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经的大事:
四、玄奘西游取经
玄奘姓陈名袆,13岁出家,为了钻研佛经,深通教义,玄奘遍访国内的佛学大师。但是佛教宗派很多,经义解释互有矛盾,“莫知适从”,玄奘“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
贞观年间,出境控制很严,627年八月,玄奘夹杂在商人中间混出玉门关,带着一行人马,踏上了西游的征途。
经过戈壁、沙漠,翻越雪山冰河,经历了千辛万苦,玄奘进入印度境内以后,三年游历了20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会了梵文梵语。
631年底,玄奘来到了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摩揭陀的那烂陀寺,有僧徒一万多人。住持戒贤法师是印度的佛学权威。
玄奘到达那天,寺院组织了1000多人的欢迎队伍,人人手捧鲜花和香,夹道迎接从中国来的法师。玄奘合十答礼,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
戒贤法师已年逾百岁,早已不再讲学,为了表示对中国法师的友好情谊,破例为玄奘讲学15个月。学习期间,玄奘受到了寺院最高规格的款待。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除认真听讲外,读完了寺内各种经藏,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印度知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
玄奘接着继续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地,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请他在寺内讲经。
那时是印度的戒日王朝极盛时期,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为玄奘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法会。戒日王伴同玄奘来到曲女城。
他率领的几十万人,有的泛舟,有的乘大象,逆恒河西上,走了90天。一路上“击鼓鸣螺,附弦奏管”,鸠摩罗王也带了几万人伴随。
曲女城大会到会的计有18个国王,精通教义的高僧3000人,那烂陀寺僧1000人,婆罗门和外道2000多人。
举行法会的那几天,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各率象军500左右,天天护送金佛像到会场,前后还各有大象100头,乘着乐人,鼓奏音乐。
玄奘是法会的主讲人,叫做“论主”。他在法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论述惊服了。
18天会期,竟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驳他的论点。曲女城大法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了最高的声誉。
留学求取真经的目的已经达到,643年春,玄奘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和657卷佛经,启程回国。645年玄奘回到长安,
他把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陈列在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参观的百姓从朱雀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焚香散花,鼓乐喧天。
玄奘西游归来,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事。唐太宗听说玄奘从印度载誉归来,在洛阳宫亲自召见了他,听他叙述旅途见闻,高兴地要他把见闻写下来。
《大唐西域记》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的一部名着。书里记述了他游历过的110个国家和听到的28个国家的山川、城邑、物产和风俗。
后来被各国翻译,广泛流传,成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主要资料。
玄奘回到长安后,精心组织译场,网罗国内高僧100多人,着手译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译经的场所。
经卷收藏在玄奘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仍屹立在西安城南,成为古都长安最显着的标志。
为翻译佛经,玄奘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专精夙夜,不堕寸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了19年,译出佛经74部,共1300多卷。
后来,玄奘所译的佛经的原本在印度散失了,玄奘的译本就成了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直到今天,玄奘这个名字在印度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已经成了中印友好的象征。《大唐西域记》和他翻译的佛经也早已成为研究印度历史的瑰宝。
1978年,印度着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在一封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东晋高僧,曾赴印取经)、玄奘和马欢的着作(马欢于明初随郑和下西洋,着有《瀛涯胜览》),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说出了各国史学家的共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