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的去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文弱书生,平时只会宅在书房里看书,也不知道出门去散散心或者打打马球、蹴蹴鞠什么的,所以他的身体素质本来就很一般。
以前在临颖县的那些年,虽说经常要耗费脑细胞跟傻鸟上司以及伪人下属、还有听不懂人话的笨蛋们交流,但日子其实还算过得去。
可是自从应开疆起兵以来,平时摸鱼摸惯了的内地官吏们这才反应过来,头上这顶给他们带来权力、财富和安稳生活的乌纱帽,突然就变成了紧箍咒。
不管是盗匪游侠,还是反贼叛军,还是地方军阀,反正只要是个人,来到贵宝地,先找县太爷。你甭管他是神交已久还是借汝一物,总之肯定是来找一把手的。
热门专业突然变成了高危职业,大周各府州县的一把手跟青瓦台大总统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台。更糟糕的是,大总统们大部分都只是进监狱,只有极个别人嘎掉。而大周的县太爷和恩府们,通常都是脑袋搬家。
为了治下百姓免遭屠戮,也为了自己能够正常的电量耗尽关机,冯延开始了日以继夜的高强度、高密度工作。既要抓生产,还要搞联谊,还要打官司,还得招商引资,还要组织武装斗争。
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精力来应付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可是身逢乱世,十万火急、必须要立刻处理的公务每天都有,有时候甚至还不止一件。你要是敢拖延或者敷衍一下,那以后就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的上班了。
根本躺不平,谁敢躺平?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燃烧本源透支生命、或者动用备用电量和后备隐藏能源才能维持运转。
五十一岁,说年轻也不年轻,说老嘛,其实也不老。
或许这就是命吧,人就是去了,在大郑刚刚统一天下的一个月之后。
老冯是不幸的,他努力了一生的太平盛世终于降临人间,自己却没有机会好好感受一下,享受享受胜利的果实。
但他又是幸运的,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总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曾经的队友也会变成陌路人,甚至拔刀相向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但他毕竟是中原士族的代表性人物,他这一走,大郑官场又是一场不小的地震。
眼下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枢密使的宝座由谁来接替。
中书门下别称文院,枢密院别称武院,这两个部门的一把手,任何一个都是足以让朝臣们在乾元殿中展开一场自由搏击的存在。
最热门的登顶铃兰…啊不是,登顶武院之巅的人选有三个:枢密副使秦时明,北方行营都部署李继贤,东南行营都部署王臣鹤。
他们分别代表着关中势力、江淮势力和关东势力。
这里面有个问题——没有中原势力。
皇帝究竟想如何平衡各方关系?中原势力有没有人能够接替冯延?新的变动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这些都是未知数。
为什么要争这些?在争什么?
权力,那是属于皇帝的,文训和文若都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铁血皇帝,跟他们争夺权力,脑袋里刚升起这个念头,下一刻御林军就破门而入了。
但席位还是要争的。
就比如,今年礼部出题的主考官是川蜀人,无论他多么的刚正不阿秉公录仕,他的风格喜好也一定会带着地域特色,有着当地文学风格的影子。
或许为了公平起见,也为了避嫌,他会权衡利弊,不会全都录取川蜀籍的学子。但进入殿试面见皇帝的学子里,川蜀籍的学子肯定占优势,原本可能名落孙山的,也刚好就成为了那个孙山。
再比如,度支司的老大如果是江南人,那在经济作物和食用作物的种植划分和政策减免上,是不是对家乡地区会更加侧重和多一些考虑呢?
答案是肯定的。
毕竟不管官做的多大,祖坟还在家乡那边的,自己老了也要叶落归根嘛,没一点私心那是不可能的。
或许他会识大体、顾大局,但只要能合法侧重偏倚的,该官员就一定会偏心。你要是换个河北的官员来,他会偏向江南地区吗?那肯定是先紧着河北诸府啊!
枢密使也一样,作为掌管全国军事战略规划的机构首脑,大郑下一刻会向哪边用兵、怎么用兵、什么时候用,都会影响着那个方向的方方面面。
大军出征,要征徭役吧?
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出征塞北草原,你不能从岭南或者闽地抽徭役来拉车赶驴挑扁担吧!而征发徭役,一定会影响当地的生活生产秩序。遇到紧急情况或者超出预料之外的突发状况,甚至会影响春种秋收。
再者,军队作战需要就近采办军需,比如军服、器具、车马、粮食,以及沿途消费拉动经济,比如士兵们放假了的吃喝拉撒,乃至于嫖娼赌博,那都是流油的大肥肉。
因此,对于大郑第二任枢密使的人选,乾元殿内爆发了激烈的讨论和争夺,好几次都有变成用拳头说话的趋势,久久不能统一意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训这次的意思很明显,枢密使的位置,跟中原士族不会再有关系,至少这一任不会有。
不能让中原士族把枢密使这个官职看成是自家位置,这是朝廷的官职,不是专门为你们设置的岗位。
其实客观来讲,掌握着京畿地区二十万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和管理着汴梁城的京兆尹都是中原人,枢密使的位置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清楚门道的,也不是看得清楚就能甘心拱手让与他人的,所以还是有那么几个中原籍贯的官员强烈推荐张承或者凌晨接替冯延,继续执掌大郑的武院。
推荐张承的理由是,他本来就是冯延的下属,一路跟着冯延往上走,总是接替冯延的位置,并且做的一直都不错。而且张承也算得上是开国过程中文武兼备的臣子了,处理政务的能力中规中矩,至于带兵打仗么……
虽然他没有独自领兵出征过,但防守战可是打过不少的,曾经还把鬼方部的柔罗可汗种在地里coS人参,一招瞒天过海把孙芝和应开疆骗的团团转,一样通,样样通嘛~
唯一的缺陷就是,他的威望太低了,根本压不住那些脾气暴躁、战功赫赫的猛将们,更不要说四大行营都部署了。
而凌晨的威望完全能够让四大行营都部署认真听他讲话,但他也有自身政治缺陷。
枢密使这个位置,不是能力够了就可以上的,这玩意儿卡颜值卡档案履历、卡背景卡专业知识,还卡年龄跟性格。
凌晨今年才刚刚三十岁,许多人至今都还觉得他做殿帅不合适,要是再让他做了枢密使,那还不得吵翻了天!集体大罢工都是有可能的。
不能太离谱。
而且就凌晨目前表现出来的一言不合就消失,找到人时已经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了;三天打卡两天请假,不仅迟到而且早退,打卡记录有时候一片空白;年纪太轻容易感情用事、凭借着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局势变化和人事任用等等等等~~
种种迹象都表明,他不适合干枢密使。
四月初的乾元殿,完全就是菜市场,每天都是高声叫嚷、指着鼻子唾沫横飞、平时整齐的队列也天天乱成一团糟。
林济远刚开始还怒斥了几个四五品的低阶官员,可是当杜宣都握着拐杖砸地后,他就知道自己这个纪律委员已经管不住课堂纪律了。
还好江南来的世家大族们因为刚刚转学,没敢太快融入环境也加入这场混战,不然怕是会更乱。
其实汴京城中还有一个人,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岗位,也基本符合各项要求。而且以他的威望和年纪,也足以压住朝中各个派系的武将。
这个人就是温茂。
但温茂是降臣,这层身份就很尴尬,武将们自然明白这老头有多猛,可文官们就不一定了,你再怎么牛逼,不还是被我们请到汴京来当教书先生了?
一个转校生,刚来就想做武院老大?你当你是镝木旋风雄啊?
更何况老头现在只想教书育人,把一生的经验和绝学传下去,把波澜壮阔的一生编纂成书,每天都埋头写自传呢,好像叫什么……《鹤林风露》什么的。
经过半个多月的激烈争吵,文训实在被烦的不行了,大手一挥,命秦时月暂代枢密使,执掌枢密院。
秦时明,五十五岁,凤翔府岐山县人氏,在关中易帜、平定西北、组建西部行营、平定孟蜀的过程中累有大功,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也有雄厚的政治背景。
秦王韩登和太子妃韩意的亲生母亲,是秦时明的亲姐姐,当年的关中节度使韩珏,是秦时明的大姐夫。
虽然他压不住江淮、河北、关东和江南的将领们,但太子文若压得住,这就足够了。
这场由冯延去世引发的激烈角逐,终于尘埃落定,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