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里的记者节
清晨六点半,林小华已经站在办公室窗前,手里捧着那份被翻得边角微卷的产业发展报告。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西装口袋里那张写满关键数据的小卡片,这是他一早起来又重新誊抄的最新数据。
“林县长,您来得真早。”政府办主任王建民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茶。
林小华接过茶杯,温热透过杯壁传递到指尖。“今天可不能出半点差错,省市媒体都来了,是宣传我们西城的好机会。”他啜了一口茶,苦涩中带着回甘,就像这些年西城县产业发展的历程。
八点四十分,两辆大巴缓缓驶入县委大院。林小华快步迎了上去。车门打开,二十多名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鱼贯而下,县委宣传部长黄海峰正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着什么。
“各位媒体朋友,这位是我们县的常务副县长林小华,今天的产业发展情况将由他为大家详细介绍。”李红梅向林小华使了个眼色。
林小华上前一步,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来到西城,恰逢记者节,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致以节日的问候。”
省电视台记者张明第一个伸出手:“林县长,听说西城县这几年产业发展很有特色,我们今天可要好好取取经。”
林小华握住对方的手,感受到对方手掌传来的力度。“张记者过奖了,我们西城是小地方,但确实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今天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寒暄过后,所有人登上大巴。林小华坐在第一排,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街景一一掠过。他悄悄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小卡片,又核对了一遍数字……
“林县长看起来有些紧张?”坐在旁边的《安城日报》首席记者赵敏笑着问。
林小华收起卡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赵记者见笑了。面对各位专业人士,总怕自己掌握的数据不够准确。”
“您这种认真态度让我们很敬佩。”赵敏拿出录音笔,“不如趁路上先给我们透露些亮点?”
林小华调整了一下坐姿:“我们西城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比如今天要去的小店村,3400亩水稻全部与秦龙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农民种粮不愁销路,价格还有保障。”
两辆大巴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西江镇小店村。村口处,镇党委书记刘仁华和村支书刘万顺已经等候多时。
“欢迎各位领导、记者来小店村指导工作!”刘万顺的声音洪亮有力,与他的年纪有些不符。
刘万顺带着大家走向村口的展板:“今年我们村水稻订单种植面积3400亩,全部按照订单协议卖给了秦龙公司,总产量442万斤,销售收入397.8万元,人均增收1260.86元。”
“刘书记,3400亩稻谷全卖完了,村民吃什么?”一位年轻记者突然发问。
林小华心头一紧,这正是他预想过的问题。只见刘万顺不慌不忙,指着远处山坡上零星的田块:“问得好!这3400亩是集中连片的优质稻田,村民还种植了约550亩分散的‘口粮田’,完全够吃。有些村民还用稻谷酿酒、加工大米出售呢!”
刘万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米:“这是我们村的原生态大米,没打农药,用的是有机肥,煮饭特别香。”他递给那位提问的记者,“待会儿每人都有20斤带回去尝尝!”
记者们发出一阵笑声和赞叹声。林小华暗暗松了口气,向刘万顺投去赞许的目光。
参观完稻田和茶叶基地,临行前,刘万顺果然指挥几个村民搬来了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各位记者朋友帮我们小店村的大米宣传宣传!”
《农村新报》的记者李强接过米袋,打趣道:“刘书记,您这是'贿赂'媒体啊!”
刘万顺搓着手,憨厚地笑了:“这叫‘体验式宣传’,好东西要让大家先尝到嘛!”
大巴再次启程,前往下一个参观点。林小华透过车窗,看到刘万顺站在村口,一直挥手直到车子转弯。他想起前第一次来小店村调研时,村里还是泥巴路,村民守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如今,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产业,村民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
中午十一点半,采访团回到县城西城宾馆用餐。县委书记鲁为民特意过来与记者们见面,并安排林小华负责接待。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辛苦了,我们西城条件有限,粗茶淡饭还请包涵。”林小华举起茶杯,“因为下午还有行程,今天就以茶代酒了。”
《都市晚报》的记者王磊夹了一筷子当地特色的腊肉炒笋干,赞不绝口:“这腊肉味道真地道!林县长,听说西城的腊肉产业也很有规模?”
林小华眼前一亮:“王记者真是行家!我们西城腊肉去年产量达到1200吨,产值过亿,已经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他顺势介绍起县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记者们纷纷放下筷子记录。
午餐只用五十分钟就结束了,比预计的还要快。林小华暗自庆幸记者们的职业素养,没有因为不喝酒就拖延时间。
下午三点,采访团来到最后一站——位于县工业园区的秦龙现代农业公司。远远就看到公司气派的厂房和忙碌的装卸区,十几辆大货车排着队等待装货。
公司董事长马尚德西装革履,早已在门口等候。他热情地与每位记者握手,递上精美的企业画册。“欢迎各位媒体朋友莅临指导!秦龙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心!”
进入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精米加工线正在运转,金黄的稻谷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然后被自动包装成一袋袋印有\"月河\"商标的产品。
马尚德站在生产线旁,声音盖过机器轰鸣:“我们公司在西城县累计收购稻谷7988.85吨,支付货款1.亿元!在县政府协助下,还在邻县石城收购6877吨,支付约1.24亿元!”
记者们的相机对准了生产线和展示区的产品。张明让摄像师给\"8元\/斤\"的价格标签来了个特写:“马董,这么高的价格,市场接受吗?”
马尚德自信地笑了:“供不应求!我们的有机大米通过了欧盟认证,主要销往一线城市和高档超市。明年我们还准备出口到日本韩国呢!”
参观结束后,马尚德邀请大家到公司会议室座谈。他展示了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图:“下一步,我们将在安城市其他几个稻谷主产县加大收购力度,既解决企业发展所需,又解决群众销售难题。”
林小华注意到,记者们都在认真记录,有的还频频点头。他知道,这样的正面报道对西城县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傍晚六点,县委县政府在西城宾馆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招待晚宴。林小华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检查县政府办准备的产业发展材料是否齐全。
“林县长,您看这样排版可以吗?”政府办的小张递过一份装订精美的册子。
林小华仔细翻阅,确认每个数据都与自己掌握的一致:“很好,给每位记者都准备一份,再备些电子版。”
宴会开始前,马尚德悄悄找到林小华:“林县长,我准备了些小礼品给记者朋友们,您看合适吗?”
林小华看了看马尚德手中的购物卡,皱了皱眉:“马董,这……”
“就是一张体验卡,可以在我们门店免费领取一份大礼包,绝对不超标!”马尚德连忙解释,“主要是想让记者朋友们多了解我们的产品。”
林小华思索片刻:“一定要注明是‘体验品’,不能让人误解。”
晚宴上,鲁为民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感谢媒体对西城发展的关注。林小华则利用这个机会,详细介绍了西城县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扶持政策。
当服务员开始上菜时,林小华示意工作人员将材料分发给每位记者。“这是我们整理的全县产业发展概况,里面有详细数据和联系方式,欢迎各位随时咨询。”
马尚德也趁机站起来:“作为企业代表,我们也准备了一点小心意。”他示意工作人员分发购物卡,“这是我们门店的体验卡,各位可以凭卡免费领在安城或是省城门店取一份我们的产品大礼包,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安城晚报》的资深记者周华接过卡片,笑着说:“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啊,既了解了西城县的发展成果,还收到了这么多‘伴手礼’。”
林小华正色道:“周老师,我们更希望收获的是各位的专业建议和客观报道。西城的发展还需要媒体朋友多监督、多支持。”
晚宴结束后,林小华一一送别记者。张明握着他的手说:“林县长,通过今天的采访,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西城。你们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我会做一期专题报道。”
送走最后一位记者,已经是晚上九点半。林小华站在宾馆门口,深吸了一口秋夜的空气。一整天的紧张和疲惫此刻才涌上来,但他的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手机震动起来,是刘万顺发来的短信:“林县长,今天记者们对咱们村还满意不?”
林小华笑着回复:“非常成功!刘书记介绍得很好,记者们对你送的大米赞不绝口呢。”
回完信息,林小华抬头望向星空。明天,关于西城县的报道将会出现在省市各级媒体上,这将为西城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源于像刘万顺这样扎根基层的村干部,源于马尚德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林县长,我送您回去吧。”司机小陈把车停在了他面前。
林小华拉开车门,最后看了一眼灯火通明的西城宾馆。他知道,今天的活动只是西城县走向更广阔舞台的一个开始,而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奋斗。
车子驶入夜色中,林小华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脑海中又浮现出小店村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刘万顺那张黝黑而朴实的笑脸。在这个特殊的记者节,他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满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能够把农民的心声和乡村的变化真实地传递给外界,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