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分钟的坚定
反物质能量环的蓝光这次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骤缩成刺眼的细线,而是像呼吸般缓慢起伏——叶云舟盯着操控台的显示屏,看着“时空锚点稳定度”从72%稳步攀升到78%,手腕上的便携终端不再发出急促的预警,只有柔和的绿光每五秒闪烁一次,提示能量转化正常。
“这次应该能稳些。”他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按在“启动”按钮上。上次穿越后的三个月里,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在优化“时间校准模块”上——他拆解了爷爷留下的三台旧光学仪器,从里面提取出2050年代的精密齿轮,重新设计了模块的传动结构,还根据老陈提供的《反物质能量调控手册》,调整了能量环的电流频率,把“能量转化率”从不足70%提升到了81%。
眩晕感果然减轻了许多。
当叶云舟再次站稳时,脚下不再是2020年松软的草坪,而是实验楼门口磨损的水泥台阶。2022年的风比两年前更暖些,带着栀子花的甜香,吹得实验楼墙面上的藤蔓沙沙作响。他抬头看了眼天空,依旧是透亮的蓝,只是远处的天际线边缘,隐约飘着一缕淡灰色的烟——那是城郊新建的化工厂,爷爷的日志里提过,这家人后来因为排放超标被查封,可在2022年,它还在悄悄污染着空气。
“剩余停留时间:19分47秒。”终端的提示音拉回了他的注意力。
他快步走进实验楼,楼道里的味道变了些——除了熟悉的酒精和试剂味,还多了一丝淡淡的苹果香。根据日志记录,27岁的叶云天此时正在做“苹果消失”实验:通过强化光波衍射强度,让苹果在特定频率的光线下,短暂“消失”在观测者的视野里——这是他从“实体传送”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后来“云舟0号”“分子重构技术”的雏形。
叶云舟没直接去207实验室,而是绕到三楼的楼梯间——这里是监控盲区,也是他提前在日志里圈出的“安全观察点”。他从背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草图,展开后,纸上画着“云舟0号”核心结构的简化图:反物质能量环的环形轮廓、连接环体的三根能量导管,还有标注着“分子稳定区”的虚线框。这是他特意画的——既保留了关键结构,又没暴露过于超前的参数,刚好能让27岁的爷爷看懂,又不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他把草图撕成碎片,只留下画着能量环和导管的那一块,其余的碎片揉成一团塞进背包。然后他贴着墙根,慢慢走到207实验室门口。
门没关严,留着一道缝隙。
叶云舟透过缝隙往里看——年轻叶云天正站在实验台中央,面前摆着一台比2020年更复杂的光学仪器:金属支架上固定着三个不同角度的激光发射器,发射器对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罩子里放着一个红透的苹果。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整着激光的频率,玻璃罩里的苹果表面渐渐泛起一层淡紫色的光晕。
“再调0.3赫兹……”年轻叶云天低声自语,眼神紧盯着苹果,“上次差0.1就成功了,这次一定能让它‘消失’超过十秒。”
叶云舟知道,这次实验会成功——爷爷的日志里写着,2022年6月的这次“苹果消失”实验,让苹果在激光下“消失”了12秒,是当时全球范围内“实体衍射”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也是这次成功,让爷爷拿到了第一笔研发经费,正式开始推进“穿越机”项目。
现在,该送“助攻”了。
叶云舟屏住呼吸,趁着年轻叶云天低头看平板的间隙,悄悄把手里的草图碎片丢在实验室门口的地面上——碎片刚好落在门缝正前方,只要对方开门,第一眼就能看到。做完这一切,他迅速退到楼梯间的拐角,只露出半只眼睛,盯着207实验室的门。
没过多久,玻璃罩里的苹果突然“嗡”了一声,淡紫色的光晕骤然变亮,下一秒,苹果真的消失了——玻璃罩里空荡荡的,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光晕在旋转。
“成了!”年轻叶云天兴奋地攥紧拳头,拿起平板飞快地记录数据,“12秒!刚好12秒!”他激动地绕着实验台走了一圈,想出门找同事分享这个好消息,刚拉开门,脚尖就踢到了什么东西。
是那张草图碎片。
他弯腰捡起来,皱着眉头展开——纸上的环形结构瞬间抓住了他的注意力。这个轮廓……和他最近在草稿本上画的“能量环构想图”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纸上多了三根能量导管,还标注了“分子稳定区”——这正是他卡在瓶颈的地方:他知道需要能量导管连接环体,却一直没找到最优的排列角度,更没想过要在环内设置“稳定区”。
“这是谁掉的?”年轻叶云天抬头,目光下意识地扫过楼道。
就在这时,楼梯间拐角的叶云舟因为身体重心没稳住,不小心露出了半张侧脸——阳光从窗口照进来,刚好落在他的脸上,清晰地勾勒出他的眉骨、鼻梁,还有嘴角那颗和叶云天一模一样的痣。
年轻叶云天的呼吸猛地顿住。
他手里的草图碎片微微颤抖起来。
2020年那个“与自己相似的人影”突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同样的身形,同样的轮廓,现在再加上这张侧脸……还有手里的草图,画着自己正在研究的“能量环”。
不是幻觉。
两年前看到的不是幻觉,现在这张草图,还有这个侧脸,都在告诉自己:有人在帮他。或者说,有人从“未来”来,在指引他。
他没有喊出声,也没有追过去。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时空”的敏感性——如果真的追上对方,问出“你是谁”“来自哪里”,会不会打乱什么?会不会让自己正在推进的研究,突然失去方向?
他悄悄把草图碎片夹进随身携带的实验日志里,夹在记录“苹果消失实验”的那一页,然后不动声色地关上门,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只是当他重新坐回实验台前,看着显示屏上的光波波形图时,眼神里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之前对“实体传送”的怀疑、对经费的担忧,在看到那张草图和侧脸的瞬间,全都烟消云散了。
他拿出笔,在日志的空白处写下一行字:“能量环导管排列:三角分布?稳定区需在环心3cm处——待验证。”字迹比平时更有力,像是握着某种确定的未来。
而楼梯间的叶云舟,通过终端的“时空波动监测”,看到锚点稳定度开始缓慢下降——18分钟到了。他最后看了一眼207实验室的门,嘴角勾起一抹笑。这次虽然还是没对话,但比上次更成功:爷爷不仅确认了“人影”的存在,还拿到了关键的结构线索。
“剩余停留时间:1分02秒。”终端发出预警。
叶云舟不再停留,转身走进楼梯间的阴影里。身体再次被熟悉的眩晕感包裹,楼道的光线开始碎裂、重组,栀子花的甜香被2082年实验室的薄荷味取代,当他再次站稳时,脚下已经是地下三层冰冷的合金地板。
操控台上的显示屏显示:【本次穿越结束,停留时间:19分58秒,时空锚点稳定度最低值:65%】。
“很好。”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却没来得及休息——终端突然弹出一条红色警告:【时空坐标偏差值:+23分钟,检测到坐标漂移风险】。
第二部分:半年的修正之路
坐标漂移。
这是叶云舟在第二次穿越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麻烦。
他反复调取穿越时的数据流,发现当反物质能量环的功率超过80%时,时空坐标会出现微小的偏差——这次原本目标是2022年6月12日下午2点,结果实际落点是下午2点23分。如果偏差继续扩大,下次穿越到2025年时,很可能会偏离“云舟0号实验失败后一周”这个关键时间点,甚至可能穿到更早或更晚的时间,错过阻止“月瞳素”扩散的最佳时机。
更棘手的是“光波聚焦组件”。
他拆开“云舟0号”的能量环外壳,发现核心位置少了一个巴掌大的金属部件——这是爷爷日志里提到的“光波聚焦组件”,作用是将反物质能量聚焦成一道稳定的“时空通道”,没有它,能量会在穿越过程中持续损耗,别说停留两天,就算停留两小时都可能让锚点彻底崩解。可2082年的工业早已衰退,生产这种组件的工厂在2075年就倒闭了,市面上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难道要卡在这一步?”叶云舟坐在操控台前,手里拿着组件的设计图,眉头拧成了疙瘩。设计图上标注着“2030年代量产型号”,可现在是2082年,五十年前的零件,去哪里找?
“或许……旧科技博物馆有?”
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他想起爷爷生前提过,沪市有一座“旧科技博物馆”,专门收藏2020-2050年代的科技产品,从早期的智能手机到大型实验仪器,都有保存。只是后来因为环境恶化,博物馆搬到了地下,很少有人再去。
第二天一早,叶云舟背着背包,戴着防尘口罩,踏上了去博物馆的路。
地面上的风比实验室里更烈,细沙打在防护眼镜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走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博物馆的入口——一个隐藏在废弃商场地下的铁门,门上锈迹斑斑,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子:“旧科技博物馆,开放时间:每周三上午9点-11点”。
今天刚好是周三。
他推开铁门,一股混杂着灰尘和霉味的空气扑面而来。地下展厅里一片昏暗,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照亮了一排排玻璃展柜。展柜里摆着各种旧物件:2020年的智能手机、2035年的智能机器人、2040年的量子计算机模型……叶云舟的目光扫过展柜,最后停在角落的一个展厅——“实验仪器专区”。
他快步走过去,看到展柜里摆着几台2030年代的光学仪器,可翻遍了所有展柜,都没找到“光波聚焦组件”。就在他失望地准备离开时,身后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小伙子,你在找什么?”
叶云舟猛地回头——一个穿着灰色工装服的老人正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可眼睛却很亮,盯着他手里的组件设计图。
“您是?”
“我叫老陈,以前在这看仓库的。”老人笑了笑,指了指他手里的图,“这是2030年的光波聚焦组件吧?我当年在‘华光仪器厂’工作时,亲手组装过这个。”
叶云舟的眼睛瞬间亮了:“陈爷爷!您知道这个组件?您有吗?”
老陈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当年工厂倒闭时,我偷偷藏了一个,想着以后或许有用。你要这个做什么?现在还有人研究这个?”
叶云舟没隐瞒,把爷爷研发穿越机、自己要穿越回2025年拯救植物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老陈听完,沉默了很久,然后突然抓住他的手:“你是叶云天的孙子?那个研究‘实体传送’的叶云天?”
叶云舟点头。
“我认识他!”老陈的声音有些激动,“2050年,他来我们厂订做过实验零件,我们一起加班了半个月,他还请我吃了碗牛肉面!他说他要做一台能‘穿越时空’的机器,拯救地球,当时我还以为他在说胡话……没想到,是真的。”
老陈领着叶云舟走到仓库深处,打开一个落满灰尘的铁箱子。箱子里放着一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打开油纸,里面正是一个崭新的光波聚焦组件——金属外壳泛着淡淡的银光,上面的接口还带着出厂时的保护膜。
“这个给你。”老陈把组件递给叶云舟,“当年我藏它,是觉得叶云天是个干实事的人,说不定以后真能用得上。现在看来,是天意。”
接下来的半年里,老陈成了叶云舟的“技术顾问”。
他不仅带来了光波聚焦组件,还带来了2030年代的《光学仪器维修手册》,帮叶云舟拆解了“云舟0号”的能量供给系统,重新焊接了老化的线路,还教他用“手动校准法”解决坐标漂移问题——“你爷爷当年就用过这个方法,把偏差控制在5分钟以内,你看,这里有他画的校准刻度。”老陈指着手册上的一行小字,那是爷爷年轻时的笔迹,带着青涩的棱角。
转机发生在第五个月。
叶云舟在整理爷爷的旧抽屉时,无意间摸到了抽屉夹层——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放着半张数据卡残片,残片上印着几行模糊的数字:“坐标校准参数:x=3.21,Y=5.78,Z=1.94”。这正是解决“坐标漂移”的关键数据!
他立刻拿着残片去找老陈,两人对着手册研究了三天,终于把参数输入“时间校准模块”,还根据残片上的提示,在模块里加了一个“手动微调旋钮”——这样就算穿越时出现偏差,叶云舟也能在操控台上实时调整坐标。
半年后,2083年1月。
“云舟0号”的操控台前,叶云舟和老陈站在一起,看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时空锚点稳定度92%,能量转化率91%,坐标偏差值0.3分钟,停留时间预估:48小时。
“成了。”老陈拍了拍叶云舟的肩膀,眼眶有些发红,“叶云天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叶云舟点点头,手指抚过操控台上爷爷留下的划痕——那是2025年实验失败时,爷爷不小心划下的。他拿起背包,把完整的数据卡、“月瞳素”的缺陷报告,还有老陈帮忙做的“应急能量包”放进去。
手腕上的终端亮起,显示着目标时间:2025年6月18日。
那是爷爷放弃“云舟0号”的日子,也是他改写未来的开始。
“陈爷爷,等我回来。”叶云舟说。
“好,我在这等你,等你带回来好消息。”老陈笑着点头。
叶云舟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启动”按钮。
反物质能量环的蓝光这次变得格外稳定,像一片凝固的星海,将他的身影包裹。实验室的灯光不再闪烁,只有终端的绿光柔和地跳动着,仿佛在为他送行。
这一次,他不再是“惊鸿一瞥”的过客,而是带着希望的信使,要去和六十多年前的爷爷,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