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还有几件事和几位着名人物应大书特写。
1、雕版印刷术
魏晋之前,不论是竹简还是帛、纸,上面的文字全是手写的,那时的书,全靠互相传抄。这不仅十分不便,而且因战乱或无法抗拒的灾祸,使仅有的抄本一旦毁掉,便再也无法弥补了。
因而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十分不利,这就有待于印刷术的发明了。印刷术的发明导源于古代的印信(即图章)和刻石。
印信可以直接取得复印件,刻石是通过捶拓的方法把文字复印在纸上。由此人们得到启发:把木头做成板子,在上面雕刻文字,按照捶拓的方法,便可以取得大量的复印品,这不就是印刷品吗?
事实上印刷术正是这样发明出来的。与印信和刻石不同之处在于,印信是小面积少字反刻,刻石是阴刻。而作为印刷品的刻版,是较大面积、多字的反刻和阳刻。
木版表面是凸刻成的反写的字,在上面刷上墨,铺上纸,用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一下,把纸取下来,一页白底黑字的印刷品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后,装订成册,一本书就制作完成了。
这种在木板上雕字印刷的方法,称为“雕版印刷”。其工艺简单、印刷快捷,费用低廉,有了雕版印刷,书的传播就不必再用手抄了,一发明出来就得到迅速推广和传播。
雕版印刷是何时发明的呢?有两件实物值得我们注意。一件是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一大批宋以前的经卷中,有一份《金刚经》,是印刷品。
此经全长16尺,卷首有画,卷末有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可见,在九世纪的唐代,我国就已有雕版印刷了。
但是,此经画面的刻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决非是雕版印刷起始之物,可以断定,雕版印刷的发明必定早于此时(868年)。
1966年,在南朝鲜东南庆州佛国寺释迦塔石塔内,发现了一部雕版印刷的《天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我国专家鉴定,是从我国流传到朝鲜去的。
从经文中使用的唐武则天的制字可以确认,系武则天时代所印,大约在685—704年之间。因此,可以确认,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很可能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隋末、唐初时期。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是印刷术最早的模式,是印刷术产生的标志,是人类历史上一项独特的、划时代发明,也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经验的结晶。
雕版印刷术一块版可以重复使用很多次,极利于文化传播。但缺点是大部头的书籍要雕刻的版子很多,费工、费时,书印成后若不再使用,版子就成了废物,浪费很大。
后来,十一世纪初北宋庆历年间,一位平民——毕昇,把在木版上刻字,改成把每一个字刻成单个的,
印刷时按照一定的方法,将一个个的字按着文字内容排列好,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刷上墨,把文字印出来。
印好后把活字拆卸下来,以备下次再用。开始时活字用胶泥制作,叫泥活字。之后,元代的王桢创制了木活字,明清时又有了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
随着我国印刷业的不断发展,印刷术逐渐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以及西方各国和全世界,为推动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