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三年深秋,庐陵古道上飘着细如牛毛的冷雨。周必大裹着半旧的青布棉袍,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行。他本是南宋遗臣,如今虽已致仕多年,却仍被元朝官府征召去大都修撰《宋史》。这一路上,他见过太多战乱后的疮痍,心中愈发沉重。
黄昏时分,周必大远远望见一座破庙。庙门歪斜,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发出空洞的声响。他牵着马走进庙内,见供桌上的神像早已斑驳,蛛网密布。墙角堆着些干草,勉强能凑合过夜。
他刚躺下,忽听得庙外传来淅淅沥沥的脚步声。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抱着个包裹,浑身湿透地闯了进来。“老先生行行好,让我在这儿避避雨吧。”女子声音颤抖,脸色苍白如纸。
周必大见她可怜,便点头应允。女子自称姓柳,家住附近,因家中遭了贼,不得已连夜投奔亲戚。两人闲聊间,周必大发现柳氏谈吐不俗,似乎读过些诗书。
半夜,周必大被一阵啜泣声惊醒。他借着月光望去,只见柳氏跪在神像前,双肩颤抖。“柳娘子,你怎么了?”他关切地问。
柳氏回头,眼中满是泪水:“老先生有所不知,我本是官宦之女,只因父亲得罪权贵,被抄家灭族。我侥幸逃脱,却不知何处可去。”说着,她从包裹里取出一幅画像,“这是我父亲的画像,我每日都要祭拜。”
周必大细看画像,画中男子头戴乌纱,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他心中一凛,这画像竟与他在史馆见过的某位南宋官员极为相似。
次日清晨,周必大醒来,发现柳氏已不见踪影。他正要离开,却在供桌下发现了那幅画像。画像背面写着几行小字:“柳氏雪梅,父柳如是,因抗元遇害。”
周必大心中一惊,柳如是正是南宋末年着名的抗元义士。他曾在史书中读到过柳如是的事迹,却不知其女竟流落至此。
离开破庙后,周必大继续赶路。傍晚,他来到一处驿站。驿站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个老驿卒在打盹。“老人家,可有客房?”周必大问道。
老驿卒抬头看了他一眼,脸色突然变得煞白:“客官还是去别处吧,这驿站不干净。”
周必大正要追问,忽听得一阵阴风刮过,烛火瞬间熄灭。黑暗中,他感觉有一双冰冷的手掐住了他的脖子。
就在周必大命悬一线之际,一道金光闪过,一个身着道袍的道士手持桃木剑冲了进来。“妖孽,休得伤人!”道士大喝一声,剑指空中。
只见一个黑影从周必大身后飘出,发出刺耳的尖啸。道士念动咒语,桃木剑化作一道流光,直刺黑影。黑影惨叫一声,消失在夜色中。
老驿卒颤抖着点燃烛火,告诉周必大,这驿站多年来一直闹鬼。传说有个女子在此被歹人杀害,怨气不散。
周必大想起柳氏,心中愈发疑惑。他取出柳氏的画像,问老驿卒是否见过。老驿卒一看,惊呼道:“这不就是那个女鬼吗?”
原来,柳氏并非真人,而是女鬼所化。她生前确实是柳如是的女儿,被元兵追杀至此,含恨而死。她之所以找上周必大,是因为周必大曾为南宋官员,她希望周必大能为她父亲洗刷冤屈。
周必大听后,唏嘘不已。他答应柳氏,定会在《宋史》中如实记载柳如是的事迹。当晚,他在驿站中为柳氏超度,柳氏的魂魄终于得以安息。
次日,周必大告别老驿卒,继续踏上前往大都的旅途。他的心中,既有对柳氏的同情,也有对元朝统治的愤慨。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路上,周必大不断收集南宋遗民的故事,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他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后人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记住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人们。
到达大都后,周必大开始了紧张的修史工作。他不顾元朝官员的阻挠,坚持将南宋抗元义士的事迹写入《宋史》。他知道,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些英灵的告慰。
在大都的日子里,周必大时常想起柳氏。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或许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或许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那份忠诚与正义。
几年后,周必大终于完成了《宋史》的修撰工作。他拒绝了元朝的封赏,毅然踏上了回乡的路。
回到庐陵后,周必大在柳氏的墓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柳如是的生平事迹。他时常来此祭拜,与柳氏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临终前,周必大告诉子孙:“历史是公正的,它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传承那份忠诚与正义。”
周必大遇鬼的故事,就这样在庐陵一带流传开来。人们说,他是南宋遗臣的代表,是正义的化身。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庐陵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南宋遗臣修宋史,偶遇孤魂诉冤屈。忠诚正义传千古,留得青史照后人。劝君莫忘前朝事,家国情怀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