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出发的使团规模巨大,超过了一千人。
高俅的路线是从汴梁出发,沿着黄河北上,经过大名府、河间府,
然后在燕京跟郭药师汇合后继续北上。
高俅一路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各地官员将逢迎做到了极致。
赵构基本真是不问俗务,只捧着古往今来的兵书研读,
偶尔也会跟龙卫军的苗傅求教些枪法。
整个队伍中只有马政不太开心,他实在搞不懂官家安排这次出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不过好在有杨元嗣,见了面一定要问个清楚……
杨元嗣这边倒是准备妥当,开始扬帆起航。
张顺从来没有去过金州,这也决定亲自相送。
自从宋金两国建立联系以来,两岸的船开始频繁通航。
现在有了张顺这个高手,更是不惧风浪。
杨元嗣看着海天一色,海鸥绕着船帆飞翔,一派和谐景象。
张顺安排了舵手,站在杨元嗣身后。
这个人对于张顺来说充满了神秘性,也有种莫名的感觉。
张顺以前在自己的庄园里独霸一方,也觉得自有一片天地。
后来方腊起事,一路所见的林林总总,张顺预感到天下大乱的时刻不远了。
前面这个人会不会就是上天所选,自己能不能也名垂青史,混个从龙之功?
张顺望着天上的白云,一时间也有些出神……
一路上风平浪静,船队慢慢靠近了金城。
杨元嗣从船上跳了下来,站在栈桥上举目四望。
金城跟离开的时候也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城墙又高了一些。
金城完全是按照一座战时的堡垒来建造的,规模不算很大。
城里面最显眼的就是那两座巨大的粮仓,加起来可以存储一百多石粮食。
金城里有统制官和知州,负责维持平常的军卒训练和日常行政事务。
他们在码头上给杨元嗣准备了个简短的欢迎仪式。
杨元嗣感觉跟在大宋境内很不一样,金州的一切看着比较简朴,
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也许就是术士们所说的王气聚集吧。
最让杨元嗣动容的是三个胡子花白的老人就跪在路边上,
其中一个捧着一碗温酒,硬要劝杨元嗣喝下去。
花荣急忙上前阻止,杨元嗣摆了摆手。
旁边金城的一个年轻的文官说道:“大王恕罪,这些人都是从宋境渡海而来,今天特地要来感谢大王的活命之恩。”
那老者也颤颤巍巍的说道:“我们全族都依靠大王才能活命,今天这碗酒老朽就是拼了命,也要敬大王!”
老人后面还有一群人,男女老幼都有,一起喊道:“请大王喝了这碗酒吧!”
花荣转头看向杨元嗣,脸色颇为难看。
以杨元嗣的地位,通常现在这种来历不明的饮食他是不接受的。
只是花荣也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如果还推辞就有些矫情了。
杨元嗣抬头扫了一眼人群,此时天气还有些寒冷,
他们虽然穿的没有多光鲜亮丽,不过都算保暖,没有冻饿之忧。
杨元嗣从老者手中将酒碗接了过来,缓缓道:
“乡亲们如此厚爱,我怎敢不受?”
他仰头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周围的人都喝起彩来。
杨元嗣继续道:“朝廷暗弱,以至你们流离失所,只要我杨元嗣在这一天,就有你们一份土地耕种!”
他这话说的十分大胆,又铿锵有力,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辛兴宗从小在渤海长大,没有觉的这话有什么问题。
花荣别看现在谨慎,人家以前可是造反出身。
只有张顺听了才大受震撼,同时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码头上的人群一直跟到知州府邸,直到杨元嗣劝了好久才离去。
这些人多数是纯正的大宋子民,迫不得已才来到渤海谋生。
不过不破不立,这样的人才是杨元嗣最坚定的支持者。
渤海横渡虽然到现在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过时间上比从燕云出发还是要快的多。
杨元嗣派出探子去黄龙府,探查康王他们的行踪。
此时高俅大队刚过了燕云,经过要经过西走廊,沿着平洲北上去黄龙府。
在燕京的时候,康王赵构对于常胜军有了浓厚的兴趣。
自从郭药师投诚大宋以来,他又走了童贯的门路。
现在整个常胜军都被认为是大宋北方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甚至枢密院有差不多四成的军费都放在了常胜军上。
郭药师对于练兵也是有真材实料的,他这个人非常聪明。
太平盛世,溜须拍马,舍得花钱就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可是如果夹在两国之间,形势随时都会发生变化,
那么什么也比不上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手里让人心安。
郭药师的常胜军已经快有十万之众,这可不是汴梁那些缺员充数的禁军能比的,
是实实在在的十万足额,这些人成分也非常复杂,
有渤海的马贼,辽军的余部,还有燕云当地的健儿。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战斗力非常强悍。
在燕京城外,郭药师安排了一万多人的队伍校场阅兵。
赵构在汴梁做梦也不会梦到如此的场景,他穿着金甲,骑在一匹大白马之上检阅了整个队伍。
高俅初时没有在意,等看到常胜军的军容后也暗暗心惊。
看来童贯的钱没有白花,这常胜军着实了得。
相比郭药师而言,作为文官之首的李处温就没有受到多大的尊重了。
好在这家伙也会左右逢源,哄得赵构十分开心。
郭药师其实并不愿意跟着一起去黄龙府,他最了解女真人。
如果阿骨打还在世,他总体来说还是个讲信誉的汉子。
现在那些什么完颜宗弼,完颜娄室之类的,就如同凶猛的野兽一样。
谁也不敢保证他们能做出什么事来。
不过官家钦点他跟随康王,郭药师也不敢违拗。
他只能挑选最精锐的二百亲卫,跟着康王一起北上。
现在平洲和滦州的留守是张觉,要想走辽西走廊,必须要经过他的防区。
张觉走童贯的门路没有走通,心里正憋着一股气,想给宋使一个下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