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品合格!”
“二号合格!”
“三号合格!”
报喜的声音一句接着一句,等最后确认七件产品全部合格后,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领导们经过一番相让,何二奎最终上台。
“1952年,1月16日,龙江机械厂,正式投入生产,成功落成!”
一席话音落地,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何天看着堪比足球场大的厂房,忍不住感叹,这里从一片荒芜,杂草比人还高,到如今建成厂房,筹备到机器,第一次生产,上万战士和两三万家属们,披星戴月,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所求也不过是为了建造机器,开发这片土地。
眼瞅快过年了,父女俩离开家也已经三个多月,何二奎还能抽空回去看看,何天跟段师傅就一直驻守在厂里,特别是段工,几乎要睡在车间,就是为了盯着生产。
机械厂第一批工人不过几十人,都是家属院的,何二奎精挑细选,首先看能否胜任工作,其次才看背景和其他情况。
这几十人今年都不能回去过年,厂里食堂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都是炊事班临时挖坑造锅做饭,几十人的饭食,解决起来也简单,就是想吃的多好,是不可能了。
这个春节,一直到年二十九,段工才催促何天跟何二奎回去家属院过个年。
“等年初一你再过来换我歇会儿。”
何天的确很惦记家里老娘,只能如此。
“师父,等我回来给你带好吃的,年夜饭一定给你补上。”
“放心吧,炊事班的大锅饭再如何将就,过年总能吃顿好的。”
也行叭,师父体恤小徒弟,何天自然要领情的。
回到家属院,已经颇具新年气氛了,红灯笼,红窗花,到处放二踢脚的小孩儿。
过了年何天就十四岁,这两年身量长了不少,走在何二奎身边,已经是个十足的大姑娘了。
就是不能笑。
看见崔大妮,何天咧嘴笑,脸颊婴儿肥,板着脸的时候不显什么,可咧嘴笑的时候,婴儿肥就堆积到一起,看着就让人想捏一捏。
崔大妮就上手了。
“这么大的人了,笑起来跟个二傻子似的,快去洗手喝姜茶,外头这么冷,别张嘴,跟那年似的灌一肚子冷风,回来折腾半宿闹肚子。”
何天挠头,八百年前的事情,天一冷,老娘就念叨。
“是,知道啦!”
何天迫不及待的甩了大棉袄,灌一肚子姜茶,熟门熟路,等身上热乎了,赶紧跑去里屋炕上看小娃娃。
一月红孩子,二月毛孩子,三月才能看出模样来,这已经三个多月的孩子,果然能看出来跟刚出生红彤彤的明显不一样了。
“娘,弟弟瞅我!”
虽然何天还没掌握东北‘你瞅啥’的精髓,但是弟弟这斜眼看人的功夫,已经让她无师自通跑去告状了。
崔大妮没好气道:
“他才多大,连人都看不清呢,你别胡扯。”
何天嘿嘿笑,伸手在弟弟眼前晃悠。
“弟弟啊,你真看不到我吗?我是姐姐!”
何天想抱来着,怕挨骂,索性大棉裤也脱了,里面还有一条薄棉裤,爬上炕,盘腿坐下,就在弟弟面前,跟他对视。
“姐姐是啥,你晓不晓得,姐姐就是你以后的主人,你要效忠于我,事事听我吩咐,当姐姐最忠诚的小弟,姐姐指东,你绝不往西。”
尽管何天再三小心翼翼,还是不防备这话被从身后过来的崔大妮听见,一个黑沙掌落在何天天灵盖上。
猝不及防的来自老母亲的爱的抚摸让何天缩缩脖子。
“瞎说啥呢?快点出来吃饭!”
得知何天只回来两天,崔大妮恨不得把积攒的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招呼何天。
她最爱吃刚出锅的炸肉丸子,崔大妮准备了一大盆,每顿饭开饭前都要复炸一遍,满院子飘香。
在家两天,跟弟弟还没混熟,何天就又离开家,前往工作岗位。
这个女儿让崔大妮骄傲又愧疚,总是忍不住挂念,临走的时候,将她包里塞的满满当当,都是吃的。
何二奎也心疼闺女小小年纪就要在厂里那种艰苦地方坚守岗位。
“我让人给你在宿舍打了个小床,应该已经搬进去了,你回去就能睡床,另外屋子里的取暖炉子也给你准备好了,你晚上睡觉注意着点,别给闷着。”
何天笑着点头。
“我知道,谢谢爹。”
何二奎早在厂里能投入生产,就让人用边角料给何天做了一个碳炉,上面专门做了烟筒,在屋内排布,一直通到窗外,将烟气排出去,防止煤气中毒。
这种炉子类似双层桶,中间可以放炭火,外面一层密封的可以往里头灌水,像锅炉一样,用热水为房屋加温,这样不仅能多方位供暖,还能有源源不断的热水用。
也是老父亲对女儿的拳拳爱心了。
除了几十个工人,就是段工跟何天两个工程师,厂里全部靠到处化缘凑齐的草台班子设备,生产任务紧张,进度又慢。
何天有点别的想法。
“师父,不如我们先生产一些小家电,电风扇,自行车,卖出去,搞钱,再去买生产机器,这样才能生产出咱们想要的东西,磨刀不误砍柴工,比现在一点点磨,时间上反而能提前一些。”
何天说着,就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说明。
感谢段工之前对她的高压训练,在生产成本核算这块,何天比资深的老会计还快。
不多时,她就给出一本账。
“现在开始生产电风扇,南方五月份就入夏,到时候可以拉到南方出售,生产成本一台三十五万元,运输成本一台七万元,零售一台五十五万元,利润一台十三万元。
从现在开始生产,按照我们现有的生产水平,一天加班加点,歇人不歇机器,能生产五十台,到五月还有一百天……”
何天噼里啪啦算出利润。
“只要在五月份售出,就能拿到利润,这笔钱足够我们从苏国买一台更好的设备,有了设备,我们在夏末秋收的时候,就能赶上生产出第一台大型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