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元年,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各路诸侯纷争不断。
兖州牧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这一年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开始显露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态势。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谯县曹氏府邸内,一声清亮的婴啼划破了寒夜的寂静。
这声啼哭来自侧室环夫人所诞下的一个男婴。
当时,曹操刚刚在定陶大破吕布,正率领军队归乡休整。
当他得知这个喜讯后,顾不得一路的风尘仆仆,急忙赶回府邸。
曹操踏入产房,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刚刚降生的婴孩。
只见这孩子眉目清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尤其是额间隐隐透出一丝慧光,仿佛天生就具有非凡的智慧。
曹操见状,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的征尘,他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轻轻地托起婴孩的背部,满脸笑容地说道:
“此子骨相不凡,当为吾家麒麟儿啊!”
于是,曹操当场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冲”,字“仓舒”,寓意着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像麒麟一样,成为家族的骄傲和希望。
曹冲自幼便异于常童。
别家孩童三岁尚在蹒跚学语,他已能清晰背诵《诗经》中的《国风》篇章;五岁时,府中幕僚论政,他竟能在旁插言,以稚语点出“民为水,君为舟”的浅显道理,引得曹操麾下谋臣荀攸惊叹:“公之爱子,实乃天授聪慧。”
彼时曹氏一族人丁兴旺,曹操诸子中,长子曹昂沉稳,次子曹丕善谋,三子曹植才高,唯独曹冲因年幼且生母环夫人出身不高,初时并未引人注目。
然其心性纯良,从不因聪慧自傲。
一日,府中仆役不慎打翻曹操珍视的玉盏,那玉盏乃西域进贡之物,通体莹白,缀有赤金纹络,仆役吓得跪地求饶,连称“愿以死谢罪”。
恰逢曹冲路过,见仆役面色惨白,便上前拉着曹操的衣袖道:
“父亲,前日我见仓房梁上有鼠,许是那鼠儿顽皮,撞落了玉盏,怎能怪这位叔叔?”
曹操本有怒气,见儿子眼神澄澈,语气诚恳,又想起近日确有鼠患,便顺水推舟免去了仆役的罪责。
事后荀攸问曹冲:“君已知是仆役之过,为何还要为其遮掩?”
曹冲垂眸道:“玉盏虽贵,终究是死物;人若因一器物而亡,才是真的可惜。父亲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府中之人亦是民心,怎能轻贱?”
这番话传到曹操耳中,他对这个幼子愈发看重,时常将其带在身边,无论是与诸侯书信往来,还是与谋士商议军机,都不避着他。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冲随曹操居于军中。
彼时军中粮草渐缺,士兵多有怨言,曹操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曹冲见父亲每日眉头紧锁,便在帐中摆起沙盘,模拟两军阵势,对曹操道:
“父亲,袁绍兵多,却如散沙;我军兵少,却如利刃。若能断其粮草,散其军心,必能胜之。”
曹操闻言一怔,随即大笑:
“仓舒所言,竟与奉孝(郭嘉)不谋而合!”
后来曹操依郭嘉之计,派徐晃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粮草,果然大胜。
经此一事,军中诸将皆知曹操有个七岁便能断军机的神童之子。
建安六年,荆州牧刘表遣使入许昌,为曹操献上一头巨象。
那象产自交趾,高逾丈余,身躯庞大如小山,四足粗如巨柱,许昌百姓从未见过如此巨兽,纷纷围在府外观看,连汉献帝也派内侍前来问询。
曹操见此象,兴致大发,对左右谋士武将道:
“此象如此雄壮,不知其重量几何?诸公可有办法称出它的重量?”
众人闻言皆面面相觑。
有人提议:“可造一杆巨秤,以铁为杆,以石为砣,定能称出重量。”
然匠人估算后,称造此秤需耗费千斤精铁,且秤杆过长,无人能提得动,此计行不通。
又有人说:
“可将象宰杀,分割成块,逐一称量,再将重量相加。”
曹操闻言皱眉,此象乃刘表所赠,象征两国交好,宰杀之事实在不妥,便摇头否决。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曹冲从人群中走出,脆声道:
“父亲,我有一法,无需造巨秤,也无需杀象,便能称出象的重量。”
曹操见是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仓舒且说说你的办法。”
曹冲走到象旁,指着府前的池塘道:
“可先将象牵至大船之上,在船身与水面相接之处刻下记号。随后将象牵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待船身下沉至记号处时,便停止装石。此时船上石头的重量,便与象的重量相等。再将石头分批次称量,累加起来,便是象的重量了。”
众人听后,皆恍然大悟,纷纷赞叹:
“此计甚妙!既简便又周全。”曹操更是喜不自胜,当即命人依曹冲之计行事。兵士们先将大船泊于池塘中央,牵象上船,待船身稳定后,在船舷刻下一道红痕;再将象牵下,往船上搬运青石,直至船舷的红痕再次与水面齐平。随后工匠们将石头分筐称量,最终得出象重三千余斤。此事很快传遍许昌,汉献帝听闻后,特意召曹冲入宫,见他应对得体,谈吐不凡,不禁感叹:“曹孟德有子如此,真乃天助曹魏!”
经此“称象”一事,曹冲的神童之名传遍天下,连远在江东的孙权都曾遣使送来珍宝,特意叮嘱“赠予曹仓舒公子”。
曹操对曹冲的喜爱也愈发不加掩饰,时常在朝臣面前称赞:
“仓舒之智,远超吾等,若假以时日,必能承我大业。”
这话传到曹丕耳中,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幼的弟弟,确实有着让父亲倾心的资本。
曹冲却并未因名声大噪而骄纵,反而愈发体恤下人。
冬日里,他见府中仆役衣着单薄,便悄悄将自己的棉衣拆了,改成多件小袄分给仆役;夏日酷暑,他又命人在仆役休息的房室旁挖井,以井水降温。
环夫人见儿子如此,劝道:
“你乃公子,不必过于迁就下人。”
曹冲却道:
“母亲,若无这些叔叔伯伯劳作,府中怎能安稳?他们辛苦,我若能帮衬一二,也是应当。”
曹操得知后,对环夫人道:
“仓舒有仁心,这才是君主应有的品性,比之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人,强过百倍。”
建安八年,曹操任冀州牧,将治所迁至邺城。
彼时邺城初定,豪强横行,常有百姓被诬告入狱,冤屈难伸。
曹操虽有心整顿吏治,却因事务繁杂,难以一一甄别。
曹冲得知后,便主动向曹操请命:
“父亲,孩儿愿协助处理狱中冤案,为百姓辨明是非。”
曹操起初担忧他年幼,难以应对复杂的案情,便劝道:
“狱中之事多有凶险,且案情曲折,你恐难应付。”
曹冲却道:
“孩儿虽小,却知‘公道自在人心’。只需仔细查问,必能找出真相。”
曹操见他态度坚决,便应允了,命主簿杨修协助他处理狱案。
一日,邺城百姓王二被诬告偷窃豪强李三的黄金百两,打入大牢。
王二在狱中喊冤不止,称自己从未见过黄金。
曹冲与杨修前往狱中提审王二,见他衣衫褴褛,面色憔悴,却眼神坚定,不似作伪。
曹冲问道:
“你与李三素有往来吗?”
王二道:
“小人只是个货郎,前日路过李三家门口,被他强行拉进府中,说丢失了黄金,还在我身上搜出了一两黄金,便说我是贼。可那黄金是我卖货所得,并非偷来的!”
曹冲又前往李三家查探,见李三府中富丽堂皇,家丁却个个神色紧张。
曹冲注意到,李三家的院墙下有一处新土,似乎刚被翻动过。
他心中生疑,便对李三道:“你说丢失了百两黄金,可曾报官?为何不先搜府中,反而直接指认王二?”
李三眼神闪烁,支支吾吾道:
“我……我见他形迹可疑,便先抓了他,再报的官。”
曹冲当即命人挖掘院墙下的新土,不多时,便挖出一个陶罐,罐中果然装有九十九两黄金。
李三见事情败露,顿时瘫倒在地,如实招供:原来他因赌博输了钱,想赖掉王二的货款,又想借机敲诈一笔,便诬告王二偷金,还将剩余的黄金埋在院中,只拿出一两黄金栽赃王二。
真相大白后,王二被无罪释放,李三因诬告罪被处以杖刑,并赔偿王二的损失。
百姓们得知是曹冲为其辨冤,纷纷前往曹府道谢,称赞他“少年青天”。
杨修对曹冲道:
“君仅观李三神色与院中新土,便知真相,这份洞察力,实属罕见。”
曹冲却道:
“只是多问了几句,多瞧了几眼罢了。若官员们都能多用心,百姓便不会受冤了。”
此后,曹冲又接连处理了数起冤案,皆以公正严明着称。
曹操得知后,对朝臣道:
“仓舒不仅有智,更有仁,有公心,此乃我曹魏之福。”
他甚至开始让曹冲参与一些政务,如制定赋税制度、安抚流民等,曹冲提出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建议,也被曹操采纳,使得邺城的民生逐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权势达到顶峰。
此时曹冲已十三岁,身高渐长,容貌愈发俊朗,且精通经史子集,对兵法谋略也颇有见解,曹操对他的期许也越来越高,时常在私下对心腹说:
“待我百年之后,当传位于仓舒。”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冬,邺城爆发瘟疫,许多百姓染病身亡,曹冲也不幸被传染。
起初他只是发热咳嗽,曹操命太医日夜诊治,亲自守在病床前,喂药喂水,寸步不离。
曹冲见父亲连日操劳,面色憔悴,便强撑着虚弱的身体道:
“父亲,孩儿没事,您快去歇息吧,朝中还有许多事等着您处理。”
曹操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心疼:
“仓舒,你是父亲最看重的孩子,若你有事,父亲就算得了天下又有何用?”
病情却愈发严重,曹冲的高热始终不退,呼吸也日渐微弱。
太医们用尽了各种药方,却都无济于事。
一日,曹冲从昏迷中醒来,眼神已有些涣散,他拉着曹操的衣袖,轻声道:
“父亲,孩儿……孩儿不能陪您了。以后……您要多保重身体,莫要过于操劳。还有……兄长们……也请您多体谅……”
话未说完,便头一歪,再也没了声息。
曹操见儿子离世,悲痛欲绝,当场晕厥过去。
醒来后,他望着曹冲冰冷的遗体,泪如雨下,哽咽道:
“仓舒,是父亲没用,没能保住你……”
朝中百官皆来吊唁,曹丕、曹植等诸子也跪在灵前,曹丕虽心中有争夺储位的念头,见此情景,也不禁落下泪来;曹植更是悲痛万分,写下《仓舒诔》,其中“如何昊天,雕斯俊英”一句,道尽了对弟弟早逝的惋惜。
曹操为曹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他为骑都尉,并聘甄氏之女为其冥婚,与曹冲合葬。
葬礼当日,邺城百姓自发前来送行,道路两旁挤满了人,哭声震天。
曹操站在灵柩旁,看着百姓们悲痛的神情,心中愈发难受,对身边的荀攸道:
“我悔不该杀华佗,若华佗尚在,仓舒或许便不会死了。”
曹冲死后,曹操对诸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他见曹丕时常表现出对储位的渴望,心中便有了芥蒂,曾多次对人说:
“若仓舒在,我必不会立丕为嗣。”
而曹植虽有才,却过于疏狂,不懂政务,也难以承担大业。
最终,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还是夺得了储位,登基为帝后,追谥曹冲为“邓哀王”,并为其立庙祭祀。
岁月流转,曹魏政权更迭,最终被司马氏取代,然曹冲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无论是“曹冲称象”的智慧,还是他体恤百姓、辨明冤屈的仁心,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人们在提及古代神童时,总会第一个想到那个眉目清俊、心怀仁爱的少年——曹仓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