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京东路济州地界有个叫柳泉铺的小村落,村西头住着个叫王二的脚夫。这王二三十出头,生得五大三粗,一双草鞋常年沾着泥,肩上那根枣木扁担被磨得油光锃亮,却总在月黑风高的夜里,透着股说不出的寒气。
那年头世道不算太平,澶渊之盟虽换了些安稳,可地方上盗匪仍多,尤其是济州往郓州去的那条官道,穿越大野泽边缘,芦苇荡深不见底,别说夜里,就是白日里也少有人敢独行。王二凭着一身蛮力和几分机灵,专接那些非走夜路不可的活计,赚的是旁人不敢挣的辛苦钱,只是每逢趟过那片叫“迷魂洼”的沼泽地,总免不了要往路边的老槐树下丢几个铜板,嘴里念念有词。
这年秋里,济州城里的绸缎商张大户托王二送一批货去郓州,说是给女儿做嫁妆的蜀锦,定要三日内送到。王二掐着日子算,头天就得赶到沼泽那边的陈家集歇脚,不然误了时辰,别说工钱,怕是连命都得赔进去。
起程那天傍晚,天阴得像块浸了墨的破布,风里卷着湿冷的潮气。王二挑着沉甸甸的绸缎担子,刚出柳泉铺,就见村口的老猎户李老爹蹲在石头上抽旱烟,烟杆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二小子,今儿这天头,怕是要落黑雨。”李老爹磕了磕烟灰,浑浊的眼睛盯着西边的乌云,“迷魂洼那边,这几日不太平。”
王二咧嘴笑了笑,露出两排白牙:“老爹放心,我走了七八年,闭着眼都能摸到陈家集。”
“不是路的事。”李老爹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声音压得低了,“前儿个邻村的刘三,说在沼泽边见着个穿红袄的小童,黑灯瞎火地在路边哭,问他啥,就说‘往这边走’。刘三那愣头青跟着走了半里地,回头再看,那小童没了影,脚下竟是片烂泥塘,再往前一步就陷进去了。”
王二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扁担似乎沉了些。他走夜路这些年,听过的邪乎事不少,可“红袄小童”这说法,还是头一回听说。
“许是刘三看花了眼,夜里风高,树影晃着像人影。”王二硬着头皮说,脚下却加快了步子。
李老爹在身后喊:“要是真遇着了,别应声,往有光亮的地方跑!那老槐树下的铜板,多丢几个!”
王二没回头,只闷闷地应了声。秋风吹过路边的庄稼地,高粱杆子摇得哗哗响,像是有无数人在身后窃窃私语。
走到日头擦黑,果然下起了雨,不大,却黏糊糊的,打在脸上像抹了层油。王二披上粗麻布雨衣,挑着担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官道上的泥被踩得稀烂,每走一步都要费上三分力气。
过了落马坡,就该进迷魂洼的地界了。这里的路渐渐窄了,两旁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风穿过芦苇荡,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听着像孩子哭。王二掏出火折子,吹亮了挂在扁担头上的灯笼,昏黄的光打在湿滑的泥路上,只能照见眼前三尺远的地方。
他心里记着李老爹的话,眼睛瞪得溜圆,耳朵也支棱着,连自己粗重的喘气声都听得一清二楚。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灯笼里的蜡烛烧了过半,四周静得可怕,只有雨打芦苇的沙沙声,还有自己挑着担子的吱呀声。
就在这时,风里好像掺了点别的动静,细细嫩嫩的,像是有个娃娃在哭。
王二的脚猛地顿住,脊梁骨上瞬间爬满了寒意。他屏住呼吸侧耳听,那哭声断断续续的,就在左边的芦苇荡里,不远不近,听得人心里发紧。
“谁?”王二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沼泽边荡开,又被风吹了回来,显得格外单薄。
哭声停了。
王二咽了口唾沫,握紧了扁担。他想往前走,脚却像被钉住了似的。过了片刻,那哭声又响了起来,比刚才更近了些,还带着点委屈,像是受了天大的欺负。
“是哪个村里的娃?迷路了?”王二试探着问,心里却七上八下的。这荒郊野岭的,哪来的小童?
哭声又停了。紧接着,芦苇丛里“窸窸窣窣”响了一阵,一个小小的黑影从里面钻了出来,就站在路边,离着王二不过七八步远。
王二举起灯笼往前照,手忍不住发起抖来。那黑影果然是个小童,看着也就五六岁的样子,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发髻,身上穿着件红得发黑的小袄,领口袖口都磨破了边。雨打在他脸上,却不见有水滴滚落,那张脸白得像纸,眼睛黑洞洞的,直勾勾地盯着王二。
“你……你谁家的?怎么在这儿?”王二的声音有点发颤,他这才发现,刚才的哭声明明是童音,可这小童站在那儿,嘴巴一动不动。
小童没说话,只是朝着王二身后的方向指了指,然后转身,迈开小短腿往芦苇深处走,走了两步,又回头看王二,像是在叫他跟上。
王二脑子里“嗡”的一声,李老爹的话在耳边炸开:“别应声,往有光亮的地方跑!”
他猛地后退一步,握紧扁担就要转身,可眼角的余光瞥见那担绸缎,心里又犯了难。张大户说了,这批货值百两银子,要是丢了,卖了他这身骨头也赔不起。
“小……小哥,我还有急事,就不跟你去了。”王二结结巴巴地说,脚下却不由自主地往前挪了半步。他想,万一真是个迷路的娃呢?这么小的孩子,丢在这沼泽边,还不得被野兽叼走?
小童见他没动,又往前走了几步,这次王二看清了,那红袄上沾着些黑褐色的东西,像是干涸的血。小童的脚根本没沾着地,是飘在泥路上的,离着地面还有寸许的距离。
“鬼!”王二喉咙里发出一声低吼,头发根子全竖了起来。他再也顾不上什么绸缎,转身就要跑,可刚迈出一步,就觉得肩上的担子重得像两座山,怎么也挪不动。
小童幽幽地开口了,声音尖细,却没一点温度:“往这边走,近。”
王二吓得魂飞魄散,拼了命地往前挣,扁担“咔嚓”一声,竟被他挣得弯了个弧度。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李老爹说的老槐树。他抬头往前看,借着灯笼的光,果然见着不远处的路边立着棵歪脖子老槐树,树干上挂满了路人系的红布条,在风雨里飘得像招魂幡。
“去你娘的!”王二爆了句粗口,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把担子往地上一摔,转身就往老槐树那边跑。他跑得太急,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泥里,脸上糊满了烂泥,可他连滚带爬地接着跑,生怕那小童追上来。
跑到槐树下,王二抱着树干大口喘气,回头往刚才的地方看,灯笼还倒在地上,昏黄的光斜斜地照在芦苇丛里,那穿红袄的小童已经没了影。
他蹲在树下,心脏“砰砰”地跳得像要炸开。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那担绸缎,咬咬牙,从怀里摸出几个铜板,哆哆嗦嗦地丢在树根下,嘴里念叨着:“各路神仙,过路的爷,多担待,多担待……”
念叨完,他握紧扁担,猫着腰往回挪,眼睛死死盯着灯笼的方向,耳朵里全是自己的心跳声。还好,那担绸缎还在原地,只是外面的油纸被风吹开了一角,露出里面光鲜的蜀锦。
王二扛起担子,不敢再走原来的路,绕着老槐树往另一个方向走。他记着这条路虽然绕远,可走的人多,据说平安些。走了没几步,就听见身后又传来那尖细的童声:“错了,往这边……”
王二头皮一麻,头也不回地往前冲,嘴里喊着:“别跟着我!我不去!”
风里的哭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格外凄厉,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撕扯,听得王二心头发酸。他想起自己那早夭的儿子,要是还活着,也该这么大了,也爱穿件红袄……
这么一想,脚步竟慢了些。他偷偷回头看了一眼,那小童就跟在身后不远的地方,红袄在黑暗里格外扎眼,脸上还是那副没表情的样子,只是眼睛里好像多了点什么,像水汽,又像……泪?
“你到底想干啥?”王二停下脚步,声音里带着哭腔。他不怕了,心里反倒堵得慌。
小童没回答,只是伸着小手,往左边指了指。王二顺着他指的方向看,那边的芦苇更密,根本不像有路的样子。
“那边是死路,我走过。”王二说。
“不是死路。”小童的声音依旧尖尖的,“刘三……昨天……掉下去了……”
王二心里一动。李老爹说刘三差点陷进烂泥塘,难道是……
“你是说,刘三昨天走的是这边?”王二指着自己刚才要走的方向。
小童点点头,又指了指左边:“往这边,能绕开……”
王二看着小童那张惨白的脸,忽然想起村里老人说的,有些枉死的鬼,会守在原地,给后来人指路,算是积点阴德,好早日投胎。
“你是……想救我?”王二的声音有点抖。
小童没说话,只是转身往左边的芦苇丛里走,走几步就回头看看。王二咬了咬牙,挑起担子跟了上去。他想,反正也是死路一条,信这鬼童一次,说不定还有活头。
小童在前面引路,脚步轻飘飘的,红袄像一团火苗,在黑暗里忽明忽暗。王二紧跟着他,灯笼的光刚好能照见小童的脚后跟——不对,是照见离地面寸许的地方。
芦苇丛里果然有条小径,窄得只能容一个人过,显然是很少有人走的。王二挑着担子,肩膀被芦苇叶子划得生疼,可他不敢作声,只是跟着小童往前挪。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前面忽然亮了起来,是灯笼的光!王二心里一喜,加快脚步钻出去,竟到了陈家集的村口!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赶夜路的商人正围着篝火取暖,看见王二从芦苇丛里钻出来,都吓了一跳。
“这位大哥,你从哪儿冒出来的?”一个商人问。
“从……从那边绕过来的。”王二指着身后,回头想谢谢那小童,可身后空荡荡的,只有风吹芦苇的声音,红袄的影子,早就没了。
“刚才跟你一起的那娃呢?”另一个商人好奇地问,“穿红袄那个,刚才还在你后面呢……”
王二心里一震:“你们也看见了?”
“看见了啊,”商人点点头,“那娃跑挺快,刚钻进林子了。”
王二放下担子,往商人指的方向看,黑暗里只有树影摇晃。他蹲在地上,对着芦苇丛的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那晚在陈家集的客栈里,王二跟掌柜的说起这事。掌柜的听了,一拍大腿:“你遇上的怕是前几年淹死在迷魂洼的那个娃吧!”
掌柜的说,三年前,有户人家从郓州往济州搬,走到迷魂洼时,孩子贪玩,跑到沼泽边捉青蛙,不小心陷了进去,等大人发现时,早就没气了。那孩子,就穿着件红袄。
“后来啊,总有人说在那边见着红袄小童,”掌柜的叹口气,“起初都以为是恶鬼索命,可这两年,听好几个赶夜路的人说,跟着那娃走,都避开了新陷的泥塘。你说怪不怪?”
王二这才明白,那鬼童不是要害他,是真的在指路。他想起小童那双黑洞洞的眼睛,想起那凄厉的哭声,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
第二天一早,王二送完货,特意绕回迷魂洼,在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摆了些供品,有刚买的油糕,还有一串糖葫芦——他儿子生前最爱吃的。
风穿过芦苇荡,沙沙作响,像是有人在低声道谢。王二对着空无一人的沼泽地,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往回走。
从那以后,王二还是接着赶夜路的活计,只是每次经过迷魂洼,都会往老槐树下多放些供品,有时是块干粮,有时是半张饼。他再也没见过那个穿红袄的小童,可走在那条被芦苇掩盖的小径上时,总觉得身后有团温暖的光,像极了儿子小时候攥着他手指的温度。
后来,柳泉铺的人都说,迷魂洼的鬼童是善鬼,专给夜行人指路。再后来,走那条路的人多了,小径被踩成了大道,泥塘也被填了,那片沼泽渐渐成了良田。
只是每到阴雨天,路过那片老槐树下的人,偶尔还会听见细细的童声,在风里轻轻说:“往这边走……”
有人害怕,加快脚步;也有人会停下,对着空无一人的地方,说声“谢谢”。就像当年那个叫王二的脚夫,在那个潮湿的秋夜,对着一团红影,放下了所有的恐惧,只余下满心的悲悯。
这世间的鬼,或许也分善恶;就像这世间的人,总有放不下的执念。那穿红袄的小童,是困在原地的怨魂,还是守着善意的引路人?怕是只有走过那条夜路的人,才能说得清了。而柳泉铺的老人们,总爱把这个故事讲给后生听,说做人啊,哪怕到了阴曹地府,也得存点善心,不然,连鬼都当得不踏实。
雨还在下,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就像当年迷魂洼里的芦苇声,缠缠绵绵,把这个关于鬼童指路的故事,在时光里泡得越来越软,越来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