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药王孙思邈
祖国的医学在魏晋、唐宋时期有了新发展。西晋的王叔和,曾任太医令,精研医术,尤精脉理,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着。隋唐时,《脉经》传到日本,后来又传到波斯等东方各国。
东晋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都是着名的炼丹家,又是卓越的医学家,他们通过长期炼丹,逐渐掌握了一些药物的性质和治病的方法。
葛洪撰写的三卷本《肘后备急方》,对肺痨(肺结核)、天花等病的传染性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他是世界最早详细记述天花的人。
书中讲到用疯狗脑浆治疗疯狗咬伤的医方,已经初步体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
陶弘景最大的贡献是总结了《神农本草经》问世后药物知识的发展,编写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药王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逝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岁。他在70多岁时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总计232门,收方5300个。
主要内容有:医学总论、妇人、小儿、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痔漏、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法。
又在百岁高龄的那一年完成了《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也是30卷,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书成第二年便与世长辞了。这两部书合称《千金方》,是可供家庭备用的医药卫生手册。他之所以以“千金”命书,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他把那些对人生命有益的药方看得比千金还重。《千金方》全面总结了我国唐朝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大大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
对学习和研究我国中医药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千金方》首创“复方”形式,提出可一病多方,对张仲景《伤寒论》中一病一方的体例作了灵活变通。
孙思邈还提出,有时为了增强治疗效果,两三个经方可以合成为一个“复方”;有时为了分别治疗几种疾病,又可以把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来用。
《千金方》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儿科次之,为中医学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食疗、养老、养生方面有独到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在养生方面他提出要去“五难”: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十二少:思、念、欲、事、语、笑、愁、荣、喜、怒、好、恶;以及按摩、调气、适时饮食等。
此外,孙思邈还着有《枕中素书》《福禄论》《会三教论》《老子注》《庄子注》《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龟经》《玄女房中经》《摄生真录》《千金食治》《禁经》等着作。在《孙真人丹经》中,首先记载了火药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