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带着凉意掠过花田时,丫丫发现驿站墙上的“友谊画墙”又多了几张新画。最显眼的是林林寄来的水彩画——画里的“友谊花田”裹着一层淡淡的金黄,桃树下站着五个牵手的小人,头顶飘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等我来摘明年的桃子”。
“快看!林林说他寒假要跟着爸爸妈妈来!”丫丫举着画朝正在剥葵花籽的朵朵喊。朵朵手里的竹篮已经装了小半篮籽,闻言立刻凑过来,指尖轻轻摸着画里的桃树:“那我们得把桃树下的土翻一翻,明年春天再种点新的花籽,让他一来就看见漂亮的花。”小默抱着笔记本跑过来,飞快地在“双果节计划”旁边添了一行:“1月,迎接林林和城里的朋友,准备花田导游手册”。
苏晓正坐在驿站门口晒玉米,听见孩子们的话,笑着把手里的竹筛递过去:“先把这些葵花籽筛干净,留一半当种子,另一半炒成瓜子仁,装在布袋子里,等林林来了给他们当零食。”她刚说完,小宇和毛豆就扛着两个新编的竹筐跑过来,竹筐上刻着的向日葵花纹还泛着新鲜的竹绿:“苏晓阿姨,我们编好装种子的筐啦!赵爷爷说这样通风好,种子不会发霉。”
赵爷爷这时扛着一把锄头从山里回来,锄头把上挂着一束野菊花,黄灿灿的像小太阳。“山里的野菊开了,摘点回来插在驿站的玻璃瓶里,添点生气。”他把野菊花递给丫丫,又蹲下来翻看竹篮里的葵花籽,“这些籽得晒足三天,每天翻两遍,不然明年种下去出芽率不高。”小默赶紧把“晒种子注意事项”记在笔记本上,还特意画了个小太阳,旁边标注“每天9点到5点晒太阳”。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天都泡在花田里。早上跟着赵爷爷翻土,把收割后的向日葵杆砍成小段埋进土里当肥料;中午在驿站里炒葵花籽,炒得满屋子都是香味,偶尔偷吃几颗,烫得直吐舌头;下午则坐在门槛上贴新的画,把城里小朋友寄来的每一张画都仔细抚平,用浆糊轻轻粘在墙上。
晓雨也没闲着,她把小默写的《种子的旅行》整理成了完整的稿子,还配上了孩子们画的插图——有结着青果的桃树,有撒蒲公英种子的朵朵,还有扛着竹篮的苏晓。出版社的编辑收到稿子后,特意打来电话,说要给书设计成彩色绘本,还问能不能多放些花田的照片。“我们可以拍秋天的花田,拍晒种子的样子,还有赵爷爷编竹筐的过程。”晓雨把相机递给小默,“你来当小摄影师,把花田的故事拍下来。”
小默拿着相机,每天都在花田里转悠。他拍了丫丫给野菊花浇水的样子,拍了朵朵蹲在地上捡落叶的画面,还拍了赵爷爷编竹筐时粗糙的手掌。最让他得意的是一张夕阳下的照片:金色的余晖洒在空荡的花田里,只剩下几株残留的向日葵杆,远处的驿站冒着淡淡的炊烟,竹筐里晒着的葵花籽闪着光。“这张叫‘花田的秋天’,要放在书的最后一页。”小默把照片洗出来,贴在笔记本的扉页上。
十月底的时候,山里下了第一场霜。早上起来,花田里的草叶上结着白白的霜花,桃树的叶子也开始变黄,一片片落在地上,像铺了层金色的地毯。丫丫和朵朵捡了很多漂亮的落叶,用彩笔在上面画画,有的画小桃子,有的画向日葵,然后把落叶夹在书里当书签。“等林林来了,我们每人送他一片书签,上面写着我们的名字。”朵朵把自己画的落叶书签夹进《种子的旅行》初稿里,小心翼翼地压平。
赵爷爷开始忙着编竹灯笼,他找来了粗细均匀的竹条,每天坐在驿站门口编织。竹条在他手里变得特别听话,不一会儿就能编出一个圆圆的灯笼架。小宇和毛豆蹲在旁边学,手指被竹条磨得发红也不放弃。“编好灯笼架,还要糊上红纸,等过年的时候挂在花田边,晚上点亮的时候,像一片小灯笼海。”赵爷爷给孩子们展示刚编好的灯笼架,阳光透过竹条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苏晓则在准备冬天的食材,她把晒干的向日葵花瓣和玉米须收集起来,说可以煮水喝;还把秋天收的红薯切成块,晒成红薯干,装在陶罐里。“冬天冷的时候,我们坐在驿站里,喝着向日葵花茶,吃着红薯干,听赵爷爷讲山里的故事,多舒服。”她给孩子们每人递了一块红薯干,甜丝丝的,带着阳光的味道。
十二月初,城里的第一场雪还没下,山里就飘起了小雪花。早上起来,孩子们推开驿站的门,发现花田和桃树都裹上了一层薄薄的雪,像撒了层白糖。“我们堆个向日葵雪人吧!”丫丫兴奋地抓起一把雪,去年堆雪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朵朵冻得通红的手还在调整雪人的“花瓣”,小默则用黑石子给雪人安眼睛。
“今年的雪人要戴竹编的帽子!”小宇跑回驿站,拿来赵爷爷编好的小竹帽。孩子们分工合作,丫丫和毛豆滚雪人的身子,朵朵和小默堆雪人的头,小宇则负责给雪人戴帽子、插“花瓣”——他们用晒干的向日葵杆当雪人的“花盘”,用红绳做围巾。不一会儿,一个戴着竹帽、围着红围巾的向日葵雪人就站在了桃树下,看起来特别可爱。小默赶紧拿出相机,拍下了这个冬天的第一个雪人。
雪下得最大的那天,林林打来电话,说他已经买好了来山里的火车票,再过一周就要到了。“我带了城里的巧克力,还要给你们看我新画的画!”林林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满是期待。孩子们挂了电话,立刻开始准备迎接林林的礼物——丫丫把自己做的落叶书签装在信封里,朵朵把晒干的蒲公英种子包在布包里,小默则把《种子的旅行》的初稿复印了一份,想让林林先看看。
赵爷爷也忙了起来,他编了五个小竹篮,每个篮子里都放了一个小灯笼和一包炒葵花籽;苏晓则烤了向日葵饼干,装在油纸袋里,还在袋子上画了向日葵图案。“林林第一次来山里,要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心意。”苏晓把饼干放进竹篮里,满屋子都是饼干的香味。
林林来的那天,天放晴了,阳光照在雪地上,闪着耀眼的光。孩子们早早地站在村口的路上等,手里拿着准备好的竹篮。当看到林林跟着爸爸妈妈走过来时,丫丫第一个跑了过去:“林林!我们等你好久啦!”林林也兴奋地跑过来,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我带了好多礼物给你们!”
回到驿站,林林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包,拿出城里的巧克力、彩色铅笔,还有一本厚厚的儿童绘本。“这是我最喜欢的书,里面讲的是种子的故事,跟你的《种子的旅行》很像!”林林把绘本递给小默,又拿出一个音乐盒——正是上次寄来的那个《向日葵之歌》音乐盒,“我把它带来了,我们可以一起听。”
孩子们围坐在驿站里,听林林讲城里的事——他说城里的公园也种了向日葵,但是没有“友谊花田”的向日葵大;还说他的同学们都知道“友谊花田”的故事,都想来看看结着甜桃子的桃树。“等明年夏天,我要带更多的朋友来,一起参加‘双果节’!”林林拿着丫丫送的落叶书签,开心地说。
下午,雪停了,孩子们带着林林去看花田和桃树。雪后的花田一片洁白,只有那个向日葵雪人还站在桃树下,竹帽上积了一层雪。“这是我们堆的向日葵雪人,戴的是赵爷爷编的竹帽。”朵朵指着雪人说。林林赶紧拿出手机,拍下了雪人,又拍了挂在驿站门口的竹灯笼:“我要把这些照片发给同学们看,让他们羡慕我!”
赵爷爷这时扛着一把扫帚走过来,说要带孩子们去山里看雪景。山里的雪比花田的厚,树枝上挂着雪,像开了白色的花。赵爷爷还带孩子们找到了几棵野桃树,树枝上积着雪,看起来特别漂亮。“明年春天,这些野桃树也会开花,到时候我们可以摘桃花瓣,用来做桃花茶。”赵爷爷指着野桃树说,小默赶紧把“春天摘桃花做茶”记在笔记本上。
晚上,苏晓做了热腾腾的红薯粥,还炒了山里的野菜。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喝着红薯粥,吃着向日葵饼干,听赵爷爷讲山里的故事。林林第一次喝红薯粥,觉得特别甜:“比城里的粥好喝多了!”苏晓笑着说:“这是用‘友谊花田’旁边种的红薯煮的,当然甜。”
睡觉前,孩子们把赵爷爷编的小灯笼点亮,挂在驿站的窗户上。灯笼的光透过红纸,照在墙上的“友谊画墙”上,温暖又明亮。林林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手里拿着朵朵送的蒲公英种子,心里想着:明年夏天一定要再来,看看结满桃子的桃树,看看盛开的向日葵,还要和朋友们一起办“双果节”。
春节的时候,花田边挂满了竹灯笼。晚上点亮的时候,一片通红,像星星落在了地上。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灯笼下跑着玩,赵爷爷则在驿站里写春联,苏晓煮着向日葵花茶,晓雨则在修改《种子的旅行》的最后几页。林林已经回城里了,但他寄来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城里的烟花,旁边写着:“祝友谊花田的朋友们新年快乐,明年夏天见!”
二月底,雪开始融化,桃树的枝桠上冒出了小小的芽。孩子们开始忙着翻土,准备种新的向日葵种子。小默把去年晒好的葵花籽拿出来,仔细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丫丫和朵朵则在花田周围种上了蒲公英种子;小宇和毛豆则跟着赵爷爷修理桃树枝,把枯萎的枝条剪掉。“今年的桃树一定会结更多的桃子!”丫丫摸着桃树的新芽,开心地说。
三月的时候,出版社寄来了《种子的旅行》的样书。当晓雨把样书递给小默时,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书的封面是小默拍的那张“花田的秋天”,里面有孩子们画的插图,还有花田的照片。小默翻开书,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眼睛都亮了:“我们的书出版啦!”孩子们拿着样书,互相传看,心里满是骄傲。
晓雨说,出版社要在四月举办《种子的旅行》的发布会,邀请孩子们去城里参加。“我们可以带着‘友谊花田’的向日葵种子和桃花瓣,送给城里的小朋友。”晓雨说,孩子们立刻开始准备——他们装了很多向日葵种子,还收集了刚开的桃花瓣,用布袋子包好。
四月的城里,已经春暖花开。孩子们第一次去城里参加发布会,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发布会上,小默给大家讲了“友谊花田”的故事,讲了桃树结果的过程,讲了和朋友们一起晒种子、堆雪人的日子。台下的小朋友们听得入迷,纷纷举手问:“我能去‘友谊花田’玩吗?”“桃子真的带着向日葵的香味吗?”
发布会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围着孩子们,想要“友谊花田”的种子。小默把准备好的向日葵种子分给大家,还告诉他们怎么种:“要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浇一点水,很快就会发芽。”朵朵则把桃花瓣送给小朋友们:“这是‘友谊花田’的桃花瓣,可以用来做书签。”
回到山里的时候,花田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小小的绿芽从土里钻出来,像一个个小逗号。桃树也开了花,粉色的花瓣飘落在地上,像铺了层粉色的地毯。孩子们把城里小朋友送的礼物——有彩色铅笔、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