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天龙郡激起了层层涟漪。
消息传开的第二天,科研院的院子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挤在门口,踮着脚往院里瞧,目光无一例外地黏在那几辆新做出来的铁家伙上。昨天苏瑶骑车的模样被人添油加醋地传开,有人说那铁东西跑得比马还快,有人说它不用吃草不用喂料,简直是神物。
“苏姑娘,让我试试成不?”一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挤到前面,搓着手,眼里满是跃跃欲试。
苏瑶点头应允。那汉子学着苏瑶的样子跨上车,刚想蹬脚踏板,车身猛地一晃,他“哎哟”一声,连人带车摔在地上,惹得周围一阵哄笑。他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脸涨得通红,却不肯罢休,扶着车又试了一次。
这次他学乖了,先扶着墙慢慢挪,脚在地上蹬了几下,才小心翼翼地把脚放上踏板。车轮刚转动半圈,车身又开始歪斜,他慌忙跳下来,额头上已经见了汗。
可越是这样,大家的兴致越高。摔了的人爬起来再试,没轮到的人在旁边出主意,院子里笑声、惊呼声、叫好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节。
奇怪的是,这铁家伙看着难,上手却快。约莫一个时辰后,最先尝试的那个汉子竟真的骑着车,摇摇晃晃地在院里绕了半圈。虽然中途差点撞在树上,但他咧着嘴的兴奋劲儿,比打了胜仗还得意。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窍门。有人扶着墙练习平衡,有人互相搀扶着慢慢蹬,摔倒的次数越来越少,车轮转动的轨迹也越来越稳。到了傍晚,已经有人能骑着车在院里来去自如,甚至还敢单手扶把,引来一片喝彩。
苏瑶站在廊下,看着眼前这幕,嘴角忍不住弯起。阳光斜斜地照在那些跃动的身影上,照在转动的车轮上,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暖意。这就是她想要的——不仅是改变,更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亲身体验到“新奇”带来的力量和乐趣。
人群渐渐散去时,她叫住了负责打造自行车的工匠头领,递过去一张新的图纸。
“这是什么?”头领接过图纸,只见上面画着三个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两个,车架看着比自行车更稳当,还留了放东西的空间。
“这个叫三轮车。”苏瑶指着图纸解释,“两个后轮着地,不容易摔,能拉货,也适合年纪大些或者力气小的人用。”
她顿了顿,补充道:“先做几辆样品出来,看看用在市集运货或者老人代步上,合不合适。”
工匠头领看着图纸上清晰的结构,再想想自行车带来的轰动,眼里立刻有了光。“苏姑娘放心,我们这就动手!”
夜色渐浓,科研院的灯又亮了起来。院子里,那几辆自行车被小心地靠在墙边,车轮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擦去,却像是在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更便捷、更热闹的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序幕。而苏瑶知道,这还远远不是终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天龙郡的街头巷尾,自行车的身影越来越常见。它们不仅成为了人们出行的新选择,更成为了连接彼此、传递快乐的使者。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在田野间追逐嬉戏,大人们则用它来运送货物,或是走亲访友。每当夜幕降临,总能看到一些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在月光下畅谈理想,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和欢笑。
苏瑶的三轮车设计也迅速得到了实现。这些稳重的三轮车很快便在市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商贩们用它来装载沉重的货物,老人们则享受着它带来的便捷与舒适。它不仅减轻了人们的体力负担,更让天龙郡的生活节奏悄然加快,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幸福。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创意的早晨。苏瑶站在科研院的廊下,望着那些因自行车而欢聚一堂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实现。而她,将永远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引领着天龙郡的人们,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