓们也开始恐慌,有的甚至想打开城门投降。
杨延昭得知后,立刻召集城里的百姓,站在城楼上高声喊道:“乡亲们!我知道大家现在很困难,缺水缺粮,甚至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可我想告诉大家,一旦咱们打开城门投降,辽军就会屠城,咱们的妻儿老小都会死在他们手里!咱们现在坚守,虽然苦,但还有希望;要是投降,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张老板也站出来,对着百姓们说:“乡亲们,杨将军说得对!上次辽军来攻,咱们就是这么熬过来的,这次也一定能熬过去!俺家里还有些存水和存粮,俺愿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着吃!”
有了杨延昭和张老板带头,百姓们的恐慌渐渐平息了。大家纷纷表示,愿意跟宋军一起,死守高阳关,就算渴死饿死,也不投降。
杨延昭看着百姓们坚定的眼神,心里很是感动。他立刻下令,把城里所有的水和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每个人每天只能领少量的水和粮食,尽量延长坚持的时间。同时,他还组织士兵,在城里挖深井,希望能找到新的水源。
挖井的士兵们干得很卖力,可挖了好几天,还是没找到水。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老工匠突然说:“将军,俺听说以前高阳关城里有口古井,在城中心的大槐树下,后来因为地震被埋了,说不定还能挖出来!”
杨延昭听了,立刻派人去城中心的大槐树下挖。士兵们挖了整整一天,终于挖到了那口古井。井水虽然不多,但清澈甘甜,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百姓们得知找到了古井,都欢呼雀跃。张老板更是高兴地说:“太好了!有了这口井,咱们就能多坚持几天了!说不定过几天,李将军的援军就到了!”
可援军迟迟没来。杨延昭派去汴梁求援的人,连赵恒的面都没见到,只得到一句“陛下正忙于玉清昭应宫落成大典,暂无暇顾及边境,令杨爱卿自行抵御”的回复。
杨延昭彻底失望了。他坐在帐里,看着父亲杨业的画像,喃喃自语:“爹,儿子没用,守了这么多年边境,还是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让士兵和百姓们跟着受苦。您说,儿子是不是该放弃了?”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周信急匆匆跑进来:“将军!好消息!李继隆将军率领五万大军,来支援咱们了!还有,杨延浦将军伤势好转,也率领一万士兵,从并州赶来支援咱们了!”
杨延昭猛地站起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你没骗我?”
周信笑着说:“将军,俺怎么会骗您!您快出去看看,援军已经到城外了!”
杨延昭快步走出帐外,果然看到远处尘土飞扬,宋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立刻下令:“打开城门,迎接援军!”
李继隆和杨延浦见到杨延昭,都很是高兴。李继隆拍着杨延昭的肩膀:“延昭,辛苦你了!这次我带来了足够的粮草和水源,咱们可以跟辽军好好打一场了!”
杨延浦也拉着哥哥的手:“大哥,我听说你这边情况危急,就立刻率军赶来了。咱们兄弟俩,这次一起打退辽军!”
杨延昭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立刻召集所有将领,商议反击辽军的计划。“辽军现在以为咱们缺水缺粮,肯定放松了警惕。咱们可以趁夜发动偷袭,烧了他们的粮草营,再前后夹击,定能打退辽军!”
将领们纷纷同意。当天晚上,杨延昭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偷偷摸出高阳关,绕到辽军的粮草营后面;李继隆和杨延浦则率领大军,在辽军大营正面布阵,准备接应。
辽军的粮草营守卫松懈,杨延昭率领士兵,很容易就摸了进去。他们放了一把火,很快就把粮草营烧了起来。大火照亮了夜空,辽军士兵们被惊醒,纷纷跑去救火。
杨延昭率领士兵,趁乱杀了不少辽军士兵,然后朝着宋军大营方向撤退。辽圣宗得知粮草营被烧,气得暴跳如雷,立刻下令率军追击。可刚追出大营,就遇到了李继隆和杨延浦率领的宋军。
“杀!”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们因为粮草营被烧,士气低落,根本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
杨延昭也率领士兵杀了回来,跟李继隆、杨延浦汇合,一起夹击辽军。辽军腹背受敌,很快就乱作一团。辽圣宗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契丹。
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高阳关之战,再次以宋军胜利告终。
战斗结束后,杨延昭、李继隆和杨延浦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远处的天空,心里都很是感慨。李继隆说:“延昭,延浦,这次要是没有你们,咱们还真不一定能打退辽军。”
杨延浦笑着说:“李将军太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大宋,理应互相帮助。”
杨延昭则看着城里的百姓,说道:“这次胜利,最该感谢的是咱们高阳关的百姓。要是没有他们的支持,咱们根本撑不到援军到来。”
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给士兵们送水送粮,有的还拉着杨延昭的手,不停地道谢。张老板更是激动地说:“杨将军,李将军,杨将军,你们真是咱们大宋的守护神啊!有你们在,咱们就不怕辽军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这次倒是很痛快,下旨重赏了杨延昭、李继隆和杨延浦等人,还下令拨款抚恤高阳关的士兵和百姓。可杨延昭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辽圣宗这次损失惨重,肯定会更加记恨大宋,迟早还会再来攻打。
果然,没过多久,契丹就派人来大宋,说要跟大宋重新议和,要求大宋增加岁币,还要大宋把高阳关周边的几个县城割让给契丹。赵恒又开始犹豫,召集大臣们商议。
杨延昭得知后,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陛下,契丹狼子野心,绝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咱们要是这次让步,他们下次还会得寸进尺!臣愿率领高阳关的士兵,继续抵御契丹,绝不让大宋的一寸土地落入契丹手中!”
李继隆和杨延浦也纷纷写奏折,支持杨延昭的观点。大臣们也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一派主张抵抗。赵恒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采纳了抵抗的建议,拒绝了契丹的议和要求,还把契丹使者骂了一顿,赶了回去。
消息传到高阳关,杨延昭总算松了口气。他知道,赵恒这次能拒绝契丹,多半是因为刚打赢仗,底气足了些。可这底气,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命换来的,要是下次再遇到危机,还不知道赵恒会不会这么坚决。
接下来的几个月,高阳关总算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杨延昭趁着这段时间,抓紧修缮城防、训练士兵,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准备应对下一次可能到来的战争。李继隆回了汴梁,杨延浦也返回了并州,临走前,兄弟俩特意聚了一次。
那天晚上,杨延昭在帐里备了几个小菜,一壶酒。兄弟俩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都有些感慨。杨延浦先开口:“大哥,这次能打退辽军,多亏了你在高阳关死守。只是……我总觉得,契丹不会就这么算了。”
杨延昭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你说得对。辽圣宗年轻气盛,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会卷土重来。咱们只能做好准备,等他们来。”
“可陛下那边……”杨延浦皱了皱眉,“上次封禅、修宫殿花了那么多钱,这次虽然拒绝了契丹的无理要求,可要是下次契丹再来,国库能不能支撑得起,还不好说。”
杨延昭沉默了——这也是他最担心的问题。赵恒现在一门心思放在祭祀和修宫殿上,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发展国力、加强军备上。要是再这么下去,大宋迟早会出大问题。
“不管陛下怎么样,咱们做臣子的,总得守住自己的本分。”杨延昭放下酒杯,眼神坚定,“只要咱们还在,就绝不让契丹踏入大宋一步。”
杨延浦点了点头:“大哥说得对。我回并州后,也会加强训练,要是契丹来攻,咱们兄弟俩互相呼应,定能打退他们。”
兄弟俩又聊了很久,从小时候跟着父亲练武,到后来各自镇守一方,聊到父亲和弟弟延玉的牺牲,眼眶都有些红。第二天一早,杨延浦就率军返回了并州,杨延昭亲自送他到城外,看着他的军队渐渐远去,心里满是不舍。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冬天。这年冬天格外冷,鹅毛大雪下了好几天,把高阳关盖得严严实实。杨延昭担心士兵们冻着,让人给每个士兵都发了一件棉袄,还在军营里烧了炭火,让士兵们能暖暖和和地过冬。
百姓们也没闲着,有的给士兵们送棉衣,有的给士兵们送热汤,有的还主动帮士兵们清扫营里的积雪。张老板更是大方,给军营送了一百多担柴火,还说:“杨将军,天冷,让士兵们多烧点柴火,别冻着了。要是柴火不够,俺再让人送过来。”
杨延昭心里很是感动,他知道,有这么好的百姓支持,就算再苦再难,他也能守住高阳关。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家以为能安稳过冬的时候,莫州传来了消息——莫州发生了瘟疫,很多百姓都病倒了,有的甚至死了。杨延昭得知后,心里很是着急。莫州是他曾经镇守过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他都很熟悉,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们受苦。
他立刻召集周信和王超,说道:“莫州发生瘟疫,百姓们受苦,咱们不能不管。周信,你负责守好高阳关,我率领五千士兵,带着药品和粮食,去莫州支援。”
周信连忙说道:“将军,不行啊!现在天气这么冷,路上不安全,而且您要是走了,高阳关的防务就会空虚,万一辽军来攻,怎么办?”
王超也跟着说:“是啊将军!莫州那边有官员负责,您要是去了,高阳关这边就危险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莫州的百姓们现在需要帮助,我不能不管。辽军刚败没多久,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来攻。而且,我只是去支援莫州,处理完瘟疫就回来,不会耽误太久。”
周信和王超见杨延昭态度坚决,只能点头同意。杨延昭立刻让人准备药品和粮食,挑选了五千精锐士兵,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朝着莫州方向赶去。
路上的雪很大,马蹄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士兵们冒着严寒,日夜兼程,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赶到了莫州。
莫州城里一片死寂,街上很少有人走动,偶尔能看到几个戴着口罩的士兵,在搬运尸体。杨延昭心里很是难受,他立刻召集莫州的官员,了解瘟疫的情况。
莫州知府哭丧着脸说:“杨将军,您可来了!这瘟疫太厉害了,已经死了上千人了,还有很多人病倒了,咱们的药品和粮食都快用完了,实在没办法了!”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别着急,我带来了药品和粮食,还有五千士兵,咱们一起想办法控制瘟疫。”
他立刻下令,把带来的药品和粮食分发给百姓,让士兵们帮助百姓们清扫街道、掩埋尸体,还让医生们挨家挨户地为百姓们诊治。他自己也没闲着,每天都戴着口罩,走街串巷,看望生病的百姓,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有个叫李大娘的百姓,家里人都得了瘟疫,就剩她一个人还没病倒。她看着家里生病的亲人,绝望得想自杀。杨延昭得知后,亲自来到她家里,安慰她说:“李大娘,你别绝望。咱们有药品,有医生,一定能治好你家人的病。你要坚强起来,好好照顾你的家人,等他们好了,咱们就能一起过好日子了。”
李大娘听了杨延昭的话,心里有了希望。她擦了擦眼泪,说道:“杨将军,谢谢您!俺听您的,俺一定坚强起来,照顾好俺的家人。”
在杨延昭的努力下,莫州的瘟疫渐渐得到了控制。生病的百姓们慢慢好转,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少。半个月后,莫州的瘟疫终于被彻底控制住了,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恢复了正常。
百姓们为了感谢杨延昭,特意在莫州的城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杨六郎驰援莫州,驱散瘟疫救百姓”。杨延昭看着石碑,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他准备返回高阳关的时候,莫州知府突然收到了汴梁传来的圣旨——赵恒下令,让杨延昭立刻返回汴梁,说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跟他商议。
杨延昭心里很是疑惑——他刚控制住莫州的瘟疫,陛下怎么突然让他回汴梁?难道是高阳关出了什么事?他立刻让人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朝着汴梁方向赶去。
一路上,杨延昭心里都很是忐忑。他不知道赵恒找他有什么事,是好事还是坏事。他想起上次因为劝谏赵恒不要封禅,被赵恒批评“不懂君臣之道”,心里就有些不安。
经过几天的奔波,杨延昭终于赶到了汴梁。他刚进汴梁城,就看到城里张灯结彩,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他心里很是疑惑——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这么热闹?
他来到皇宫,见到了赵恒。赵恒坐在龙椅上,脸上满是笑容:“杨爱卿,你来了!这次你在莫州控制住了瘟疫,立了大功,朕要好好赏你!”
杨延昭连忙说道:“陛下,这都是臣应该做的,不用赏赐。臣不知道陛下找臣回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赵恒笑着说:“杨爱卿,朕找你回来,是有一件大喜事要跟你说。朕最近得到了一件宝物,是一块刻有‘天授皇运,大宋永固’的玉璧,据说是上天赐予朕的,这说明朕是天命所归,大宋会永远昌盛!朕决定,下个月举行隆重的庆典,昭告天下,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件喜事!”
杨延昭听了,心里很是失望。他还以为赵恒找他回来,是要跟他商议边境防务的事,没想到居然是因为这么一件虚无缥缈的事。他忍不住说道:“陛下,现在边境还不稳定,契丹随时可能来攻,百姓们的生活也还不富裕,举行庆典会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不如把这些钱财和人力用在发展国力、加强军备上,为将来北伐契丹做准备。”
赵恒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杨爱卿,你怎么又说这种话?这玉璧是上天赐予朕的,举行庆典是为了感谢上天,保佑大宋平安。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
杨延昭还想再劝谏,可赵恒却摆了摆手:“好了,杨爱卿,朕不想跟你争论这件事。你刚从莫州回来,也累了,先下去休息吧。下个月的庆典,你必须参加。”
杨延昭看着赵恒固执的样子,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劝谏下去也没用,只能躬身行礼,退出了皇宫。
他刚走出皇宫,就看到了张咏。张咏看到他,连忙走过来,叹了口气:“延昭,你回来了。陛下找你回来,是不是为了庆典的事?”
杨延昭点了点头:“是啊。陛下得到了一块所谓的‘宝物’,就要举行庆典,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我劝谏他,他还不高兴。”
张咏摇了摇头:“陛下现在越来越沉迷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听不进任何劝谏。我已经劝谏过他好几次了,可他根本不听。照这样下去,大宋迟早会出问题。”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说道:“张大人,不管陛下怎么样,咱们做臣子的,总得守住自己的本分。我会尽快返回高阳关,加强防务,就算陛下不重视边境,我也要守住大宋的北方门户。”
张咏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延昭,你在高阳关要多加小心,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
杨延昭谢过张咏,就去了天波府。佘太君见到他,很是高兴,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杨延昭把自己在莫州和高阳关的经历,跟佘太君说了一遍。佘太君听了,心里很是心疼:“延昭,你辛苦了。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娘担心。”
杨延昭点了点头:“娘,您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在天波府待了几天,杨延昭就准备返回高阳关。佘太君把他送到府门口,拿出一个新的平安符,挂在他的脖子上:“延昭,这个平安符是娘去相国寺求的,能保佑你平安无事。你带着它,就像娘在你身边一样。”
杨延昭紧紧握住平安符,心里满是感动。他跪在佘太君面前,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翻身上马,朝着高阳关方向疾驰而去。
回到高阳关后,杨延昭立刻召集周信和王超,了解高阳关的情况。周信笑着说:“将军,您放心,高阳关一切安好。辽军没有来攻,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
杨延昭点了点头:“那就好。咱们不能放松警惕,还要继续加强训练,修缮城防,为下一次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杨延昭依旧每天训练士兵、巡查城防,偶尔还会去城里看望百姓,了解百姓们的生活情况。百姓们也都很喜欢他,有什么事都会跟他说。
转眼就到了赵恒举行庆典的日子。汴梁城里热闹非凡,赵恒率领文武百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还大赦天下,赏赐了很多官员。可边境的士兵们,却只能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有的士兵甚至连一件暖和的棉袄都没有。
杨延昭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汴梁的方向,心里很是感慨。他知道,赵恒现在沉浸在自己的“盛世”里,根本不知道边境的艰难。他只能默默发誓,就算陛下不重视边境,他也要守住高阳关,保卫大宋的土地,保护百姓们的安全。
时间很快就到了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春天。这年春天,契丹没有来攻,边境难得平静。杨延昭趁着这段时间,组织士兵和百姓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了很多粮食。到了秋天,高阳关周边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可杨延昭心里清楚,这平静只是暂时的。辽圣宗肯定还在积蓄力量,迟早会再来攻打大宋。他没有放松警惕,依旧每天训练士兵、修缮城防,还派人去契丹打探情报,了解契丹的动向。
果然,到了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冬天,探马传来消息——辽圣宗在幽州集结了十五万辽军,还从西夏借了五万士兵,准备在明年春天,再次攻打高阳关。
杨延昭得知后,心里很是凝重。这次辽军不仅人数众多,还联合了西夏,实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强。他立刻召集周信、王超等人,商议对策。
“兄弟们,这次辽军来势汹汹,还联合了西夏,咱们的压力很大。”杨延昭看着将领们,严肃地说,“咱们必须尽快做好准备,不仅要加固城防,还要训练士兵,准备好足够的武器和粮草。另外,我会派人去汴梁和并州,请求陛下和杨延浦将军派援军来支援咱们。”
周信皱了皱眉:“将军,陛下现在一门心思放在祭祀和庆典上,会不会派援军来啊?”
杨延昭叹了口气:“不管陛下会不会派援军,咱们都得试试。就算没有援军,咱们也要守住高阳关,绝不让辽军和西夏军踏入大宋一步!”
将领们纷纷点头:“将军放心!我们跟您一起,死守高阳关,就算战死,也不会让辽军和西夏军前进一步!”
杨延昭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感动。他立刻写了两份奏折,一份送往汴梁,请求赵恒派援军;一份送往并州,请求杨延浦派援军。同时,他还下令,让士兵们加紧训练,修缮城防,准备武器和粮草。
百姓们得知辽军和西夏军要来攻,也纷纷主动来帮忙。有的捐粮食,有的捐武器,有的甚至报名参军,想跟宋军一起保卫高阳关。张老板更是大方,捐了五千两银子,还说:“杨将军,只要能守住高阳关,俺就算倾家荡产,也愿意!”
在大家的努力下,高阳关的防务很快就准备好了。杨延昭站在城楼上,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士兵和百姓,心里暗暗发誓:“爹,弟弟,陛下,百姓们,我杨延昭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死守高阳关,不让辽军和西夏军踏入大宋一步!就算拼了我的性命,也要保卫大宋的土地,保护百姓们的安全!”
而此时的辽军和西夏军,已经在幽州集结完毕,准备在明年春天,对高阳关发起猛烈的进攻。大宋和契丹、西夏之间的又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杨延昭能否守住高阳关?大宋能否抵挡得住辽军和西夏军的进攻?北伐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
在天波府的祠堂里,佘太君再次对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祈祷:“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挡住辽军和西夏军的进攻,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
月光洒在祠堂里,牌位上的字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西夏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的太平,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却也是支撑着杨延昭、支撑着无数大宋军民前行的希望。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