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唐朝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最快、国家最强盛、人民生活最安定富裕的时代。
李唐王朝从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国到907年唐哀帝禅位(与梁王朱温),共计289年,经21帝。历经的大事主要有如下几件。
一、统一全国(历时7年)。
618年李渊虽在长安称帝,但四周遍布强敌,形势严峻。李世民率军分别于618年消灭了实力较强的兰州、天水的薛举父子;于619年处死了占据武威一带的李轨集团;于620年 俘杀了占据马邑的刘武周,收复了太原;于621年打败了河南、河北一带的隋末农民起义军的余部王世充、窦建德势力;624年大将李靖平定了江南。
至此,唐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
统一战争的结束,使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迅速激化,626年因突厥南下犯边演变成了流血事件。高祖同意了李建成的建议,让齐王李元吉出征。
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密谋,在宴别李元吉时,安排伏兵杀死李世民。动手前泄密,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密报高祖后,于早朝前,在二人必经的玄武门,设伏将二人杀死。
高祖下诏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把国家的全部权力交给了李世民,并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即为唐太宗。
三、太宗纳谏,贞观之治。
太宗鼓励进谏,并能虚心纳谏,形成了以进谏为忠心的风气,魏徵是其中最着名的谏臣,受到了太宗的重用,拜相任侍中,被封为郑国公,参与朝政的重大决策,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魏徵前后陈谏200多件,曾多次谏止太宗意气用事,提醒太宗“防微杜渐,善始善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居安思危”……。传为着名的政治谏言。
643年魏徵病故,太宗十分悲痛,时常怀念他,说如同少了一面照自己过失的镜子。
魏徵不但敢于犯颜直谏,还有卓越的文治武功,及系统的政治思想,辅助太宗成就了唐朝的繁荣局面(即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22年(627~649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较重视人民的力量,对人民作出了一些让步。
经济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重视兴修水利。
政治上对三省六部制实行了一些变革,巩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政令通达和效率提高。地方上实行州县制,各州的行政长官(刺史)由皇帝亲命。
进一步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完整科举制。文教上尊崇儒学,以孔子为先圣,大兴各级各类学校。鼓励发展史学和文学,
在个人生活上,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反对兴建宫殿和个人陵寝,几十年励精图治,使唐朝形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