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接过照片,指尖在画面上轻轻摩挲,仿佛能触到小书屋木门的粗糙纹理,闻到山间草木的清香。“还记得你第一次跟我说要办小书屋时,我还担心你一个人忙不过来,没想到你不仅办起来了,还坚持了这么多年。”她抬头看向石头,眼里满是欣慰,“照片里这些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
石头笑着挠挠头,坐在记忆馆的长凳上,打开了话匣子:“左边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叫丫丫,去年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了,每次放假还会回小书屋帮我整理书籍;中间那个戴帽子的小男孩,特别喜欢看动物百科,现在总跟着我去巡护,说以后也要当护林员,保护后山的动植物。”他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要是当年您没在树下劝我,我现在说不定还在山里瞎晃悠,哪能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儿做。”
苏晓端来三杯热茶,放在几人面前,笑着说:“石头哥,您这故事要是写下来,肯定能成为记忆馆里又一段温暖的回忆。对了,上次展览结束后,好多人都问起您的小书屋,还有家长想带着孩子去体验呢。”
“欢迎啊!”石头眼睛一亮,“小书屋虽然不大,但书还挺全的,有故事书、科普书,还有不少旧课本,都是以前学生和好心人捐的。要是孩子们去了,我还能带着他们在附近认认植物,看看鸟窝,让他们感受感受山里的乐趣。”
李老师喝了口热茶,若有所思地说:“要不咱们跟小书屋搞个联动活动?让记忆馆的访客去小书屋体验,再让小书屋的孩子来记忆馆看看这些老物件,听听过去的故事,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增长见识,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小书屋。”
苏晓和石头都眼前一亮,纷纷点头赞同。苏晓立刻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活动想法:“咱们可以定在周末,分两批进行。第一批让记忆馆的访客去小书屋,石头哥负责带大家巡护、讲解动植物知识,还可以安排孩子们一起读故事书;第二批让小书屋的孩子来记忆馆,李老师给他们讲过去的教学故事,我再带他们参观展柜里的老物件。”
石头补充道:“我还能提前准备些野果、野菜标本,给孩子们做讲解,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山里的生态。对了,小书屋旁边有片空地,咱们还能搞个小型的手工活动,教孩子们用树枝、树叶做小摆件,这样活动能更丰富些。”
三人越聊越起劲,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林小满提着饭盒走进记忆馆,看到石头,惊喜地说:“石头哥,您怎么来了?上次展览您没来,好多人都问起您呢。”
石头笑着把野栗子递给林小满:“刚从后山巡护回来,顺便带了些野栗子给大伙儿尝尝。我跟李老师、苏晓正商量着跟小书屋搞联动活动呢,等活动定下来,还得麻烦你帮忙整理物料。”
林小满接过野栗子,开心地说:“没问题!我这就去把野栗子分装起来,等会儿周教授和王奶奶来了,也让他们尝尝鲜。对了,周教授说今天下午要带几位老校友来记忆馆,他们想看看展柜里的老物件,说不定还能捐些跟老师有关的东西呢。”
刚说完,门口就传来了周教授的声音:“小满,我来啦!”周教授身后跟着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都提着布包,看样子是带来了捐赠的物件。
李老师起身迎接,笑着说:“老朋友们,快进来坐!石头也在呢,刚从后山带来了新鲜的野栗子。”
三位老人走进记忆馆,看到石头,其中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开口问道:“这位就是当年那个想当护林员的石头吧?我在展览照片上见过你,没想到今天能见到本人。”
石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啊,大爷,我就是石头。您是?”
“我是李老师的老同学,当年跟她一起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老人笑着说,从布包里拿出一个旧算盘,“这是我当年教书时用的算盘,那时候没有计算器,给学生讲算术题全靠它。现在计算器普及了,这算盘也用不上了,但我一直没舍得扔,听说记忆馆在收集老物件,就想着捐过来,让年轻人也看看以前的教学工具。”
另一位老人从布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新华字典》,感慨地说:“这是我刚教书时买的字典,书页都翻烂了,我用胶带粘了又粘。那时候学生们没什么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来借我的字典查,这本字典陪了我三十年,现在捐给记忆馆,也算是给它找了个好归宿。”
第三位老人则拿出了一枚校徽,校徽上刻着“红星小学”四个字,虽然有些磨损,但字迹依然清晰:“这是红星小学的校徽,我当年就在那里教书,后来学校合并了,校徽也成了纪念品。我希望把它捐给记忆馆,让大家还记得曾经有这么一所乡村小学,有一群老师在那里默默付出。”
苏晓和林小满连忙接过物件,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准备登记入库。周教授笑着说:“真是太好了!又多了三件珍贵的老物件。刚才石头说要跟小书屋搞联动活动,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咱们老校友也能出份力,比如给小书屋捐些书籍,或者去给孩子们讲讲课。”
三位老人纷纷点头,戴眼镜的老人说:“我家里还有不少旧书,都是适合孩子看的,明天我就整理出来,送到小书屋去。我还能给孩子们讲讲我当年教书的故事,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学习条件有多好。”
就这样,联动活动的计划越来越完善,不仅有记忆馆和小书屋的工作人员参与,还有老校友们的支持。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忙着筹备活动:苏晓负责联系参与人员,确定活动流程;林小满负责整理物料,制作活动手册;李老师和老校友们一起整理捐赠的书籍,还准备了故事素材;石头则回到小书屋,打扫卫生,整理标本,为活动做准备。
活动当天,天气格外晴朗。第一批参与活动的访客早早地来到记忆馆集合,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对乡村教育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有几位退休教师。苏晓给大家分发了活动手册,介绍了当天的行程,随后大家就跟着石头,一起前往小书屋。
一路上,石头给大家讲解着山间的植物,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野菜,哪些是有药用价值的草药,还指给大家看树上的鸟窝,教大家辨认不同鸟类的叫声。孩子们兴奋地围在石头身边,不停地提问,石头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到达小书屋后,孩子们立刻被书架上的书籍吸引,纷纷拿起书读了起来。老校友们则坐在院子里,给孩子们讲起了过去的教学故事。一位老教师拿着旧算盘,教孩子们怎么用算盘计算,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手工活动环节,石头教大家用树枝和树叶做小摆件。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有的做了小鸟,有的做了小花,还有的做了小房子。家长们也忍不住参与进来,和孩子们一起动手,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中午,大家一起吃了石头提前准备的农家饭,有野菜饺子、炒野栗子,还有山里的泉水煮的粥,简单却充满了山野的味道。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休息,孩子们围着石头,听他讲巡护时遇到的趣事,比如救助受伤的小鸟,发现罕见的植物。
下午,第二批活动开始,小书屋的孩子们来到了记忆馆。李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展柜,给他们讲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当孩子们看到石头捐赠的照片时,都兴奋地指着照片里的自己,叽叽喳喳地跟李老师分享当时的情景。
在书信展柜前,李老师拿出小美写的信,给孩子们读了起来。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眼神里满是感动。一位小女孩拉着李老师的手说:“李老师,我以后也要给我的老师写信,告诉她我有多喜欢她。”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做的手工摆件,送给了记忆馆的工作人员,还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卡,贴在了记忆馆的心愿墙上。有的孩子写道:“我以后要当老师,像李老师一样教孩子们知识。”有的孩子写道:“我要保护山里的动植物,跟石头叔叔一样当护林员。”还有的孩子写道:“我要多读书,长大后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听着他们稚嫩却坚定的心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李老师轻声说:“这就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意义啊,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物件,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能带着这份温暖和力量,勇敢地走向未来。”
活动结束后,记忆馆收到了很多反馈。参与活动的家长说,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温暖,以后会经常带孩子来记忆馆,也会去小书屋支持石头的工作。老校友们则表示,以后会经常来记忆馆,给大家讲更多过去的故事,还会继续为小书屋捐赠书籍和物资。
石头也带来了好消息,活动结束后,有不少人联系他,想给小书屋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还有几位大学生表示,暑假想过来当志愿者,帮孩子们辅导功课。石头笑着说:“没想到一次联动活动,能带来这么多支持,以后小书屋会越来越好,我也能帮到更多的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记忆馆和小书屋的联动活动成了常态,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记忆馆里的老物件也越来越多,有老教师捐赠的教案本,有学生捐赠的旧课本,还有家长捐赠的孩子的成长手册,每一件物件都承载着一段温暖的回忆。
周教授还联系了当地的媒体,报道了记忆馆和小书屋的故事。报道播出后,有更多人知道了这个隐藏在城市角落的记忆馆,知道了山里的小书屋,还有不少人专程赶来,捐赠物件,分享故事,或者只是来感受这份温暖。
有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来到记忆馆,手里拿着一个旧布包。她走到展柜前,看着里面的旧钢笔,眼眶突然红了。李老师连忙走过去,轻声问道:“大娘,您怎么了?是不是看到什么熟悉的物件了?”
老奶奶擦了擦眼泪,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支和展柜里一模一样的旧钢笔。“这是我先生当年教书时用的钢笔,他教了一辈子书,走的时候还握着这支钢笔,说舍不得他的学生,舍不得讲台。”老奶奶哽咽着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的记忆馆,知道这里在收集跟老师有关的物件,就想着把这支钢笔捐过来,让它跟其他的老物件一起,继续传递这份对教育的热爱。”
李老师接过钢笔,轻轻抚摸着,就像抚摸着一段珍贵的时光。“大娘,谢谢您。您先生的钢笔会在这里得到好好的保护,我们会给它写好故事卡片,让每一个来记忆馆的人都知道,曾经有一位老师,用这支钢笔,写下了无数对学生的期待和关爱。”
老奶奶看着展柜里的钢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就好,这样就好。我先生要是知道,他的钢笔还能发挥作用,肯定会很开心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记忆馆里的故事越来越多,温暖也在不断传递。展柜里的旧钢笔,依旧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它见证了李老师的教学岁月,见证了石头的梦想实现,也见证了无数人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回忆的珍视。
每当有人问起记忆馆的意义,苏晓都会笑着说:“记忆馆就像一个温暖的容器,装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