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
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进入黄金时代。隋朝的书法汇合了南朝楷书的修美遒润,和北朝魏碑书法的方整雄健,开初唐楷书的先声。
隋朝的着名书法家有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得王羲之书法精华,笔法秀润圆劲。向他求书的人把门槛都踏破了,便裹上铁皮,人称“铁门限”。
还有房颜谦,他擅长楷书和草书,得到他写的字,都当作宝物珍藏起来。他就是唐朝贞观年间名相房玄龄的父亲。
初唐有书法四大家:一为欧阳询(557—641年),他初学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劲险,有过于王羲之;
后学北朝魏碑,融会贯通,笔法方圆兼济,结构严谨匀称,自创了“欧体”风格;他的楷书以秀劲着称,最着名的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碑》。
二为虞世南,他的书法含蓄、生动,外柔内刚,秀丽洒脱,风神凝远;其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孔子庙堂碑》。他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
三为禇遂良,他的书法,字形宽绰,清俊飘逸,代表作是《雁塔圣教序》。
四为薛稷,他是魏徵的外孙,家藏了许多名人书法,得其神髓,堪称禇的高徒。
从唐太宗开始,书法艺术受到广泛重视和提倡。学校有书法教育:国子监里有学生专门学习书法;长安设立的六种学馆中,书学是其中之一,用来专门培养书法人才。
科举考试科目里,有“明书”,进士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做官,考试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其中书法很重要。
这些规定,都刺激了读书人学习书法,使唐朝步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高峰时期。“草圣”张旭和怀素和尚创造的“狂草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旭,字伯高,苏州吴郡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草圣”和张颠。他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精通书法,以草书知名,往往酒醉后,在墙壁和屏幛上落笔疾书,变化无穷,似有神助。
他和大诗人李白、贺知章等,同称为“饮中八仙”,他的草书被人称为狂草书,飞动的笔势象剧烈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艺术家的开阔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肚痛帖》。
晚些时候,唐朝又出了一位狂草书法家——怀素和尚(725—785年),玄奘的门人,湖南长沙人,本姓钱。他也喜欢酒酣兴起时落笔狂书,人们称张旭和他是“颠张醉素”,他的代表作有《自叙帖》等。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他是唐朝书法艺术上贡献最大者,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他为人刚正,在安史之乱中,坚持抵抗叛军。节度使李希烈背叛唐朝,朝廷派他去劝降,李不听,反劝他服叛,他不屈被害。
颜真卿初学禇遂良的书法,后拜张旭为师,大有长进。他一改王羲之俊逸超迈的书风,创立了气势雄浑、形状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
他的楷书,用笔肥厚粗拙,但内含筋骨,显得劲健洒脱。人们用“颜筋”来概括他的书法特点。后世着名文人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颜书的代表作有《颜家庙碑》、《多宝塔碑》、《争座位帖》等,后者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书法艺术的“双璧”之誉。颜书对后世影响极大。
柳公权(778—865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是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他的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世称“柳体”。后人把他和颜书并称为“颜筋柳骨”或“颜柳”。
他生活的晚唐,其书法最兴旺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他认真总结前人的成就,找出不足之处,取众家之长,独具一格,创造了“柳体”。
柳公权以楷书见长,继颜真卿之后,成为唐代书坛的第二位革新家。他为人正直,在历史上留下了“笔谏”的美名
当时的公卿大臣的碑志,得不到柳公权书写碑文,子孙就被认为不孝。外国使臣来唐朝,都专门带着一笔钱,用来购买柳书。说明柳书在当时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后代的书法,以宋代为最盛,主要特点是,随意挥洒的行书颇为盛行。成就最突出的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他们的书法各有自己独特的造诣,不乏我行我素、匠心独运的创意。(关于宋四家,此处省略,待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