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趴在桌上,看着纪念册里渐渐丰富的内容,指尖轻轻摩挲着张奶奶绣的梅花手帕,忽然抬头问:“小满姐姐,你说奶奶看到李爷爷写的字,会不会想起以前她教我写毛笔字的样子呀?”
林小满正用彩绳给纪念册装订边角,闻言停下手里的活,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一定会的。奶奶要是知道你现在这么能干,还把大家的心意都攒在一起,肯定特别开心。”说话间,窗外传来一阵自行车铃铛声,陈阳推着车停在门口,车筐里放着个黑色的录音设备,还有几盘空白磁带。
“我把之前录的评弹整理好了,还多带了些设备,咱们今天就能录大家的祝福。”陈阳走进来,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目光落在纪念册上,不由感叹,“这册子做得真用心,每一页都像裹了层暖意。”
苏晓立刻举起笔,眼睛亮晶晶的:“陈阳哥哥,你也给奶奶说句祝福吧!你上次帮我修好了奶奶留下的旧相框,奶奶肯定记得你。”
陈阳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在录音设备前坐下:“阿姨,您放心,苏晓在记忆馆里过得很开心,我们都会像家人一样照顾她。祝您生日快乐,也希望您能看到,苏晓现在不仅能讲好多故事,还学会了帮着打理馆里的事,越来越坚强了。”
录音键按下的瞬间,屋内格外安静,只有陈阳温和的声音在空气中流转,苏晓趴在桌边,认真地听着,眼眶悄悄红了。林小满见状,悄悄从抽屉里拿出一包纸巾,放在她手边,又给陈阳递了杯热姜枣茶:“辛苦你特意跑一趟,快暖暖身子。”
陈阳接过茶杯,刚喝了一口,就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转头一看,是常来记忆馆的赵叔。赵叔是附近修车铺的老板,之前记忆馆的木门合页坏了,还是他免费来修的。此刻他手里提着个布袋子,走进来就笑着说:“听说你们在给苏晓奶奶准备生日礼,我也来凑个热闹。”
说着,他从布袋子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木刻——那是个巴掌大的银锁模样,上面还刻着“平安”两个字,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我这手艺比不上专业的,就是想着银锁是阿姨留下的念想,刻个小银锁放在纪念册里,也算添份心意。”
苏晓赶紧接过木刻,小心地捧在手里,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赵叔,谢谢您,这个木刻好漂亮,奶奶肯定会喜欢的。”
赵叔摸了摸后脑勺,笑得有些不好意思:“跟孩子客气啥,你们这记忆馆啊,天天热热闹闹的,就像个大家庭,能帮上忙我也高兴。”
接下来的几天,记忆馆里每天都有人来送祝福。隔壁花店的王姐送来一束干花,是永不凋谢的满天星,说希望奶奶的爱能像满天星一样,一直陪伴着苏晓;楼下文具店的张老板送来一沓彩色卡纸,让苏晓可以在纪念册里多贴些手绘;就连之前来参观过的小学生乐乐,也特意画了一幅画,上面是苏晓和奶奶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场景,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奶奶生日快乐”。
苏晓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有的贴在纪念册里,有的放在专门的小盒子里,打算到时候一起摆在奶奶的照片前。周教授则每天都用旧收音机播放评弹,一边听一边帮苏晓修改纪念册里的文字,遇到苏晓记不清的和奶奶有关的细节,就耐心地帮她回忆。
“奶奶以前是不是喜欢在傍晚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织毛衣啊?”周教授放下笔,看着苏晓问道。
苏晓歪着头想了想,点头说:“是啊,那时候我总坐在奶奶旁边,帮她绕毛线球,奶奶还说,等织好了毛衣,就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那咱们就在纪念册里加上这段,”周教授笑着在纸上写下,“傍晚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奶奶手里的毛线团转啊转,苏晓踮着脚帮奶奶绕线,空气里满是毛线的软香,还有祖孙俩的笑声。”
苏晓看着纸上的文字,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仿佛又回到了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林小满则在一旁整理录音,把张奶奶的祝福、李爷爷的毛笔字讲解、陈阳的叮嘱,还有赵叔的笑声,都一一剪辑好,还特意在开头加了一段旧收音机里的评弹,结尾则是苏晓唱的《生日快乐》歌,虽然调子有些不准,却格外真诚。
生日前一天,纪念册终于全部做好了。苏晓把它抱在怀里,坐在展柜前,看着里面奶奶织的毛衣,轻声说:“奶奶,明天就是您的生日了,我把大家的心意都装在纪念册里了,您看,有周爷爷写的故事,有小满姐姐贴的照片,还有好多叔叔阿姨送的礼物,您一定很开心吧?”
林小满走过来,轻轻坐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包装好的盒子:“这是我给奶奶准备的礼物,是一串手工做的檀木手串,戴在手上能闻到淡淡的香味,就像奶奶以前用的香皂味一样。”
苏晓接过盒子,打开一看,手串的珠子圆润光滑,还串着一个小小的银锁吊坠,和奶奶留下的银锁一模一样。“小满姐姐,这个太好看了,谢谢您。”
周教授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相册:“这是我年轻时候的相册,里面有我在知青点的照片,还有我和老乡们的合影。明天咱们把它也摆在奶奶的照片前,就当是我给阿姨的礼物,让她也看看我们那时候的故事。”
苏晓抱着纪念册,看着身边的林小满和周教授,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虽然奶奶不在了,但记忆馆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陪着她,而这些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一直照亮着她的生活。
生日当天,天刚亮,苏晓就早早地来到了记忆馆。林小满已经把馆里打扫干净了,还在门口挂了两个红灯笼,周教授则在展柜前摆放奶奶的照片和各种礼物。苏晓把纪念册放在照片旁边,又小心翼翼地打开录音设备,里面立刻传来婉转的评弹声,混着清晨的阳光,让整个记忆馆都充满了暖意。
没过多久,张奶奶、赵叔、陈阳他们就陆续来了。张奶奶手里提着一个蛋糕,上面插着几根蜡烛,笑着说:“咱们今天给阿姨过个热闹的生日,让她知道,苏晓现在过得很好。”
赵叔则帮忙把李爷爷写的“爱永不褪色”挂在墙上,陈阳则调试着录音设备,准备让大家一起给奶奶唱生日歌。苏晓站在奶奶的照片前,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眶又红了,但这次,眼里满是幸福的泪水。
周教授拿起纪念册,轻轻翻开,一边翻一边给大家讲解里面的内容:“这一页是苏晓写的序言,字里行间都是对奶奶的思念;这一页是张奶奶绣的梅花手帕,象征着坚强;这一页是赵叔刻的木刻银锁,代表着平安……”
大家围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会补充几句自己和奶奶有关的回忆。张奶奶看着照片里的奶奶,笑着说:“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阿姨的时候,她正在给苏晓织毛衣,手里的针脚又细又密,一看就是个细心的人。”
赵叔也点头说:“是啊,以前阿姨经常来我店里修自行车,每次都要跟我聊几句苏晓的学习情况,眼里满是骄傲。”
苏晓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暖暖的,她走到纪念册前,拿起笔,在最后一页写下:“谢谢大家的心意,奶奶一定能感受到。以后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好好打理记忆馆,把奶奶的爱和大家的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写完后,她抬头看着大家,笑着说:“咱们一起给奶奶唱生日歌吧!”
伴随着录音设备里传来的伴奏声,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歌声在记忆馆里回荡,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落在奶奶的照片上,落在纪念册上,落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唱完歌后,张奶奶把蛋糕切开,分给大家。苏晓拿起一块蛋糕,放在奶奶的照片前,轻声说:“奶奶,您也尝尝,这个蛋糕可甜了。”
周教授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说:“以后每年阿姨的生日,咱们都在记忆馆里过,让这里永远都充满爱和回忆。”
大家纷纷点头,苏晓也用力点头,她知道,奶奶虽然不在了,但她的爱一直都在,而记忆馆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她的家人,会陪着她一直走下去。
傍晚的时候,大家渐渐散去了。苏晓和林小满、周教授一起收拾着馆里的东西,夕阳透过玻璃窗洒进来,给展柜里的毛衣和银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泽。苏晓看着纪念册,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每一个字迹、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礼物,心里满是幸福。
“小满姐姐,周爷爷,谢谢你们。”苏晓抬起头,眼里满是真诚,“如果没有你们,没有记忆馆里的大家,我可能还像以前一样胆小。是你们让我知道,奶奶的爱一直都在,还有很多人在爱着我。”
林小满蹲下身,握住苏晓的手:“傻孩子,我们都是一家人,互相照顾是应该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记得,记忆馆永远是你的家,我们永远都会陪着你。”
周教授也笑着说:“是啊,以后咱们还要一起整理老物件的故事,一起把那本故事书完成,一起看着记忆馆越来越热闹。”
苏晓用力点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难过的时候,但只要有记忆馆,有身边的这些家人,她就不会害怕。因为她明白,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爱与时光,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陪伴,会像一颗颗种子,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最坚强的力量,支撑着她一直往前走。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天空泛起了淡淡的晚霞。记忆馆里的灯光亮了起来,照亮了展柜里的每一件老物件,也照亮了苏晓脸上的笑容。录音设备里还在循环播放着评弹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脚步声、笑声混在一起,构成了记忆馆最温暖的旋律。
日子还在继续,春天很快就会到来,雪会融化,花儿会开放,但记忆馆里的故事,却会一直流传下去。那些藏在纪念册里的爱与祝福,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陪伴,会像冬日里的暖阳,像雪天里的姜枣茶,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也守护着这个充满爱与回忆的小小记忆馆。
纪念册的余温还萦绕在记忆馆的每个角落,转眼就到了三月。檐角的冰棱化作水珠,顺着青石板路的缝隙渗进泥土里,催得墙根下冒出几株嫩绿的草芽。苏晓背着书包跑进馆时,总能看见林小满蹲在门口,小心翼翼地给新栽的薄荷浇水——那是张奶奶前些天送来的,说薄荷清热,夏天泡在茶里能解暑。
“小满姐姐!”苏晓把书包往桌边一放,就凑过去看薄荷,“这芽儿比昨天又长高了点!”她指尖轻轻碰了碰叶片,又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个纸包,“我妈妈烤了蔓越莓饼干,说让大家尝尝。”
林小满直起身,接过纸包打开,甜香瞬间漫开来。她捏起一块递给苏晓,自己也尝了一口:“阿姨的手艺越来越好了,比上次的核桃酥还香。”正说着,周教授推着自行车走了进来,车后座绑着个竹编筐,里面装着几本泛黄的旧书。
“这是我昨天去旧书市场淘的,都是几十年前的儿童读物,上面的插画还挺有意思,说不定能帮苏晓回忆起更多小时候的事。”周教授把书一本本拿出来,有《小英雄雨来》,还有《神笔马良》,封皮虽然有些磨损,里面的彩色插画却依旧鲜艳。
苏晓立刻拿起《神笔马良》翻起来,翻到马良画水车那一页时,突然停下:“周爷爷,我记得奶奶以前也给我讲过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