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听了赵构和童贯的汇报,已经非常愤怒了。
他接见了辽国的使节又被当面骂了一顿,幸亏陈东等太学出身的笔杆子拿出辽军协助田虎进犯汴梁的事情才勉强占据了一点儿道德高地。
等到徽宗收到了完颜宗弼的信,他焦急愤怒中就又带着一丝恐惧了。
这次白沟河之败,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赵构和童贯将失利的责任全部都推到了种师道身上,徽宗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他虽然不是个出色的帝王,但是这点儿识人之明还是有的。
种师道是他难得信任的武将,徽宗对他的能力也是相当了解的。
宋军在燕云失利的唯一个也是真正的原因就是宋军确实打不过辽军。
如果有人能够按照金国的要求,在一个月之内攻下燕云,那么整个大宋只有一个人。
杨元嗣!
只是这个时候再让他出征,朝廷的脸面何在?
徽宗当然知道,这个时候燕云比脸面更重要,而且最严重的是,他从完颜宗弼的信里感觉到了新兴金国的威胁……
第二天早上,赵楷的皇城司带来了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消息。
杨元嗣返回登州了。
徽宗迅速捕捉到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他印象中的杨元嗣可不是这样一个人。
同时知道这个消息的还有童贯,童枢密勃然大怒,心事重重。
杨元嗣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直到这次不辞而别。
他才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多少能够拿捏杨元嗣的手段。
杨元嗣这个时候返回登州,明面上说是婚后需要祭拜先祖,实际上就是拿捏朝廷。
这几年谁也没听说过他有什么祖宗,不过这个理由合理合法,没有将公主拐走已经是给徽宗留了面子了。
徽宗立即将童贯等人召集到一起,商量对策。
梁师成这时候已经明白了杨元嗣的意图,大宋朝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如此跋扈的武将。
他劝阻徽宗不但不要启用杨元嗣,还要继续对他打压,要不然必定成为大宋的祸患。
徽宗好久没有如此认真的思考问题,他面色阴沉,不断在大殿上来回踱步。
高俅最了解徽宗,知道他现在心情非常矛盾,但是到了最后收复燕云的信念肯定会占上风。
“我觉得陛下必须要启用杨元嗣来对抗辽国和金国,总比将他推到渤海要好。”
高俅抬起头扫了一圈,“别忘了他是从哪里来的。”
众人听了高俅的话,心里都是一惊,杨元嗣在大宋待久了,又是驸马,所有人已经忘了他的来历。
童贯习惯性的摸了摸胡须,坚定的说道:“请陛下下旨,着杨元嗣只用本部人马去征讨辽军,限期一月攻下析津府!”
徽宗立即明白了童贯话里的意思,这条计策果然歹毒,关键时刻还是要靠童贯。
如果杨元嗣拒绝为朝廷效力,那么就跟正式的反叛差不多了,他不会这样做,现在也没有这个实力。
他要是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就必须将自己手下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北伐。
其实直到现在为止,杨元嗣手里到底有多少力量,朝廷还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
梁师成听了童贯的话,思考了一会儿,说道:“童枢密的计策可行,将种师道撤职,让他回西军,禁军在雄州的部队不必撤回……”
童贯立即领会了梁师成的意思,杨元嗣的登州军在前面冲锋陷阵,攻城掠地,禁军在后面摘桃子。
这样能够保证拿下燕云,又能够将燕云控制在朝廷手中。
徽宗听他们说完,心里放松了不少,都说我身边都是奸臣,真有事儿了还不是要靠我这几个爱卿?
杨元嗣知道自己被任命为登州节度使的时候,他已经快走到了青州。
这次他也没有骑马,难得的能够放松一次。
杨元嗣手里拿着一本话本,看的津津有味,想不到大宋的小说也如此好看。
赵纬纶拿着驿卒快马加鞭送来的文书,脸上挂着隐藏不住的笑意。
杨元嗣心里暗暗吃惊,古代那些神机妙算的军师在赵纬纶身上有了具象化。
现在发生的一切几乎完全在按照赵纬纶的预测和计划进行。
杨元嗣当然不会相信这世界上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人。
之所以有的人会神机妙算,不过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和计算,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
赵纬纶对于大宋朝廷和燕云形势的分析太超前了,这一点杨元嗣还真不如他。
这也就体现出了谋士的重要性了。
杨元嗣还没回过神来,赵纬纶却对他行了一个大礼,“在下没记错的话,主人今年还没到三十岁吧?”
“应该是没到吧?”杨元嗣眼神迷离,仿佛在看向前方,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
赵纬纶已经适应了他这种时不时的走神状态,“你可知道本朝上一个不到三十岁建节的是谁?”
“谁?”
“正是本朝太祖皇帝……”
杨元嗣吃了一惊,想不到自己竟然达成了年轻赵匡胤的成就。
赵纬纶叹了一口气,握了握拳头,道:“当今天下马上就是群雄并起,我们未必就不能成就太祖的基业!”
杨元嗣微微一笑,这个军师的野心,似乎比自己这个正主还要大。
此时天色阴沉,正好一道闪电划过,接着就是几声炸雷。
“一将功成万古枯,”乱世中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又有多少百姓成为路边的白骨。
杨元嗣也叹了一口气,眼睛看向马车之外,山雨欲来……
登州在杨元嗣离的这段时间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杨望庄附近的城镇规模至少扩大了十倍,竟然一眼望不到边。
除了没有城墙,比登州城的规模也少不了多少。
杨元嗣这次属于低调回城,知道的只有他亲近的几个人。
最高兴的当然是他的好大儿李重山,他现在已经跟杨元嗣一样的身高,极其雄壮。
杨元嗣不在的时候,他就是杨望庄名义上的少主,只是这个少主却很少住在家里。
李重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军营里度过,按道理他跟杨信应该更亲近,但是李重山却更喜欢走二百多里去韩世忠的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