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作家及其作品
四、王之涣
小传: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及其附近地区)人。官文安郡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县)尉。他的《全唐诗》仅存六首。
王之涣性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描写西北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他的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都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
王之涣的作品
1)《凉州词》
原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义:
本篇描写边塞的荒寒,连春风都吹不到。但是作者的真意,不是写景,而是借此比喻朝廷不关心戍卒的艰苦生活,对于远离亲人、远出玉门关戍守的士兵不给予温暖。
译文(参考):
那滔滔黄河一路奔腾,远远望去,仿佛一直延伸到了白云缭绕的天际。
在这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坐落在万丈高山的环抱之中,显得那么渺小而又孤寂。
城墙上,传来阵阵羌笛吹奏的声音,那哀怨的曲调仿佛在倾述着折断杨柳的愁离。
可这又有什么必要呢?要知道,那温暖的春风是吹不到这玉门关外的。(喻意朝廷不关心戍卒的艰苦生活)
在这里戍边的士兵们,只得守望着那无尽的荒凉,感受着大自然的无情与生活的艰辛,留居在这远离亲人的苦寒之地。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戍住在这里,坚守着国家的边防,用自己无比的坚韧和勇气。
注释:
1、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县)。
2、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
3、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因此杨柳和离别容易引起联想。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行人临去折柳,以后常吹笛表达离愁。
后人诗中因此有时把吹笛、折柳、怨别三者联系起来。本篇在这里说的是羌笛吹奏《折杨柳》曲,其声哀怨,似在怨柳(实即怨别),但是对玉门关外的杨柳其实不必抱怨,因为它也是得不到春风抚慰的。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2)《登鹳雀楼》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释义: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登鹳雀楼远望所见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反映了祖国山河雄伟壮阔的图景,抒发诗人高瞻远瞩的情怀。
译文(参考):
(1)
太阳要落山,黄河奔大海。
想看千里景,再上一层台。
(2)
登上鹳雀楼远望,看夕阳依山下落。
涛涛黄河东入海,祖国山河伟壮阔。
望登上更高之楼,使眼界更加开拓。
(虽是写当前实感,却似在表示作者的胸襟抱负。)
注释:
鹳雀楼:《清一统志》:“山西燕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属河东道)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雀:一作“鹊”,一种形似鹤与鹭的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