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墨,古村科工小会议室里,灯光洒在四人围坐的圆桌之上,映照出空无沉静的侧脸、卜萝若有所思的眼神、海藻哥略带兴奋的神情,以及能雪手中那份财务报表。
能雪的声音平稳,将古村科工这一年的财务脉络清晰铺展。她从年初的预算执行率讲到季度营收曲线,从成本控制谈到资产优化。
当她最终宣布——古村科工已提前两个月完成集团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时,空无微微颔首,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这时,海藻哥身体前倾,双手撑在桌沿,声音带着几分激动:“这可不只是我们自己拼出来的成绩。真正点燃这把火的,是古寨那边绿电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精光,“你们知道吗?现在古寨的每一度电,几乎都带着‘绿色’的标签。”
他继续道:自从古村集团注资以来,古寨的基础设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泥泞难行的山道,如今已铺成宽阔的柏油路,直通山谷深处,物流通道畅通无阻。
更重要的是,产业整合的刀锋精准切入,旅游业如春笋破土,生态民宿、文化体验、山地探险项目接连落地;而矿产与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也得到古村集团大力扶持。
人口,是这场变革最直观的注脚。那些曾背井离乡、远赴城市谋生的村民,如今纷纷携家带口归来。他们带回的不只是乡愁,还有城市积累的经验与消费能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南都下岗的数万名传统产业女工,在古村集团的安置计划下,被有序引入古寨的手工业、旅游服务业与生态农业。她们的入驻,不仅缓解了当地用工压力,更悄然重塑了古寨的社会结构与消费生态。
人一多,用电量便如潮水般上涨。照明、供暖、生产、数字化管理……每一项都依赖稳定而清洁的能源供给。
古村科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依托与古寨的盟友协议,迅速在山谷间布局风力发电机组与分布式光伏电站。
那些矗立在山脊上的银色风车,迎风旋转;屋顶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不仅是能源的输出,更是一场产业链的联动升级。古村科工的新材料产业园因此迎来订单高峰——高强度复合叶片、轻质光伏支架、智能储能模块,全部实现本地化生产。
而更远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了北都钢铁。作为古村系的重要支柱,因古村科工对特种钢材的持续采购,产能利用率回升,利润曲线悄然上扬。这场绿色能源的浪潮,竟在无形中撬动了整个古村系的经济齿轮。
卜萝静静听着,目光移向空无,心中泛起涟漪。她忽然明白,空无当初力排众议,坚持吸纳南都下岗女工,并非仅出于人道考量,而是深远的经济预判。
他早已看到:这些被时代洪流冲上岸的“失业者”,实则是沉睡的消费主体与劳动力资源。一旦给予机会,她们不仅能重启生活,更能成为拉动内需、激活基层经济的关键力量。
空无的远见,正在被亮起的灯、运转的工厂、回归的脚步所验证。古村与古寨,不再只是地理上的毗邻,更在经济与命运的经纬中,织就了一张共生共荣的网。
而这张网的起点,或许正是某个看似微小的决定——给那些被遗忘的人,一次重新发光的机会。