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铭睿看完曹书瑜的自述,对她的好感又加了一分。怪不得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原来竟是出自书香门第。
身陷囹圄能冷静自救,孤身逃跑了几千里,终于脱险!
亲缘淡薄,被同父异母的妹妹设计抢走夫婿,又被卖进青楼,是个可怜的女子。
冯铭睿将纸张递给弟弟,冯铭轩迅速浏览内容,担了几个月的心才放下了。
是个身家清白的女子,有勇有谋,遇事冷静!“哥,你可要将曹小姐送回柳城?”冯铭轩看向兄长。
柳城离云城差不多三千里,来回都要半个月。
冯铭睿微微摇头:“曹小姐刚记起往事,想来心中苦得很。先让她在府里安心住着,等过了这阵,再看看她的打算吧!”
这时灵芝跑了过来,对着冯铭睿微微福身后,小声道:“爹爹,嬷嬷说的先生的事是真的吗?先生好可怜啊!”
冯铭睿温柔的叮嘱灵芝道:“是真的!灵芝以后要和先生好好相处,她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灵芝可以请先生好好教你!”
灵芝高兴的松了一口气,她可喜欢曹先生了,她说话轻轻柔柔的,不像娘亲总是朝她和弟弟瞪眼睛!
冯铭睿看向嬷嬷,吩咐道:“嬷嬷,你回去了告诉曹小姐,就说我已知晓她的事,让她放宽心住在府里,请她教授小姐的琴棋书画!
这几日让管家吩咐膳房,多做些滋补的吃食给她送去。让她住在府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另外,她的身世和遭遇不要同任何人宣讲了,就我们几个知晓了就成!”
嬷嬷福身行礼告退,匆匆去了二院的竹苑。
冯铭轩看着兄长若有所思,看来兄长对曹小姐有了些情意了。
好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张晗胭再也没有对禾娘明嘲暗讽了。
只要张晗胭不作妖,整个冯府从主到仆都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
大年初二,又是回娘家的日子。
一家人在一起用了早膳,冯铭轩带着禾娘同阿爹阿娘道别,顺子和冯武的马车已经等在府门口了。
冯夫人把小儿媳送上了马车,仔细叮嘱禾娘道:“禾丫头回娘家不用急着赶路,想在娘家住一天也是可行的!”
禾娘连连点头,温柔说道:“婆婆不用担心,您和公公在暖房待着就行,外面冷,千万不要受寒!”
冯夫人目送着马车走远后,才在小茶和小莲的搀扶下慢慢回四院。
她思忖着,她得多去烧几炷香,求菩萨保佑全府今年顺顺利利的。小儿子今年能传出喜讯,最最主要的是,大哥大嫂四月不要来云城……
张晗胭扶着腰,在花厅里看着婆媳俩直冷笑,在她面前上演婆媳情深的戏码,等着吧,四月马上就到了,胡禾娘的好日子到头了……
马车里,冯铭轩抱着禾娘坐在腿上,吃了几个月的药,他的身体已经恢复了。
只是得听从刘兄的叮嘱,再吃药巩固几个月,他们夫妻俩又能恩恩爱爱了,最最重要的是,一举得孩子!
这才是他们全府今年的大事件!
马车出了城门,速度稍稍加快了些。禾娘依偎在相公的怀里,突然又记起一件事,“相公,今年又要服劳役了。相公可听说了今年的劳役是做什么吗?”
还真是!两年一役,现在整个云城的路都修好了,今年的劳役不是修河道就是挖矿了。
冯铭轩安慰道:“娘子莫急,不管是服何种劳役,都可用银子折扣!过几日,等我打听一番就知晓了!”
路过小袁家村时,禾娘见虎妞家的菜地长得绿油油一片,她不由得微笑起来。
阿爹说得对!老天爷饿不死勤劳的人!
胡家村今天格外热闹,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拜年。见到气派的祠堂和族学,都动了心思,都想把孩子送回娘家进学堂。
本来胡家村的孩子在族学里读书,是不必交束修的。因为夫子的衣食住行都是冯铭轩在负责,包括他的养老都是三郎的事。族学是冯铭轩出的银子建起来的。
出嫁的女儿都想把孩子送回来读书,村里人不乐意了。
冯铭轩的马车进入胡家村时,村里人正闹得不可开交,都聚集在村长家门前争论不休。
见到两辆马车进村,人群都只是望了几眼,接着开始吵闹起来。
胡老二也是愁眉不展,他昨日带着三郎去给舅舅拜年,带来了小麦和小米两个小娃子。
两个大舅哥也想孙子进入胡家村的族学读书。
四海读了两年书,在镇上开杂货铺,能独挡一面,让全家感觉到了读书的好处。
胡老二和夫子说想让两个妻侄孙进族学,夫子当然没有意见。
族学里除了他教大班,还有大毛和狗子教小班,去年一年,族学已经像模像样了。
不成想,村里出嫁的女儿都想让孩子进族学,她们的理由是,胡老二的妻侄孙都能进族学,她们的孩子,还是胡家村的外孙,怎么不能进族学了?
胡老二坐在门房里烤火,寻思着女婿要是来了,还是向他寻个主意才好。
三郎在自己的房间里温习课业,曾经是四海的书桌上,现在坐着八岁的小麦和七岁的小米。
墨言正在教他俩手握毛笔,蘸水在两块小石板上写“人”字。墨言教得认真,小麦和小米学得认真。
他们一边写,一边不时看看对面书桌上专心写字的小表叔……
胡老二把女儿和女婿迎进堂屋里坐下,一边烤火一边打量两个孩子,见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相处,心才安定下来。
胡老二把村里今日的争吵告诉了女婿,“轩儿!你说现在可怎么办才好?族学算上大毛和狗子,才三个夫子,教我们村的儿郎都不够……”
冯铭轩微微沉思后道:“岳父,所谓族学,是一个家族的学堂。按理来说,只能本家族的儿郎在学堂里读书。
村里出嫁闺女的孩子也想进族学,可以进,得交束修!小麦和小米也交束修,银子我来出。
进族学的外村儿郎,笔墨纸砚自己负责,给夫子的拜师礼、束修,岳父可以和族长、族老们商议出标准来。
本村的儿郎进族学,没有交束修,但一年也得给夫子送三十斤白米!”
禾娘不住的点头,什么都不要村民出,她们会成为习惯,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银子就该相公和阿爹出。
可是凭什么要相公和阿爹来承担,整个胡氏家族儿郎读书所需的开支?
资助一年她们会感激,两年、三年以后就会觉得这些银子必须相公来掏。
还有夫子,也是相公请来的。没有村里人请夫子吃过饭,送拜师礼就太不应该了!
胡老二听完女婿的话,立即起身去族长家商议,他的女婿果然是个有主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