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话音刚落,门口风铃突然叮当作响,一个背着帆布包的年轻姑娘探进头来。她约莫二十出头,额前碎发沾着些汗珠,手里紧紧攥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期待与忐忑。
“请问……这里是记忆馆吗?”姑娘轻声问道,声音带着几分怯意。苏晓连忙上前,笑着点头:“是啊,欢迎你来!快进来歇歇,喝杯热茶。”
姑娘跟着苏晓走到桌边坐下,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放在桌上,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我叫林溪,是一名大学生,学的是教育学。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忆馆和小书屋的报道,特别受触动,今天特意从学校赶过来,想看看能不能为这里做些什么。”
李老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拿起桌上的野栗子递给林溪:“姑娘,先尝尝这个,是石头刚从后山带来的,新鲜着呢。你能来,我们特别开心,记忆馆和小书屋正需要像你这样有爱心的年轻人帮忙。”
林溪接过野栗子,剥开一颗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她打开笔记本,里面贴满了剪报和照片,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记。“我从报道里看到了小书屋的故事,也了解到记忆馆收集老物件的意义。我在学校里组织过读书分享会,还去过乡村支教,或许可以帮小书屋的孩子们设计一些趣味阅读课程,也能帮记忆馆整理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做成文字档案。”
苏晓眼睛一亮,立刻拿出活动策划本:“太好啦!我们正愁没人系统整理老物件的故事呢。之前收集的很多物件,只知道捐赠人的名字,具体的背景故事还没来得及详细记录。你要是能帮忙整理,以后访客来参观,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物件背后的温暖了。”
林溪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干劲:“我明天就可以开始!我还带了一些儿童绘本,想捐给小书屋,都是我精心挑选的,特别适合山里的孩子读。等周末联动活动的时候,我还能帮着带孩子们做阅读游戏,让他们更喜欢读书。”
石头笑着拍了拍林溪的肩膀:“小姑娘,真是太谢谢你了!小书屋的孩子们要是知道有新老师来给他们上课,肯定特别开心。下次去小书屋,我带你去后山转转,那里有好多有趣的动植物,你可以把它们编进故事里,讲给孩子们听。”
几人正聊着,林小满提着一篮刚洗好的野草莓走了进来:“大家快尝尝这个!刚从后院摘的,特别甜。林溪妹妹,你也来尝尝。”林溪接过一颗野草莓,放进嘴里,甜美的汁水瞬间充满口腔。
“对了,”林小满突然想起什么,“周教授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下午要带几位老校友去小书屋看看,让我提前跟石头哥说一声,准备些茶水。他们还想给小书屋捐些旧书,都是以前他们珍藏的儿童读物。”
石头立刻起身:“那我现在就回小书屋准备!林溪,你要是有空,也跟我一起去看看?正好熟悉一下环境,方便以后给孩子们上课。”林溪毫不犹豫地答应:“好啊!我现在就跟你走。”
两人提着林溪带来的绘本,往小书屋的方向走去。一路上,石头给林溪讲着小书屋的故事:“当初办小书屋,就是觉得山里的孩子读书不容易,想让他们有个地方能读到更多的书。刚开始的时候,书屋只有几本书,都是我自己攒钱买的。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小书屋,纷纷捐来书籍和学习用品,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林溪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石头哥,你真了不起!能坚持这么多年,为孩子们做这么多事。我以后一定要多向你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孩子们拓宽眼界,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很快,两人就到了小书屋。小书屋坐落在山脚下,木质的门扉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山里娃书屋”五个字,虽然有些陈旧,却透着温暖。推开门,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从绘本到科普读物,从故事书到旧课本,应有尽有。
石头把绘本放在书架上,林溪则开始整理书架上的书籍,把不同类型的书分类摆放整齐。“石头哥,咱们可以在书架上贴些标签,方便孩子们找书。比如,把绘本放在一个区域,科普书放在另一个区域,这样孩子们就能更快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了。”林溪提议道。
石头笑着点头:“这个主意好!下次我去镇上买些标签纸,咱们一起给书架贴标签。对了,书屋后面有个小院子,里面种了些花草,还有一张石桌和几条石凳,孩子们平时读完书,就会在院子里玩耍、聊天。”
林溪跟着石头来到后院,院子里种着月季、茉莉,还有一些常见的野菜。石桌上放着一个破旧的足球,旁边还有几个用树枝做的玩具。“这里真舒服,”林溪感叹道,“孩子们在这里读书、玩耍,肯定特别开心。以后我可以在院子里给孩子们上阅读课,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感受读书的乐趣。”
两人正忙着整理书屋,门口传来了周教授的声音:“石头,我们来啦!”石头和林溪连忙迎出去,只见周教授带着三位老校友,手里都提着沉甸甸的袋子,里面装满了书籍。
“周教授,各位大爷,快请进!”石头热情地招呼着。老校友们走进书屋,看着满书架的书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真好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感慨道,“没想到山里还有这么好的书屋,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这些书都是我们珍藏多年的,希望能帮到孩子们。”
林溪连忙接过书籍,开始整理分类。老校友们则在书屋里四处参观,不时拿起书架上的书翻看。“这个小书屋虽然不大,但很温馨,”另一位老校友说,“以后我们会经常来看看,再给孩子们捐些书,也给他们讲讲我们年轻时的故事,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有多来之不易。”
周教授看着忙碌的林溪,笑着对石头说:“这姑娘是来帮忙的吧?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为乡村教育出力,真是太好了。以后记忆馆和小书屋的联动活动,肯定能办得越来越好。”
中午时分,大家在小书屋的院子里吃了简单的午饭,有石头提前准备的野菜饺子,还有周教授带来的酱菜。饭后,老校友们和石头、林溪聊起了乡村教育的往事,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和感悟。林溪认真地听着,把这些珍贵的故事都记在了笔记本上,打算以后讲给小书屋的孩子们听。
下午,林溪跟着周教授和老校友们回到了记忆馆。刚进门,就看到苏晓和林小满正在整理新捐赠的老物件。“林溪,你回来啦!”苏晓笑着迎上来,“我们刚收到一位老教师捐赠的教案本,里面记录了他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特别珍贵。你正好可以帮忙整理一下,把里面的故事记录下来。”
林溪接过教案本,小心翼翼地翻开。教案本的纸张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老师的教学反思。“这位老师真是太用心了,”林溪感动地说,“这些教案不仅是珍贵的教学资料,更是一段段温暖的教育故事。我一定要好好整理,让更多人知道这位老师的付出。”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全身心地投入到记忆馆和小书屋的工作中。她帮记忆馆整理老物件的故事,为每一件物件制作详细的文字档案;她去小书屋给孩子们上阅读课,教孩子们做阅读笔记,开展读书分享会;她还和苏晓、林小满一起,完善联动活动的策划,设计更多有趣的环节,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周末很快就到了,记忆馆和小书屋的联动活动如期举行。第一批参与活动的访客早早地来到记忆馆集合,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退休教师,还有大学生志愿者。苏晓给大家分发了活动手册,介绍了当天的行程,随后大家就跟着石头和林溪,一起前往小书屋。
一路上,林溪给大家讲着山里的植物和动物,还教孩子们认识路边的野菜,告诉他们哪些野菜可以食用,哪些野菜有药用价值。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林溪身边,不停地提问,林溪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到达小书屋后,孩子们立刻被书架上的书籍吸引,纷纷拿起书读了起来。林溪则组织孩子们开展读书分享会,让每个孩子都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老校友们坐在院子里,给孩子们讲起了过去的教学故事,还教孩子们用算盘计算,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
手工活动环节,石头教大家用树枝和树叶做小摆件,林溪则教孩子们用彩纸折小船、折星星。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家长们也忍不住参与进来,和孩子们一起动手,享受着温馨的亲子时光。
中午,大家一起吃了石头和林溪提前准备的农家饭,有炒野栗子、野菜豆腐汤,还有香喷喷的玉米饼。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休息,孩子们围着石头和林溪,听他们讲巡护时遇到的趣事,还有读书时的美好经历。
下午,第二批活动开始,小书屋的孩子们来到了记忆馆。李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展柜,给他们讲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当孩子们看到那位老教师捐赠的教案本时,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认真地听李老师讲解。“这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教导每一个学生,”李老师轻声说,“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像这位老师一样,热爱学习,尊敬老师,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林溪则带着孩子们来到书信展柜前,给他们读小美写的信,还有其他学生写给老师的感谢信。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里满是感动。一位小男孩拉着林溪的手说:“林老师,我以后也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当一名老师,像信里写的那样,教孩子们知识,给他们讲故事。”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做的手工作品,送给了记忆馆的工作人员,还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卡,贴在了记忆馆的心愿墙上。有的孩子写道:“我要多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的孩子写道:“我要保护山里的动植物,让大自然更美丽。”还有的孩子写道:“我要成为一名志愿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听着他们稚嫩却坚定的心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李老师轻声说:“这就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意义啊,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物件,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能带着这份温暖和力量,勇敢地走向未来。”
活动结束后,记忆馆收到了很多反馈。参与活动的家长说,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温暖,以后会经常带孩子来记忆馆,也会去小书屋支持石头和林溪的工作。大学生志愿者们表示,以后每个周末都会来帮忙,为记忆馆和小书屋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溪也收到了孩子们的礼物,有孩子们亲手画的画,有他们折的纸星星,还有他们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林老师,我们喜欢你”“林老师,下次还要给我们上课”。看着这些充满爱意的礼物,林溪的心里暖暖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留在记忆馆和小书屋,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记忆馆和小书屋的联动活动成了常态,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